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實相映】貫串作品中心思想的真俗二諦

文/劉家幸  |2023.09.10
829觀看次
字級
《中國佛教文學史》下冊,佛光文化出版
《金剛經》裡的兩句「如夢幻泡影,如電復如露」,說明萬事皆空的道理。圖/123RF

文/劉家幸

真俗二諦是佛教的根本教理,體現緣起性空的概念。所謂俗諦,即有、色;所謂真諦,則相對於俗諦言,是無、空,又稱第一義諦或勝義諦。佛教認為世間一切萬物之「有」不會單獨存在,必須仰賴因緣和合而生起,而它的本質、本性即是空。

從明代的小說內容看,絕大部分都通過對世情人倫、因果業報的敘寫,來呈現佛教因緣生法的俗諦觀念,一者藉著故事人物跌宕起伏、悲喜交加的一生,時時警醒著正在觀文的讀者當以此為鑑,莫重蹈覆轍。以《水滸傳》為例,金聖歎在評點小說之餘,便深刻的體會故事情節中存在著環環相扣、報應不爽的因果鏈結,它推動著人物的最終結局,見微知著。

第二十一回「虔婆醉打唐牛兒,宋江怒殺閻婆惜」裡,敘寫宋江夜中怒殺鬼迷心竅的小妾閻婆惜,夾批說道:「宋江之殺,從婆惜叫中來;婆惜之叫,從鸞刀中來,作者真已深達十二因緣法也。」若不是閻婆惜紅杏出牆、不肯與宋江好,先是引得「宋江心裡氣悶」,爾後偷其招文袋與鸞刀,以此要脅「慌慌急急」的宋江要上公廳報官,還嚷嚷著「黑三郎殺人也」,宋江不會一時怒起、臨機下手,復見婆惜不死、兀自吼叫,再補一刀。可以說,閻婆惜之死,咎由自取也。

我化為佛,未佛皆魔

再者,小說世界裡的男男女女也以自身的經歷,向現實中的人們指出人生如夢、萬事皆空的真實道理。一如《金瓶梅》開篇即以「空」字,提起全書大義:「只有那《金剛經》上兩句說得好,他說道:『如夢幻泡影,如電復如露。』見得人生在世,一件也少不得,到了那結束時,一件也用不著。」

與此同時,小說家亦極陳文學中的真、幻概念,講究幻中有真,傳遞愈是極幻之事,愈能呈現極真的道理,藉由奇幻怪奇的虛構內容,反映現實世界中的某些現象或規律。它是中國古典小說理論中一組重要的審美概念,亦是佛教詮釋夢幻修法、以幻修幻的重要思想觀念。如神魔小說《西遊記》,通過對人、神、魔三界的情節架構,提出真、幻的概念。袁于令(一五九二—一六七四年) 在《西遊記題詞》所云:「文不幻不文,幻不極不幻。是知天下極幻之事,乃極真之事;極幻之理,乃極真之理。故言真不如言幻,言佛不如言魔。魔非他,即我也。我化為佛,未佛皆魔。」即是如此。

(摘自《中國佛教文學史》下冊,佛光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

劉家幸

成功大學中文博士。成功大學全校不分系助理教授。曾任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訪問研究員、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外國人共同研究者、花園大學國際禪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日本漢文學、黃檗文化。曾獲得國科會年輕學者養成計畫愛因斯坦類(2020年)。著有〈晚明清初渡日華僧高泉性潡《釋門孝傳》初探〉、〈虛靈不昧托青蓮:黃檗四祖念佛獨湛感應書寫義蘊探析〉、〈峭壁空中湧聖泉:江戶禪林有馬湯山地景文學探析〉等單篇論文,編有《日本‧大典顯常《小雲棲稿》校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20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