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到底要喝多少水?」有人說8大杯,有人說2,000毫升,也有人說要喝到3,700毫升。營養師認為,只要懂得算「總水量」,一天其實不用喝到8大杯。圖/pexels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每年3月22日為「世界水資源日」,人體約有三分之二體重,是由水構成,可見「喝水」對人類的重要性。專家指出,水分約占人體的60%至70% ,至於確切數字,還需取決於年齡。人體透過尿液、汗液、糞便和呼吸來排出水分,所以必須透過不斷地進食來補充水分,而消耗的水,大約有1/3來自食物。如果不補充水分,身體就會開始脫水。
1944年,兩名科學家拿自身做「戒水」實驗,分別戒了3天和4天,其間只吃乾燥食物。在實驗的最後一天,這對科學家出現了吞嚥困難,他們的臉色變得緊繃和蒼白,所幸在情況惡化邊緣,即停止實驗。
「一天到底要喝多少水?」有人說8大杯,有人說2000毫升,也有人說要喝到3,700毫升。
「飲料、湯算不算喝水量?」營養師說「當然算!」圖/pexels
水分平衡 身體健康
好食課創辦人林世航營養師說,依據年齡不同,身體的水分含量約為50%至70%,成年人約在60%左右,水分影響許多生理作用,長期輕微的水,與「慢性疾病」風險有關,所以,維持「水分平衡」,對身體健康十分重要。
人體水分流失,有兩種方式,一為「有感流失」,指人體有感覺的水分流失,譬如流汗、尿液、糞便等,但因為流汗與環境溫度、溼度有關,難以直接估算,僅能大致估算尿液(500至1,000毫升)、糞便(100至200毫升)。
一為「無感流失」,指水分以無感方式散失,例如從體表、呼吸,以水蒸氣或者極小水滴型態蒸散流失;這樣一天約有450至1,900毫升水分流失。
建議攝取量 為「總水量」
人體會以口渴、排尿等方式,維持水分平衡外,人體在新陳代謝中,也會透過化學作用產生水,稱之為「代謝水」,以尚未有大量流汗狀況計算,我們每天約要補充1,050至3100毫升的水,才可維持水的平衡。
林世航引用美國農業部「營養素攝取綱領」中建議,成年男女每天分別要攝取3700與2700毫升水分,這也被引述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中。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資料,則分別為2500與2000毫升。
水的來源有很多種,若可從飲品中獲得其他營養素,如綠茶的兒茶素、咖啡的綠原酸,再搭配喝白開水,也是不錯的選擇。圖/pexels
林世航說,水分的建議攝取量,是指「總水量」,畢竟,人們生活中的水分來源非常多元,從飲用水、咖啡、牛奶、湯等液體到食物,都含有水分。他認為,這些都應該被包含在一整天的「水分攝取」中,因此可將水分來源分成「液體水」與「食物水」兩種。
林世航說,由於每個國家的食物種類差異太大,如歐洲國家食物可提供水分約占20%至30%,如果是亞洲國家,如華人飲食,加上「湯」,約可達到40%。
男生喝水 比女生多
若以美國農業部水分建議設取量,食物水以30%計算,男生和女生需要另外攝取2,100與1,500毫升液體水,才能維持水分平衡;也有營養學家、醫師提出簡單計算方式:「每公斤體重30毫升,就是一天所需要的水量。」如以女生50公斤、男生70公斤計算,一天大概要攝取1,500與2,100毫升「液體水」。
「飲料、湯算不算喝水量?」林世航肯定地說「當然算!」這是液體水的總量,包含飲用水、湯汁、果汁、咖啡等,全都計算在內。所以,如果人們每天喝奶茶、咖啡、果汁或湯,其實,就沒必要再強迫自己「額外」多喝8杯白開水。
林世航強調,水的來源有很多種,若可從飲品中獲得其他營養素,如綠茶的兒茶素、咖啡的綠原酸,再搭配喝白開水,也是不錯的選擇。「只要不會造成身體負擔,像是熱量、糖、鈉、咖啡因等,任何形式的飲用水,身體都會予以吸收和利用。」
人們生活中的水分來源非常多元,從飲用水、咖啡、牛奶、湯等液體到食物,都含有水分。圖/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