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印象】歷史和文化的磨合

文/中玄 |2023.04.05
927觀看次
字級
緣結祈願所。圖/中玄
原拜殿已改為忠烈祠。圖/中玄

文/中玄

台灣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日式神社,全名為「桃園忠烈祠暨神社文化園區」,怎麼神社裡又會有忠烈祠呢?其實,這是經過幾十年磨合的結果。

一九三六年,日本在台灣推行「一街庄一神社」的政策,「桃園神社」便是由當時桃園郡守宮野為長下令在虎頭山東側建造的,設計與監造為桃園郡役所庶務系吏春田直信。一九三八年六月十日落成,占地一萬七千餘平方公尺,半邊倚山,在當時的台灣算是大神社之一,光是鳥居就有三座。

戰後,政府遷台,日治時期建築不免被改造或拆除。一九四六年,新竹縣政府出資改建成「新竹縣忠烈祠」;一九五○年十月,因竹、桃分治,再改名「桃園縣忠烈祠」。此後二、三十年,原拜殿用以祭祀革命先烈及桃園因公殉職之軍、警、消人員等,原神社設施除第三處鳥居改為雙十字型外,大致未被破壞,但也沒有好好維護,部分銅鐘、銅馬一度失竊。

一九七二年台日斷交,國內仇日氣氛甚囂塵上,內政部於一九七四年頒布〈清除台灣日據表現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之殖民統治紀念遺跡要點〉,主要就是要清除各地所留神社遺址,桃園神社也在次年先拆除了成功路第一座鳥居。

一九八○年代,桃園縣政府準備將神社全部拆除,新建一座中國宮殿式忠烈祠,但獲得新建忠烈祠設計權的李政隆認為,忠烈英靈不宜使用原日本神社位址,應另覓地興建。與此同時,保存最完整的桃園神社也引起文史學者及建築師等的注意,紛紛提出保留的建議,縣府只好先行修復部分建物及設施,結果反而吸引了一些日本遊客。

一九九○年代,縣府因拓寬馬路拆除第二座鳥居,但此時古蹟維護的觀念已萌發,且在觀光的考量之下,雖歷經退伍軍人協會多次抗議,桃園縣政府還是在一九九四年認定神社為國定三級古蹟。但縣府亦無力另覓他址蓋忠烈祠,因此改用共治方式,以原有中門為界,以上的拜殿、本殿作為忠烈祠,以下區域則保留有一般人熟悉的石燈籠、鳥居、手水社、社務所、銅馬、狛犬等等,形成台、日神靈共處之現象。

二○一四年因桃園縣升格為直轄市,同時更名為「桃園忠烈祠暨神社文化園區」。二○一九年,桃園市政府花費兩千多萬進行整體設施整修,二○二○年竣工後,更與日本北海道釧路市鳥取神社合作,迎請其大國主大神、天照大神與豐受大神等,並開放民眾參拜。園區設置繪馬褂所、祈禱頒布所、風鈴迴廊等,也販賣御守等小物,並以「井上豆花」、咖啡、和果子小室打響名號,觀光氣氛濃厚,假日人潮洶湧;反而原本的拜殿和本殿,作為祭祀殉職國人的忠烈祠,顯得冷清許多。

這個日本境外保存最完整的神社,和忠烈祠共處虎山山麓,只能說是一種歷史和文化的磨合現象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20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