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會合影,自左至右為健保署黃兆杰組長、國健署魏璽倫副署長、國健康署吳昭軍署長、衛福部薛瑞元部長、台灣醫院協會翁文能理事長、醫師公會全聯會周慶明理事長、衛福部社會保險司陳真慧副司長。圖/國健署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依據國健署「癌症登記報告」顯示,2020年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2萬1,979人,平均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由於癌症初期並無明顯症狀,容易讓人忽略,等到身體發生警訊可能為時已晚,惟有透過「癌症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可阻斷已發生變異細胞發展為癌症,以提升存活率。
為降低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中央健保署與國健署攜手推動「全民健康保險癌症治療品質改善計畫」,於今年6月1日正式啟動,以人為中心,建立從篩檢、追蹤到確診的完整機制,透過醫療院所共同合作,針對大腸癌、口腔癌、子宮頸癌、乳癌及肺癌五項癌症篩檢結果「疑似異常」之個案,開啟「主動追陽」模式。
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指出,預防癌症,最重要的是依照國際實證建議,透過各項檢查早期發現癌症病灶,並予以及早治療。
依據國健署2016年至2020年五項癌症5年期別相對存活率,大腸癌、女性乳癌、子宮頸癌、肺癌第0期、第1期之5年存活率皆超過9成,口腔癌第0期、第1期之5年存活率有7至8成以上,尤其女性乳癌第0期、第1期及肺癌第0期,5年存活率高達100%,顯示及早確診、治療的重要性。
台灣醫院協會理事長翁文能表示,國際實證資料發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者,定期每2年1次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26%口腔癌死亡風險。
每3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約70%子宮頸癌死亡率;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而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 ,可降低重度吸菸者20%肺癌死亡率。
衛福部長薛瑞元呼籲全民,為了自己健康也為家人著想,請符合篩檢資格民眾踴躍定期接受政府提供之5項具實證癌症篩檢,包括糞便潛血檢查、口腔黏膜檢查、子宮頸抹片、乳房X光攝影、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
而若收到「篩檢異常」結果,也無須驚慌,只要遵循醫囑、回到醫療院所進一步檢查,就可及早處置;配合後續追蹤、治療,將可降低癌症所帶來的威脅,減少對個人及家庭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