許多民眾會使用電子支付、第三方支付綁信用卡或銀行帳戶,但卻演變為歹徒盜刷、盜領的工具。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第三方支付是否須監理升級為電子支付,金管會今天公布調查結果,有6家第三方支付業者2022年代理收付日均餘額超過新台幣10億元,但未有業者超過20億元納管電支門檻。
根據現行規定,第三方支付業者若年度代理收付日均餘額超過20億元,必須向金管會申請電支業務許可,納入金管會監管範圍。金管會今年2月函請市場上具一定規模的第三方支付業者提供2022年度保管代理收付款項總餘額等相關資料,並限3月15日回函。
金管會銀行局副局長林志吉今天在例行記者會公布第三方支付業者回函結果,2022年度第三方支付業者代理收付實質交易款項日均餘額均未超過20億元的納管電支門檻,針對相關數據資料,金管會將再進行後續確認程序。
值得注意的是,有6家第三方支付業者2022年度代理收付實質交易款項日均餘額超過10億元、但未達20億元納管門檻,除了2021年就上榜的樂購蝦皮、綠界科技、拍付國際,再增加LINE Pay、藍新及Foodpanda3家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