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黃朵而
整理/黃朵而
1.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副主任鄭宏志是國內神經修復與脊椎手術權威,從小有繪畫天賦的他,時常利用公務之餘創作;為了造福神經損傷患者,他投入「脊髓中樞神經損傷後再生修復試驗計畫」,於去年舉辦義賣畫展,希望讓髓損傷患盡早恢復運動能力。鄭宏志說:
「一位醫師再優秀、努力,一輩子能治療的病人有限,但發現一個新藥或新療法,其威力及造福的病患,就能無遠弗屆。」
2.
2000年,林淑照由於工作來到花蓮縣豐濱鄉港口部落,因著迷於阿美族文化,決定移居這個海邊部落,還擁有原住民名字「Nakaw」;為了傳承部落文化,她在2015年創辦「Tamorak共學園」,自己編教材、創作歌曲及繪本等,讓母語在生活扎根。Nakaw說:
「雖然每天都有許多困難等著被解決,但我們卻沒想過放棄,始終相信母語才是文化傳承的根本。」
3.
8年前,門諾醫院73歲義工鄭偉民曾罹患胃癌,治療恢復健康後,他主動到醫院癌症資源中心服務,負責梳理租借假髮、陪伴癌友,並以自身治療及面對癌症的經驗,幫助許多無助的癌友度過低潮,被稱為「最愛笑的義工爺爺」。鄭偉民說:
「與其躲在家中消磨生命,倒不如走出去面向陽光,看大自然界的變化,希望大家勇敢抗癌,樂觀迎接每一天。」
4.
陳立宸當過汽車銷售業務、髮型設計師,為追求穩定收入,他38歲時成為大齡考生;一開始他選擇一般警察特考,卻連2年出師不利,第3年轉報考監所管理,如願上榜;多次轉換跑道,看來鋌而走險,還須承受外界質疑,但陳立宸認為:
「空想、瞎操心只會失去機會,知道自己要什麼最重要。」
5.
孟維從選秀節目《原子少年》嶄露頭角,成團樂團「VERA」的一員;他曾在某次試鏡拍攝過程中,因為小耳症關係,被要求佩戴耳機遮掩,這讓他下定決心要進行外耳重建手術,不想再因外表受阻礙;走過低潮的孟維,以自己的經驗鼓勵大家:
「我們都很棒!不要被那些不了解你的人影響,盡情去做自己喜歡的事,讓自己變得更強大。」
6.
導演梁皆得3月推出紀錄片《守護黑面琵鷺》,以人稱「黑琵先生」的攝影師王徵吉為核心,記錄他歷經喪妻、罹癌等逆境,仍沒有停止守護黑面琵鷺;全片耗時30年拍攝,梁皆得透過鏡頭傳達鳥類生存的挑戰,同時想告訴大家:
「人可能會害鳥,但也能夠救鳥。」
7.
10幾年來,荷蘭34歲攝影師羅布魯克(Roman Robroek)走遍歐洲大陸,探索許多鮮為人知的廢棄遺址,以鏡頭重現它們曾經的輝煌;他除了走訪曾登上歷史舞台的建築,也會探索默默無名的廢墟,以作品提醒大眾歷史的曲折,布魯克體悟到:
「有時,事情根本沒有按計畫進行,即使我們以最好的意圖開始,有些事情也不是命中註定的。」
8.
NBA美國職籃傳奇球星喬丹(Michael Jordan)退休後致力於公益活動,2月為了慶祝自己60歲生日,他捐出1000萬美元(約新台幣3億元)給「喜願基金會」,希望幫忙實現病童的願望,是該基金會創會以來收到最大筆的單筆捐款。喬丹表示:
「即便在生命中遇到困境,看到孩子們的力量跟韌性,都能夠鼓舞到我,很開心能帶給孩子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