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過921地震的房屋較堅固?專家:藏三大危險因子

 |2023.09.19
490觀看次
字級
「建築安全履歷協會」創會理事長戴雲發表示,要解決建築業缺工及安全品質無法確保的問題,建築設計以及施工上採用工業化、系統化的建築方式較有保障,才能建造真正抗震安全的百年建築,免於地震災害的恐慌。圖/建築安全履歷協會提供

【本報台北訊】本月21日是921大地震滿24周年,24年過去了,台灣危險老舊建築依舊大量存在,國內超過30年以上的老舊房屋過半,數量相當驚人;「建築安全履歷協會」創會理事長戴雲發表示,國內危險老舊建築比例不斷攀升,加上部分地區處於土壤液化、海砂屋、順向坡及結構已毀損或平面配置不佳等問題,國人應不忘921大地震的歷史慘痛教訓,危老都更重建更應重視建築安全與把關施工品質,讓身處地震帶的台灣民眾真正能住的安心放心。

戴雲發指出,有不少民眾認為,自己的房子當年撐過了921地震,就代表一定堅固沒問題,但真的是如此嗎?實際上,921地震之前設計興建的建築普遍存在三大危險基因,包括第一房屋設計抗震能力比較不足,第二施工觀念多以「好施工」為原則,第三建築結構分析工具較不足、不完備。

戴雲發分析,1999年921大地震之前,當時房屋普遍性存在抗震能力不足的問題。另外,當時工人的施工品質觀念普遍不正確,都以「好施工」為原則。

他指出,921大地震之前,大家都以為房子怎麼蓋都不會倒,因此工人大都以「好施工」為原則,所以有些攸關安全品質,但不好施工的地方,大家都不想做,也認為沒有關係。

最後,戴雲發表示,台灣早期房屋興建,在結構分析程式計算工具比較不足,甚至有些是用手計算。若是建築結構型式是較為複雜的大L、大T、大U等,較沒有辦法做完整的分析設計。

另外他指出,在土壤液化的部分,921地震之前沒有針對這個部分的相關法規規範,因此現在的老舊建築,若是位於土壤液化區域的話,當地震來襲時是更加危險。

戴雲發提醒,一棟真正安全的建築物,必須同時掌握「結構規劃設計」與「良好的施工品質」,缺一不可,居住安全才真正有保障。

他強調,民眾千萬不可陷入「耐震力提升就代表比較安全」的迷思之中,且921地震沒倒的房子也不代表施工品質,及建築安全一定沒有問題。另外,混凝土也有使用年限,會受到風化和脆化等影響,造成建築物抗壓抗震能力逐漸下降。

現在建築業正面臨缺工的問題,而且社會住宅及危老都更重建大量推動,加上民間建築的大量興建,讓缺工問題更是雪上加霜。況且現在的新建築蓋的比921地震之前的建築更高、更大,可是缺工問題及施工品質的品管要求要如何兼顧呢?這勢必是目前政府及建築業界必須面臨到最大的課題。

戴雲發建議,要解決建築業缺工及安全品質無法確保的問題,建築設計以及施工上採用工業化、系統化的建築方式較有保障。舉例來說,有關建築結構安全最重要的鋼筋工程,建議可以採用符合「國家發明創作獎金牌」及「低碳工法標章」認證的「鋼筋系統工法」,讓建築安全品質更加確保。

另外,模板工程的部分可採用系統化模板,將施工精準度做得更確實、品質更穩定;甚至機電系統都可往系統化來施工,在加工廠預先做好基本加工組裝,確保工地的施工品質,且現場工地也無需大量工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20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