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夜磨軌人 守護高鐵安全

 |2023.06.05
2093觀看次
字級
磨軌車平均得來回研磨8次,才能弭平軌道上的細紋。圖/取自「TLife」官網

【本報台北訊】高鐵通車16年,旅運人次即將邁入8億,但鮮少人知道,在夜深人靜、不行車的高鐵軌道上,有一群晝伏夜出的軌道修復技師;這群暗夜「磨軌人」,在高鐵收班後,頭戴探照燈上工養護軌道,先是測量鋼軌磨耗情況,再出動磨軌車研磨,最後還要確認研磨品質,確保列車都能正常運行。

「磨軌」藏在細節裡,高鐵南港到左營雙向軌道長700公里,「磨軌人」逐軌道前進,每天平均約完成1公里,至少2年才能全線完成一輪,正因下次保養至少相隔2年,每次養護都不容閃失。

步巡找損傷 再派磨軌車    


因列車與鋼軌間長時間容接觸,易使鋼軌產生疲勞層或傷損,進而可能劣化軌道結構,軌道要「延年益壽」,就須定期養護維修;每天深夜,站務員、乘務員收工,另一批高鐵人卻正開始忙碌,他們晚上9時抵達當晚駐站辦公室,再準備出勤工具、確認任務計畫與分組,接著前往任務區,在午夜12時到清晨5時的「維修時間帶」,為軌道做預防保養與矯正性維修。

軌道維修技師的工作範圍包含:鋼軌、道岔與其他軌道設備進行例行性檢查與維修,每月軌道巡檢作業,維修人員會沿著鋼軌作步巡檢查,以目測、手持光學量測設備找尋鋼軌表面傷損,並出動超音波探傷車等量測儀器,找出更細微的損傷,一旦發現瑕疵,就要出動磨軌車,將瑕疵磨掉。

磨軌車駕駛艙上駕駛坐在右側座位,左側則是操作手。圖/周彥妤

每項程序都要「按表操課」,軌道維修督導王慶義表示,作業啟動前,要先封好工區,讓行控中心掌握維修人員「占軌」,告知有工班施工;出動磨軌車前,技師要先測量鋼軌磨耗、步巡軌道作業、測量規矩、測量軌道高低水平、量規軌腹等,每個環節都不可或缺。

在磨軌現場,至少兩人步巡軌道,另安排1名瞭望員,手持指揮棒,警示現場人員;接著,出動重達10噸的磨軌車,駕駛艙上右側座位是駕駛,左側操作手負責操控研磨模式、角度與功率設定,以及即時研磨監控、掌握鋼軌狀況等,約1公里的軌道,磨軌車至少要來回6~8次,消除軌道疲勞層;磨軌車通過後,技師手持量測設備確認研磨品質,最後還得將數據上傳資料庫,完成最後行政作業。

出動磨軌車研磨之前,技師先測量鋼軌磨耗、步巡軌道作業、測量規矩、測量軌道高低水平、量規軌腹等。圖/周彥妤

逐鐵道而居 自比行船人  

高鐵軌道維修技師需逐軌道而居,他們自比像「行船人」,漂泊不定;其中,今年56歲的軌道維修督導黃耀慶,早在高鐵興建之初,就是鋪設鐵軌班底,是「磨軌」團隊中最資深的一員,至今已服務20年。

黃耀慶表示,軌道修復事涉旅運安全,特別是在颱風前後、地震後,都要更嚴格檢查,「高鐵時速300公里,我們不能有任何閃失,看到一切正常,早上回家才能安心睡覺。」黃耀慶謙稱自己只是「小螺絲」,他年年接受各式在職訓練,以及派駐到日本、德國等國取經,讓他深感學海無涯。

另名50歲的軌道維修組長黃啟峰,早年從事汽車維修,也做過美髮用品銷售業務,在高鐵興建初期,因緣際會得知有鋪設鐵軌職缺,同樣加入「磨軌」班底至今;黃啟峰分享,讓高鐵列車跑得安全順暢,也讓鋼鐵壽命延長,是團隊最重要的責任。

56歲的軌道維修督導黃耀慶,在高鐵興建之初,就是鋪設鐵軌班底,也是團隊中最資深的一員,至今服務20年。圖/周彥妤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20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