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道癌衛教記者會大合照,左起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系主任陳仁熙、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病友劉先生、義大癌治療醫院血液腫瘤部副院長饒坤銘。圖/記者陳玲芳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膽道癌,又稱膽管癌,對國人而言相對陌生,但並非罕見癌症。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診斷不易,且難以察覺,一旦確診,多已進入晚期。加上致命率高,治療棘手,藥物選擇也有限,堪稱「隱藏版癌王」!
台灣「膽道癌」新診斷人數逐年增加,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不易察覺,多數病友確診已是晚期。過去第一線治療僅有化療可使用,今年免疫療法終於登場救援,成功打破過去十多年來的治療困境。
57歲劉先生是中藥行老闆,五年前開始出現消化不良,進食就脹氣,起初自行抓中藥治療,症狀時好時壞、持續了半年才就醫,醫師發現他眼睛明顯發黃,進一步檢查確診為肝內膽管癌第三期,當時腫瘤已有10.5cm,研判無法開刀摘除,所幸在醫師評估下參加免疫療法合併化療臨床試驗,腫瘤明顯縮小,症狀也好轉。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指出,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發布的癌症登記年報顯示,膽道癌新診斷人數逐年增加,其中又以60歲以上年長者居多。國人對於癌王「胰臟癌」已經耳熟能詳,但同樣是早期難發現、具有高死亡率的「膽道癌」卻鮮為人知,診斷上過去也常被界定是肝癌。
由於膽道癌治療進展慢,且治療選項少,對於無法手術治療的膽道癌病友,在過去10多年來只有化學治療能選擇,以及局部輔以放療,其副作用也嚴重影響病友的生活品質,病友們皆殷殷期盼新興療法,能夠突破治療困境。
林口長庚血液腫瘤科系主任陳仁熙表示,膽道癌依腫瘤發生位置可分為肝內膽管癌、肝外膽管癌、膽囊癌及壺腹癌這四個類型。肝內膽管癌發生比率較高,膽囊癌次之。
義大癌治療醫院血液腫瘤部副院長饒坤銘表示,近年來,免疫療法已成為癌症治療新趨勢,不論是單獨治療或是合併其他治療策略,臨床應用上都有不錯成果,今年也獲衛福部核准,用於膽道癌治療。
饒坤銘引用臨床數據顯示,免疫療法合併化療使用,可顯著降低病友死亡風險,3成病友不僅腫瘤明顯縮小,整體存活期超過1年,更有2成5以上病友,存活期大於2年,打破膽道癌治療10多年來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