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慈光】青州石佛微笑重現 |2022.09.11 語音朗讀 103461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龍興寺窖藏佛教造像雕刻技術高超,集圓雕、浮雕、高浮雕、透雕於一身。圖/微信旃檀精舍 文/本報綜合報導 1996年,沉寂多年的山東省青州市一夜之間聲名遠播。在龍興寺遺址出土400多尊精美的佛教造像,轟動海內外,成為當年考古十大發現之一,西方學者譽之為「一次改寫東方藝術史的重大發現」。這批神祕的窖藏佛像成了青州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龍興寺窖藏佛教造像的出土,彌補了中國佛教藝術研究對北魏至隋唐之間,特別是東魏和北齊佛教藝術研究實物資料的不足,為研究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發展,以及古代雕塑繪畫藝術的發展提供了珍貴資料。 山東青州博物館。圖/微信旃檀精舍青州風格 彩繪貼金 青州是古代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交會點。自西漢青州設刺史至明洪武9年(西元1376年)的1400餘年間,一直是山東地區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青州曾是高僧雲集之地,今天在青州市南的雲門山和駝山上還保留幾處6至7世紀始鑿的佛教石窟,與這些石窟同時建造的還有大量的寺院廟宇,以及佛寺供奉的佛像和菩薩像,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龍興寺。龍興寺眾多精美的佛像出土,緩緩撣落身上的塵土,露出了尊容。出土的部分造像帶有紀年,從北魏永安2年(西元529年)到北宋天聖4年(西元1026年)。從發掘現場看,窖藏的造像排列有序,整齊地分上下3層,坐像呈立式擺放,較完整的身軀擺在中間,頭像則沿壁邊緣排放,最上層的造像上還有席紋,並有祭燒過的痕跡。 石雕佛像散發沉靜之美,面帶微笑,被譽為「東方維納斯」。圖/微信旃檀精舍這些跡象顯示,龍興寺佛像窖藏是有計畫、有步驟、有組織的行動。虔誠的佛教信徒擔心已被破壞的佛像再遭厄運,在夜深人靜之時,悄悄掩埋了這些殘碎的佛像。這些佛像雖然受到嚴重破壞,有的碎成百塊,有的僅餘部分肢體,但從保存下來的造像看,雕刻技術高超,集圓雕、浮雕、高浮雕、透雕於一身,大部分造像還保留著鮮豔的彩繪和貼金,有的還在佛像的袈裟上用各種顏色繪製了佛經故事。穿越千年 慈悲微笑龍興寺佛教造像石雕,其中最為世人驚豔的當屬北魏和北齊時期的作品,相較其他地域同時期的佛教造像顯得更為華美精緻。這些塵封千年卻依然靈活優雅的佛教造像,靜靜觀看,感受其面容中所飽含的人性與情感。那身體前傾,目光下沉,以能夠洞察一切的神祕微笑,自然地顯現了寧靜超脫。青州造像中北魏晚期或東魏時期的作品,常見為背屏式造像碑,大多為一佛二菩薩格局。其基本特點表現為:主尊站立,施無畏、與願印;脅侍菩薩的基座由雙龍襯托蓮葉、荷花組成;兩側的飛天連接向上抵達頂部,頂部中央常見佛塔。 北魏晚期一佛二菩薩貼金彩繪像。圖/微信旃檀精舍佛菩薩造像的姿態各異,表情手勢各不相同,顯露出雍容華貴的藝術效果。經過專家們的努力,這些沉埋地下千年的佛像重新煥發光彩,尤其是其中一尊北魏至東魏年間的「彩繪石雕菩薩造像」,高187公分,雖然雙臂殘缺,但造型端莊秀美,周身散發出東方的含蓄沉靜之美,面帶耐人尋味的微笑,被譽為「東方維納斯」。此外,青州龍興寺窖藏中最多的是北齊單體立佛,這種佛像是如此的經典,風格和北魏後期造像迥然不同。頭部比例較大,低平肉髻;面形方圓,神態肅穆;體形雄健,截面略呈圓形;袈裟的刻畫非常簡潔,僅有淺線刻紋,大多依靠彩繪表現藝術創作之美。 青州出土貼金彩繪石雕觀音菩薩立像,通高165公分,質地為石灰石。圖/微信旃檀精舍曹衣出水 彩繪石雕造像龍興寺佛教造像在造型和神態上與眾不同,專家稱之為「青州風格」。在青州地區出土的北齊時代的石刻拓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出,當時胡人已經廣泛地進入到青州進行經濟和文化活動,與異域的交流也體現在同時期的佛教造像上。一些佛像身上用淺浮雕或者彩繪的形式,清晰地勾畫出了胡人的形象。另一些佛像,或是採用凸棱的方式刻出衣紋,好像打溼的衣衫緊貼身體,或是身上沒有任何皺褶,肌膚的輪廓充分顯現著人體的優美,在北方中原一帶的同期作品中,這種造像的樣式極為罕見,很可能就是史書文獻中記載過的「曹衣出水」樣式。 北齊貼金彩繪思惟菩薩像,通高90公分。圖/微信旃檀精舍精雕細琢 藝術極品有一尊北齊貼金彩繪菩薩立像,大約西元550-577年間建造,菩薩法相圓融,花冠雕布繁複,胸前瓔珞型式瑰麗,飄帶下垂,長裙曳地,造型雕刻精細,具北朝佛像風格,是中國佛教藝術的珍品。菩薩頭戴透雕花蔓冠,面相清秀,身飾披帛,頸佩項圈,身前、身後掛瓔珞,著紅色長裙,裙帶上布有九組浮雕圖案。菩薩身著凸棱垂紋的交叉式天衣,配瓔珞裝飾,頭戴花蔓狀寶冠。服飾由簡趨繁變得更為精美華麗,使菩薩像更顯姿態婀娜,具有高貴典雅的藝術效果。 北齊貼金彩繪佛坐像。圖/微信旃檀精舍北朝造像在風格上分為兩大類,第一部分是從北魏到東魏的造像,基本上延續北魏改制以來流行的具有南方風範的「秀骨清像」風格,這一類造像在北方各地有大量出土;第二部分是北齊造像,多為尺寸較大的單體像,面容飽滿,衣紋刻劃簡練,注意身體曲線的變化,表情慈悲溫和,精神內涵深刻,極具宗教氣息。在一尊尊佛菩薩造像面前,去感受那透過美學形式韻涵的歷史和人生,飽含了各種潛在精神的神聖,也折射出對現實世間的強烈情感,這正是當時人間的樣貌、神情、形體與風度的藝術融合。 北齊石雕飛天。圖/微信旃檀精舍 前一篇文章 【慈悲莊嚴】宋代水月觀音之美 下一篇文章 【靈山有塔】亞洲12處著名佛塔 熱門新聞 01星雲大師真身起龕移靈 四眾弟子夾道跪迎2023.02.0602佛光山開山 星雲大師圓寂 享耆壽97歲2023.02.0603The Passing Away of Fo Guang Shan Founder –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at Age 972023.02.0604星雲大師 真誠的告白2023.02.0605佛光山宗委會 制度領導集體創作2023.02.0706歐洲絕美廢建築 警世無常2023.02.0207與水共存 全球漂浮城市興起2023.02.0308台灣燈會2/5登場 佛光五色鹿絢麗奪目2023.02.0409歡慶元宵好去處 蔬福市集周六南港登場2023.02.0310星雲大師圓寂 總統、六都首長深切哀悼2023.02.06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絕妙美詞】一代譯經高僧 鳩摩羅什【萬象更新】普賢行願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復古與創新】日本佛像文藝復興【臨摹大師】張大千畫 綠鬍子觀音 作者其他文章【萬象更新】普賢行願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臨摹大師】張大千畫 綠鬍子觀音【意念不忘】減少認知功能下降關鍵發展氫經濟有挑戰【永續綠能】 全球號召節能3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