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仁傑老師(右)指導學生做實驗。圖/大葉大學提供
【記者羅智華彰化報導】台灣米不只能吃,還能變身保養品!大葉大學研發處產學合作組組長蔡仁傑帶領藥保系學生巫莉靜、陳玥琪、黃琬翔、陳瑀翔、甘絜瑄、生資系學生徐采憶等人,與聖泉華生物科技產學合作,運用台南後壁的優質好米,開發晶米胜肽系列保養品,為農業創造新價值。
代理校長施英隆表示,大葉大學為因應在地產業需求,建置特色研發基地,老師以德國師徒制帶領學生參與產學計畫,協助廠商開發新產品,學生在學期間就能接軌產業,強化就業競爭力。此次蔡仁傑與生技產學合作,以當地的台灣米為原料,開發多款保養品,讓白米不只是大家日常生活習慣的食物,亦提升農產品價值,選用在地原料也可減少生產製程的碳足跡,推動永續發展。
蔡仁傑談到,稻米是亞洲地區的主食之一,台灣地區屬於高濕、多雨的亞熱帶氣候,相當適合水稻生產,台灣米除了營養價值外,也有作為保養品原料的價值,此次產學合作從開發到產品上市歷時2至3年,首先進行台灣米胜肽的開發,針對台梗9號、台梗11號、台梗16號等不同品種,進行最佳萃取條件探討,接著透過實驗評估抗氧化活性,證實米胜肽能夠抑制酪胺酸酶活性來減少黑色素生成,具備開發為美白產品的潛力。
團隊除了反覆測試保養品最適配方,也與醫院合作人體皮膚功效試驗,成功開發具有保濕及美白功效的台灣米特色產品,提升本土農產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