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作曲家潘皇龍的《客家八音大團圓》管絃交響協奏曲,4月1日將於國家交響樂團(NSO)「時代的步履」音樂會中世界首演。圖/國家交響樂團提供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台灣作曲家潘皇龍的《客家八音大團圓》管絃交響協奏曲,4月1日將於國家交響樂團(NSO)「時代的步履」音樂會中世界首演。潘皇龍表示,這是他研讀客家音樂文章典籍,搜集客家八音曲譜資料後,「精選老山歌、山歌仔、採茶歌、平板調,以及百家春與大團圓...等極具代表性的作品,轉化融會後創作出的管絃交響曲。」要讓大家體驗台灣客家新風貌。
潘皇龍表示,《客家八音大團圓》是NSO與客委會的委託創作案,「我一方面盤整歷年來對客家音樂的印象,另一方面更廣泛蒐集客家音樂史料與論著,希冀透過收集、整理、分析、比較、歸納,獲致理性與感性雙重基礎上的平衡與協調。」這次除了以客家八音元素、歌謠、風俗創作出這首特別的交響樂曲,「演出安排了10支法國號,特別的是有6支會分布在觀眾席後排,創造出山歌傳唱意味與效果。」
潘皇龍說,歡迎聽眾來體驗客家音樂隱含的可能性,「我只是小小的螺絲釘,客家音樂蘊藏的力量是更豐富的。」
協同指揮吳曜宇與NSO進行排練。圖/國家交響樂團提供
NSO協同指揮吳曜宇表示,「作為一個台灣指揮,沒有什麼比指揮台灣作曲家的作品更榮幸的事,因為沒有他們,台灣的交響音樂也不會發展起來。」
吳曜宇分享,潘皇龍老師從很久以前就已經是德高望重,甚至幫柏林愛樂寫過音樂。「古典樂是聚集人類的智慧,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我們有義務將智慧結晶傳下去,雖然我不是客家人,但老師的作品能讓人感受到刻在骨子裡的台灣精神。」
此外,音樂會也將同場演出普羅科菲夫D大調第一號交響曲《古典》、貝多芬F大調第八號交響曲。吳曜宇也形容,這兩首曲目「可說是古典當中的現代」,「普羅柯菲夫是很晚期的人物,作品裡的語彙是現代的;貝多芬雖然是早期音樂家,但第八號交響曲是那個時期的最後一首交響曲,技巧完全不亞於其他首,與普羅柯菲夫有點像,他想寫出海頓、莫札特式的幽默,是一首值得被好好仔細研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