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林場農塘蓄水滿滿 全靠自然工法所賜

 |2023.03.28
2555觀看次
字級
新化林場在水土保持局協助清淤下,恢復大目降埤農塘,在枯水期維持了整座森林的生態系。。圖/新化林場提供

【本報台南訊】南部長達600天沒有明顯降雨,面臨比2年前百年大旱更嚴重的缺水危機,中興大學新化林場農塘幾乎還是蓄滿,遊客很好奇,山上的野溪幾乎都乾了,為何農塘還是有源源不絕的水?新化場長吳佾鴻說,是因樹木根部會涵養水分,遇乾旱就陸續釋出,所以才會說森林是水的故鄉,整座森林就如一座大水庫,在乾旱期是很好的環境教育。

「要感謝水保局!」吳佾鴻說,以往幾百公頃的造林地,設有很多蓄水塔在缺水時,澆灌森林,但水保局協助恢復農塘後,蓄水塔就幾乎沒再使用了,他開玩笑說,現在還可以很任性的噴水,讓草皮保持綠油油,就是來自農塘涵養的水分,目前還保有9分滿。

新化林場除原最大的一座沖瀜池(農塘),面積有3公頃,蓄水約10萬公噸。另一座位在林地野溪的大目降埤,長年颱風豪雨影響,造成坡面土壤沖刷崩塌、河道淤積,在水土保持局台南分局跨機關合作下,協助清淤恢復蓄水功能,大目降埤農塘水域面積約1.2公頃、最大蓄水量約有6萬公噸,可解決新化林場苗圃缺水問題,並兼具灌溉、防洪防災及景觀功能。

新化林場在水土保持局協助清淤下,恢復大目降埤農塘,在枯水期維持了整座森林的生態系。圖/吳淑玲

吳佾鴻表示,森林被稱為水的故鄉,是指有涵養水源的功能,在乾旱季尤期明顯,樹木根部平常吸飽水,在旱季是慢慢釋放出來,即使南部乾旱,長達近600天沒有較明顯雨勢,但林場的農塘蓄水約只有少1成,很多遊客都很好奇,「為什麼農塘的水都幾近全滿」,就是這個原因,可延緩枯水期到來時間,增加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新化林場位在虎頭埤上游,也涵養台灣第一座水庫虎頭埤水源,也等於是灌溉新化地區的良田,也維持大自然生態系,目前林場內有保育類的黃裳鳳蝶現跡,青斑及各種鳳蝶飛舞,也有螢火蟲,但因今年雨季還沒來,螢火蟲要在潮濕環境才會羽化,目前螢數量還不多,但沖瀜池後方的濕地是保持有水,只是水量不多,螢火蟲已少量出現。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20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