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移至成功大學的小西門。圖/鄧榮坤
文/鄧榮坤
台南是一座古都,許多的故事與悲喜曾經在這片土地上演繹著。從目前留存下來的安平古堡、赤崁樓等歷史遺跡中,我們看到了府城昔日的輝煌;走進這些古蹟時,似乎也聽到了許多悲歡沿著城池的門垛傳來,與我們如此接近,感覺府城的故事不再遙遠。
攤開台南歲月,我們小心翼翼地進城了。
路過小西門,斑剝的城門在豔陽下屹立於冬日寒風中,這座興建於清朝乾隆四十年,至今已二百四十七年的城門,是台灣知府蔣元樞所建。日治時期,曾經與大東門、大南門同以「台南城」的名義,經台灣總督府公告為史蹟。昭和十二年,為了保護小西門,擬定了橢圓形道路規畫,卻只完成部分圓環。
府城文史工作者周亮說,小西門原名「清水門」,其遷建須得先爬梳一段漫長的曲折歲月,才能理出些許頭緒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原先的橢圓形圓環規畫,可能因為需要拆遷民房與財政預算考量,或是因為當時的小西門逐漸失去了文化資產地位,總之,這項都市計畫未能繼續執行。直至民國五十八年,才在成功大學校長羅雲平的積極爭取下,遷移至成功大學光復校區。當時為了安置小西門,還拆除了部分殘存的小東門城垣。
另一座城門──小東門,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小東門又稱為「鎮東門」,興建於一七二五年,並於一八三五年興建月城。卻因為日治時期為了興建寬敞的兵營而被迫拆除,直至一九八五年遺址才逐漸出土,重見天日。目前只剩下遺址殘存於成功大學,供往來旅人追憶懷思。
周亮說,小東門約於清朝雍正三年興建,是一座木柵城,由當時的福建總督郝玉麟在城池遍植刺竹為藩籬。由於木柵圍築的城池容易毀損,之後才修建為三合土城垣,但夯土不堪風吹雨打日晒,時日一久,城垣相繼坍毀,也逐漸失去了防禦功能。
清朝同治年間,因地震與暴風雨過境,府城土造的城垣禁不住天災摧殘而毀損,經搶修後雖一度恢復了原貌,但日治時期因都市發展的需要,城垣被拆毀,小東門也難逃拆除厄運。如今,僅留下褪色的殘垣隱藏於茂密的樹蔭下,讓路過的我們不勝唏噓,直嘆世事之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