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史語所特展海報。
文/出谷司馬
一九二○年代至四○年代,中央研究院的社會研究所與歷史語言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曾經先後數次前往中國邊疆地區進行民族調查,並在這些年的調查中蒐集了許多的文物、文書,拍攝了許多珍貴的照片、影片。一九三四年的夏天,社會研究所進行改組,原有所內的民族學組改編進入歷史語言研究所(以下簡稱史語所),與該所原有的人類學組合併成為第四組,也就是今天史語所人類學門的前身,而過去社會研究所的調查成果也一併歸入,成為史語所的藏品。
這些遍布中國東北、西南與南方的調查,是運用當時最先進的科技以及學科知識進行的,調查人員帶著最先進的攝影與照相器材,發揮他們或從國外、先輩,或是個人歷次田野累積的經驗與學識,希望能夠將當時中國邊疆民族的情況,用嚴謹的學術調查記錄下來。而這些調查的目的,既是學術的也是政治的──除了希望知道中國西南有多少個民族外,他們更希望在邊疆創造所謂的「中國邊緣」,以形塑一個中華國族的想像共同體。而其調查的成果,則成為我們認識這些邊疆民族最珍貴的一手史料。
由於這段時間正好是中國戰亂頻仍的年代,在此期間史語所數度搬遷,而這些藏品也跟著史語所進行數度的遷移。在那個兵馬倥傯的年代裡,研究人員依然孜孜不倦地做著他們的研究、整理著藏品,甚至走到哪裡就調查到哪裡。
後來,這些調查所採集的藏品隨著史語所來到了台灣,典藏在該所文物陳列館的庫房與傅斯年圖書館中,並以西南地區的成果為核心,在陳列館設置了中國西南民族展區。其後,加上該所王明珂院士多年來在西南的田野調查、民族所何翠萍教授的採集,外加史語所數位典藏時期眾多助理的協助整理,不但擴增了西南民族的藏品,更在整理與重建的過程中賦予它們更多的意義。
隨著數位技術的精進,及典藏單位對西南少數民族文化布展的熱忱,文物陳列館特別於今年重新打造了西南民族的展區,並以「回望」作為主軸,把二十世紀史語所進行的各項調查重新規畫,展現在大眾面前。這次的開展,不但將許多多年未曾公開的影音成果與藏品上架展示,同時也藉此盤點與重新規畫了布展空間與說明文字,使得這次的西南民族特展更具看頭。
自社會研究所的民族學組成立以來,該組就一直積極地籌設「民族學標本陳列室」,後來這批藏品移交給史語所之後,也依然保留了這個設置。即便是內遷大後方的那些歲月,史語所還特意舉辦了公開的展覽,供在地的民眾進行「科普」學習,發揮了博物館應有的社會教育功能。這樣美好的傳統,至今也被位於南港的史語所文物陳列館繼承。透過這次的重新開展,讓我們睹物思人也思事,彷彿走入了那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西南地區,重訪上個世紀這些研究人員在中國西南的足跡與回憶。
回望:二十世紀史語所的中國西南地區調查
展期:10月29日起
時間:每周三、六、日09:30~16:30,免費參觀
展區:中央研究院歷史文物陳列館二樓中國西南民族區(204室)
地址: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