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鴻騰(右二)將仿生案例融入環境解說實務,推動永續生態教育,具體成果榮獲「二○二二永續教學實踐與成果競賽」全國第二名佳績。圖/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提供
【記者羅智華宜蘭報導】極端氣候除在世界各地帶來驚人大雨或高溫熱浪,更影響農作物生長、導致農產損失,為建立永續思維,佛光山佛光大學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教師周鴻騰,不只長期投入「耐逆境野菜教材設計與教學實踐」研究,更將仿生案例融入環境解說實務,推動永續生態教育,具體成果榮獲「二○二二永續教學實踐與成果競賽」全國第二名佳績。
周鴻騰表示,以一次解說行程為例,解說員一般會介紹將近十五至三十種動植物,儘管內容豐富,但對學習者來說卻常出現「聽了後面、忘了前面」情況,回到家後更是什麼都忘了。 也讓他思考如何呈現一場精緻且有意義的解說,讓學習者能有所啟發,因此也促使他進一步去了解如何師法自然仿生學與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為此,周鴻騰邀請三富休閒農場經理張孟哲、講師陳漢欽等業師群,共同擔任協同師資授課;透過解說練習、專題實作、產學共編解說教材等方式,使課程不只結合理論與實務,更將 SDGs 融入其中,分析台灣永續教育脈絡與實際案例、運用教學實踐研究與產學合作計畫資源,以一條龍教學法提升學生永續技能、接軌職涯,使教學貼近產業現況。
「我希望藉此引導大學生能依循著仿生發明家培養思考、探索、解決問題的技巧。」,周鴻騰談到,期盼促進大學生具有仿生類推聯想的能力,進而學以致用於設計環境解說教材教法,將產出成果內建成農場環境解說方案。
不只如此,他亦期待能將研究成果透過北、中、南、東區域教學實踐分享機制,推廣至有意提升解說員專業的公部門與民間環境學習中心,為學習師法自然仿生學與SDGs永續教育盡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