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博物館「我們是賽德克族」展覽 盼找回原民失落文化

 |2023.05.29
2143觀看次
字級
由賽德克族人親口闡述賽德克族的故事,We are Seediq展覽尊重原住民族文化自主權。圖為We are Seediq展場。圖/中央社

【本造綜合外電報導】瑞典民族誌博物館參與歐盟「守護計畫」進行去殖民化,台灣賽德克族的文物在此計畫的實驗性展覽「我們是賽德克族」獲得成果,研究員李東歡迎台灣原住民族在瑞典找回其珍貴文化。

今年4月22日在瑞典民族誌博物館(Museum of Ethnography)啟動的展覽「我們是賽德克族」(We are Seediq),為民族誌博物館進行去殖民化、活化館藏的成果呈現。

瑞典民族誌博物館有約300件來自台灣原住民族的收藏品,除了賽德克族以外,還包括達悟族、泰雅族、鄒族、排灣族與魯凱族的文物。

民族誌博物館研究員,也是負責此次「守護計畫」(Taking Care Project)的李東(Michel Lee)表示,館內來自台灣的館藏是於1907年至1918年間納入,部分文物購自德國的烏勞夫(Umlauff)公司,部分來自曾造訪台灣的瑞典外交官克羅霍姆(Folke Cronholm)與工程師提爾(Sten Thiel)。

「我們是賽德克族」(We are Seediq)展覽22日在瑞典民族誌博物館開幕,賽德克青年代表與瑞典薩米族歌手梅拉克(Maxida Märak)在開幕表演後交流。由左至右:奧宇.巴萬、梅拉克、德伊木、谷慕.巴紹。圖/中央社

博物館中許多館藏保存多年卻從來不曾有人進行研究,也沒有展出,這次與台灣學界、原民界合作,找出館藏文物所屬的族群並且作了研究調查,進而在展覽中展出,這是博物館活化文物工作中的一大步。

李東表示,此次透過歐盟的「守護計畫」與賽德克族人合作,採用去殖民化的方式,希望透過了解文物所屬社群的期望與需求,並以尊重、平等、透明的方式與原住民族社群合作,讓原住民社群能夠用自己期望的方式詮釋他們自己的文化。

他也說,在去殖民化的計畫中,在「我們是賽德克族」展覽中呈現賽德克族的觀點是他們在計畫工作中努力達成的,尤其賽德克族在上個世紀曾被壓迫,從文化傳承的角度來說,由賽德克族訴說自己的經驗與如何理解這個世界是此計劃很重要的一部份。

他認為,雖然計畫中採用去殖民化的工作方式,但要真正把這樣的概念內化並沒有那麼簡單,因為比起原住民族社群,博物館方仍然持有更多的資源,也更容易成為決策者。要能做到去殖民化,博物館與計畫相關的工作人員應該要退一步,多一點覺察,讓原住民族社群能夠發聲、展現他們的觀點與期望。

李東表示,他過去在美國史密森尼博物館(Smithsonian Institution)體系中的國家自然史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曾做過類似的計畫,透過與美國的錫克裔、韓裔、台裔社群合作,呈現各族群自身的觀點,這個經驗對設計「守護計畫」的方法論很有幫助。

瑞典民族誌博物館與賽德克族的合作計畫將在今年結束,但李東希望未來雙方能繼續維持其他形式的合作與交流。現階段他還在努力找尋館藏台灣文物所屬的族群,不論未來是否有機會進行研究計畫或是展出,博物館都歡迎原住民社群到此研究屬於他們自己的文物或與其自身文化做連結。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20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