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黃朵而
整理/黃朵而
01
京城建設前總經理劉朝森縱橫建築業數10年,擘畫建造許多名宅,但從小愛塗鴉的他,即便在事業發展巔峰的時期,仍不忘創作,擅長以油畫表達對事物的心境;從蓋房子到執畫筆,他為自己的人生創造驚奇、找到重新振作的生命力。劉朝森表示:
「繪畫對我來說,是歲月、眾生、色相的心情紀錄,對當下事物的反思;如今能重拾畫筆,感覺像重拾回生命的靈魂。」
02
鄒秀緹經歷過離婚、債務、憂鬱症等打擊,2020年又確診乳癌,面對命運再次的打擊,她決定將「活在當下」奉為信條,找到生活樂趣;回顧過去,鄒秀緹發現自己一直活在怨懟中,但罹癌後,她學會自我療癒,活出自己的生命價值,鄒秀緹認為:
「路邊的小花,沒有人欣賞,它還是一樣燦爛。」
03
道格.傑克遜(Doug Jackson)曾是一名石油和天然氣行業的數據庫管理員,他對於每天只能坐在辦公室感到倦怠,決定離職出去冒險;他花費10多年的時間,打造一艘長22.5公尺的鋼製船──「SV Seeker」,開始自己的航海旅行。傑克遜說:
「我想去做一些以前不敢嘗試的事情,想在有生之年探索一些新事物,而不是待在辦公室裡默默走完人生。」
04
影集《不良執念清除師》故事圍繞人心的「執念」,融和親情、奇幻、喜劇等元素,受到好評;導演林冠慧表示,靈感來自於圓山河濱的少年銅像,這個被創造又被遺忘的銅像,始終讓她無法忘記,所以寫下關於「執念」的故事,林冠慧認為:
「執念『不用放手』,但心裡不要只裝著罪惡感,多留點空間給其他美好回憶。」
05
大衛.包洛根(David Balogun)9歲透過線上教學,只花了3年就完成國高中的課程,同時也在修讀大學的課程;面對天賦異稟的孩子,包洛根的父母亨利(Henry)和隆雅(Ronya)選擇跳脫傳統教育體系,讓包洛根發揮最大潛能,隆雅說:
「因為沒有參考框架,所以當前面沒路時,我們會另闢新路,這就是我們正在做的事情。」
06
楊蔚齡曾擔任空服員及報社編輯,卻因為在機場遇見一群從柬埔寨逃出、準備接受安置的難民,走上公益事業;1996年,她在柬埔寨成立「知風草文教協會」,不只做人道援助,也協助成立小學、中學,開鑿將近700口水井。楊蔚齡表示:
「我的工作就像園丁,看到孩子生氣盎然的模樣,就是幸福感的來源。」
07
行腳節目《上山下海過一夜》為了帶動台灣登山風潮,推出「極島台灣」企畫,邀請來賓體驗戶外生活;演員莊凱勛挑戰攀爬堪比2座101大樓高的花蓮得卡倫步道,還要到山上大禮部落體驗沒有電、無訊號的生活。莊凱勛分享:
「大自然讓我感覺生命好脆弱,登愈高愈要有敬畏心。」
08
劉愛芝經營家庭理髮超過20年,在友人的介紹下,加入寄養家庭的行列;15年來,照顧16名孩童,不管是剛出生卻滿身病痛的嬰幼兒、行為略偏差的青少年等,她對於有困難的孩子從不拒絕、勇於接受挑戰,今年獲選為屏東縣模範母親。劉愛芝表示:
「給受虐孩子一個安穩的生活,幫助孩子相信大人是愛他們的,才是最有價值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