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來以石化燃料製氫,搭配碳捕捉封存技術成為「藍氫」,是比較環保的選擇。圖/123RF
文/本報綜合報導
氫經濟(Hydrogen Economy)是指運用氫氣(氫燃料)為主要能源的社會狀態,最早於1970年由約翰‧博克里斯(John Bockris)在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技術中心的演講中提出。當時正值發生第一次石油危機,主要是規畫未來以氫氣取代石油,成為支撐全球經濟的主要能源,其實就是整個氫能源生產、配送、貯存以及使用的市場運作體系。
2021年全球氫需求高達 9400萬噸,約占全球最終能源消耗的2.5%,然而目前只有 0.5%氫能來源是較為環保的綠氫,如果未來想要在氫能方面實現碳中和,從現在就得開始努力。
氫能未來趨勢
所謂的綠氫,是透過再生能源電力來電解水製造氫,雖說比傳統的石化燃料製氫更為環保,不會排放任何二氧化碳,但不僅效率較低,成本也更高。若說將來以石化燃料製氫,搭配碳捕捉封存技術成為「藍氫」,也是比較環保的選擇,但碳捕捉技術也尚在發展中。
根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資料,以石油做比喻,綠氫的每桶油當量成本落在250美元到400 美元之間,相較之下,目前油價約為每桶100美元。除此之外,隨著氫能發展,未來也會面臨氫氣運輸的難題,氫氣運輸包括經過管線、卡車、海運運送等,但無論如何,氫氣密度小,都要先經過壓縮空氣或是-253℃低溫液態化,才能有效運輸,這也使得氫氣價格變得更加昂貴。
不過氫能仍是將來的趨勢之一,淨零碳排光靠再生能源是不夠的,隨著氫能技術與相關法規的研議,如果處理得當,相信氫氣也可以跟其他燃料一樣安全、被各界接受。目前全球各地也有許多綠氫工廠建置中,主要集中在南半球,而沙烏地阿拉伯也透過自身豐富的太陽能與風力發電資源,建置第一座GW等級綠氫工廠。
不過對於開發中國家來說,綠氫是一項巨大的工程計畫,工廠建置超時、預算超標等問題,都可能是未來會遇見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