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教育部推動的第三期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名單上月公告後,落馬的教授質疑,計畫未過卻沒給理由,主動發函後卻獲「複製貼上」草率回應,質疑書審階段就已決定生死,引起學界譁然。USR大學社會責任多為計畫主持人,為了避嫌,第一線主持人、實務工作者卻不能當審查委員,此機制猶如「死結」。
USR計畫是高教深耕下的競爭型補助計畫,第三期計畫共一百二十七校提出申請,經書審、簡報審,部分計畫需實地訪察等審查程序,最終共五十一所大學、五十所技專校院脫穎而出,總額將補助九億七千六百七十八萬元,實施期程自今年一月一日起,至明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
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管中祥主持的USR計畫連二期獲補助,今年欲轉型深耕型計畫卻落馬。他表示,原以為教育部會寄發未獲通過、載明未過理由的公文,以讓計畫主持人知道可修正、優化之處,更攸關助理生計與場域關係;經主動發函,卻獲得「複製貼上」的草率回應。
屏東大學社發系副教授邱毓斌則表示,USR非傳統學術審查,大學社會責任也沒有定於一尊的標準,但為了避嫌,只要有參與USR計畫的主持人,都不能擔任審查委員,反而把第一線實務工作者排除在外。
教育部表示,考量預算經費有限,USR計畫屬於競爭型的擇優補助,學校若未獲計畫補助,可透過高教深耕經費自行推動。至於第四期計畫徵件,教育部將重新評估針對申請計畫無論通過與否,皆提供審查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