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物瑣談】飄洋過海瓶中信

文/宋玉澄 |2023.05.04
793觀看次
字級
當年海漂至中國大陸的瓶中信。 圖/宋玉澄

文/宋玉澄

漂流瓶,也有人稱「許願瓶」,通常叫做「瓶中信」;可以是一封信、一張名片、一份資料,或其他任何古怪靈精的物品,裝在密封的容器──通常是一只玻璃瓶內,像是一個沒有地址也不需郵資的郵件,讓潮水當信差。收到,很好;沒有收到,也算是意料之中,充滿了神祕的想像與浪漫。當然,其中也包含不幸落難的求救訊息。

第一次有瓶中信的記載,據說是西元前三一○年,一位希臘哲學家將放有訊息的瓶子擲到海中,想知道地中海的水是否來自大西洋。而最悲壯的瓶中信,當屬哥倫布發現新世界後,回程途中遇到海上風暴,於是就把他的航海筆記、發現報告等資料,放在一個密封酒桶擲入海中。只是這封等同遺囑的「桶中信」,直到三百年後才被人發現。

瓶中信多半為科學研究,科學家將大量的瓶子投擲入海洋,以測量海水的溫度、鹽度與洋流變化。例如一只俄羅斯海洋博物館的瓶中信,就是為了進行洋流實驗,經過二十五年漂流,在二○二○年來到蘭嶼。而最浪漫的,莫如藉著瓶中信當媒人,讓自己的心意隨著洋流漂到海的另一端,來到陌生人的手上。一九九九年,好萊塢就拍了這樣一部浪漫愛情片,片名就叫《瓶中信》(Message in a Bottle)。

然而時至今日,有鑒於海漂物日多,瓶中信也可能被認為是亂丟垃圾,是該受到處罰的行為。例如二○○五年,美國海岸防衛隊隊長班奈特丟出一只瓶中信,最後漂越大西洋到達英國普利港,被一名叫比格爾斯伍的人撿到後,特地回函訓斥了班奈特的行為,他在信中表示:「那是垃圾!請別破壞我們的家園。」大海終究不是交友的許願池,應當還給海洋一個乾淨的樣貌。

此外,瓶中信也可用於軍事用途。十六世紀,英國海軍利用瓶中信傳遞敵軍情報,當時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還下令,任何人打開「封塞之海中瓶」將被處以死刑。與此相反,上世紀六十年代兩岸之間的瓶中信,卻是希望人們打開傳閱,屬於心戰範疇。

那個年代,台灣在外島設有心戰大隊,負責地面廣播、施放空飄氣球、海漂瓶中信等,不論效果如何,應是人類史上規模最大、最頻繁的瓶中信活動!後又演變為互轟炮宣彈(算是瓶中信的變體),一種以砲彈當作載體的心戰喊話,但彈頭、彈片仍會造成人亡屋損,曾親身歷經的金馬前線居民,感受應最為強烈!

又想起小學時,校方曾要求學生寫一篇〈告大陸同胞的一封信〉,我寫了,也繳交了,卻沒有任何下文。如今猜想,這些信會不會都裝入瓶裡、丟進了海中,自己其實也曾寫過瓶中信?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20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