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嶼海漂垃圾堆積,海大學生清出寶特瓶如「聯合國」。圖/記者游明煌
【本報基隆訊】有「台灣龍珠」美稱的基隆嶼4月1日開放登島,但在東北季風吹拂與洋流引動下,海漂垃圾隨海浪漂流堆積岸際,以保麗龍、廢棄浮球、寶特瓶為大宗。海大學生昨天上島清除,1小時就撿到715個來自中國大陸、日本和台灣各地的寶特瓶,累積數量相當可觀。
昨日基隆嶼舉辦淨灘活動,由海洋大學觀光管理學系師生,與基隆市政府、鳳凰旅行社與玉龍8號娛樂漁船共同辦理,實際乘船登基隆嶼進行海洋教育,透過淨灘學習分類紀錄,為海大周遭的海洋環境及生態善盡社會責任。
基隆嶼自108年重新開放後,每年都有5萬人次以上觀光客登島體驗,因天候影響,每年11月至翌年的3月底封島,期間在東北季風吹拂與洋流引動之下,人為垃圾隨海浪漂流至此,累積數量相當可觀的海漂垃圾。
圖/記者游明煌
隨船繞島時發現岸際沿線堆積大量海漂垃圾,綿延一整排,大大小小保麗龍、廢棄浮球、寶特瓶等為大宗,有的位置懸在海岸邊,有危險性,清除困難。昨天上午在岸際的淨灘活動,一共清理出的垃圾種類分別為垃圾48.1公斤、保麗龍24.3公斤、大型廢棄浮球2顆及寶特瓶715個。
「這次撿好多寶特瓶,台灣、大陸、日本瓶子的標籤都有,好像聯合國的海廢俱樂部」,一名撿拾的學生說。
海大表示,淨灘可以提升學生保護海洋環境的意識,也讓學生了解北部海域的生態、資源與地理結構,讓學生瞭解觀光與環境教育結合的產業現況,產學對接更有利基隆海洋觀光產業發展。
永續發展目標(SDGs)已成為國際共同議題,海洋廢棄物問題在國際會議上引發熱議,海委會也推動的「向海致敬」等國家政策。基隆市政府表示,透過實際參與淨灘活動,深刻感受到海漂垃圾對基隆嶼觀光的影響,市府將採用科學調查方式持續監測基隆嶼的海漂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