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子宮內膜異位症學會、勵馨基金會和台灣拜耳於3月25日舉辦「經痛騎士,打破歧視」公益騎行活動,響應子宮內膜異位的全球行動。圖/吳欣穎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經痛」這個名詞,很多人都不陌生;但經痛帶來的歧視,卻長久無聲無息的存在於我們的社會中。台灣社會亟需不同的角色來關注經痛議題,從不同面向推動「月經平權」。
為響應每年三月為關注子宮內膜異位而舉行的全球運動,台灣子宮內膜異位症學會、勵馨基金會和台灣拜耳攜手舉辦「經痛騎士,打破歧視」公益騎行,總長60公里,以實際行動為女性挺身,呼籲大眾更了解、認識女性經痛,給予更多同理和包容。
活動共同發起人、台灣子宮內膜異位症學會理事長吳孟興表示,有72%女性都有經痛困擾,醫界近年來愈來愈重視經痛議題,因為有些經痛是自然的生理現象,但有些經痛與婦科疾病相關,需要及早治療。倘若女性被教導「經痛不能說、要隱忍」,就易錯過「早期診斷」的機會。
根據國外研究指出,有經痛且需要治療的女性,平均延遲治療長達七年,無形中增加了許多健康風險。希望能透過活動,為女性發聲,讓女性意識到:「經痛不是忍一忍就好,經痛可以尋求婦產科醫師專業協助。」
公益騎行車隊從大佳河濱公園出發,路線行經大台北,形成子宮的地圖形狀,透過創意行動打開社會與經痛的對話。圖/台灣拜耳提供
勵馨基金會副執行長王淑芬表示,社會上對於女性月經存在許多的偏見和汙名,被視為「不潔」的象徵,對於經痛也有許多不理解,甚至不諒解,擔心說出經痛會是示弱或被歧視。王淑芬鼓勵大眾,「打破歧視,讓經痛可以被說出來。」希望我們的社會能夠正常看待月經,認識經痛,甚至要翻轉將月經視為一種榮耀,女性特有的禮物,而經痛有可能是疾病所產生,需要面對處理。
全方位實踐性別友善職場的台灣拜耳,女性員工比例超過六成,是深受大眾和同仁肯定的友善性別職場。本次公益騎行活動共吸引近50名員工主動參與,且男性占了大半。台灣拜耳總裁楊玉蘭表示,女性健康是拜耳持續關注的議題,拜耳認為「消除經痛歧視」觀念已深植同仁心裡,並已獲得認可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