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佛安僧】剎宇庵堂 有何區別 |2023.02.26 語音朗讀 21705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寺院」為佛寺的通稱,是僧人駐錫修行辦道的處所。圖/新華社 文/本報綜合報導「寺院」為佛寺的通稱,是僧人駐錫修行辦道的處所。印度最早的寺院,是佛陀在世時,設立於中印度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及舍衛城的祇園精舍。《大宋僧史略》卷上記載,「寺」的名稱,源於官方所設立接待外國賓客的鴻臚寺;西域僧人東來,多先以鴻臚寺為館,再移住他處,後稱僧尼所住的地方為寺。寺院歷經朝代變換,或因用途有別,或因建築各異,而有種種別稱。剎、宇、庵、堂四個字,是一般普遍常說、常聽到的,但是真正明白其中意義及來源的人,則並不太多。這四個字到底是何意思?有什麼區別?■剎 稱「梵宇」者,更明顯指出佛教寺院的清淨,凡有僧舍之處,即有佛法存在。圖/資料照片如果有人問:「請問貴寶剎在哪裡?」這很容易理解,是在問「你的道場、你的寺院在哪裡?」照此,寶剎的意思,便是寺院的別名,其實不然,剎原本並不是寺院。在佛典中,剎是土地的意思,世界由土地而成;剎又可做世界解釋,所謂「百千剎土」,亦即百千世界的意思。因此,所謂寶剎,即是眾寶所成的國土或世界,唯有諸佛的國土世界,才是眾寶所成,所以「寶剎」一詞,亦即諸佛國土的尊稱。此外,寶剎也是寶塔的異名,據《雜事律》中的造塔規定,凡為如來造塔,必須在塔中安置寶瓶,所以稱為寶塔。同時,凡是造塔,多為供養三寶、安置三寶而設,故也稱寶塔。寶塔稱為寶剎者,最初見於史冊記載是《南史‧虞願傳》:「帝以故宅起湘宮寺,費極奢侈,以孝武莊嚴剎七層,帝(宋明帝)欲起十層,不可,立分為兩剎,各五層。」至於以僧舍而稱為剎,有《宋史‧危稹傳》記載:「漳俗視不葬親為常,往往棲寄僧剎。」同時,佛弟子亦有以梵剎稱僧舍,為什麼要以「剎」來作為佛教道場的名稱?不外是對佛教道場的尊敬,視每一僧舍即為一個佛國淨土。因為住在僧舍之人,將來必定成佛,僧舍之清淨莊嚴,亦如佛國淨土。■庵 有的小型僧舍,並不用草覆蓋,而是用磚瓦,於是「菴」字又變成「庵」。圖/資料照片庵者,本來是一種草的名稱,原名菴閭,形似蒿葉,可以用來蓋屋。以僧舍稱庵,佛典中無考,但有一個根據,〈四分比丘戒單墮法〉第二十條,有謂比丘作大房舍,指授覆菴,齊二三節。也就是說,比丘起大房舍,教人以草蓋屋,不得超過二到三層。所謂菴者,便是以草蓋屋的意思。因為中國古代蓋小房子,多用草覆,並以菴閭為主,故稱草寮為菴。中國比丘在山野靜居,也以草寮棲止,這與所稱的「茅棚」有密切的關係,漸漸習以為常,便將小形的僧舍,稱之為菴。又因有的小型僧舍,並不用草覆蓋,而是用磚瓦,於是「菴」字又變成「庵」字。在佛典中,以菴為道場的,只有一個菴羅樹園,但菴羅不是草名,而是一個人名,她獻出了一座園林,供養佛陀。《維摩經‧佛國品》說:「佛在毘耶離菴羅樹園,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此一菴羅樹園,雖是佛時道場,但與中國所稱的菴,並無瓜葛。■宇 佛教寺院的建築多效宮殿規模,所以畫棟飛簷,這也是寺院一大特色。圖/資料照片「宇」的意思,是四方上下,也就是一種世界觀。但是俗稱「廟宇」者,原是指寺院;又有稱「梵宇」者,更是顯明指出佛教寺院的清淨。若原指四方上下,而後稱寺院者,究竟為何?原來,「宇」字也可當做房屋來講,《易經‧繫辭傳》有「上棟下宇」之句,是說屋上為棟,屋下為宇,宇者,屋之邊緣。《說文解字》釋:「宇,屋邊也。」可見,宇者,又可當做屋簷或飛簷解釋。但是,如果稱「宇內」者,一定是指天下,而不是屋簷內。因此,僧舍稱為「宇」者,有兩種原因:第一、佛法之大,無所不包;佛法之妙,無微不藏;佛法之奧,奧在大小無礙,廣狹兼容,所謂「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因此,凡有僧舍之處,即有佛法存在,僧舍雖小,佛法無邊,故以四方上下,而稱之為僧舍。第二、中國佛教寺院的建築,多效宮殿規模,所以畫棟飛簷,這也是佛教寺院一大特色。故以清淨的畫棟飛簷——梵宇,來區別王家五欲享受的畫棟飛簷。■堂 佛陀在世時就有講堂,供佛陀說法,尤其是說戒時以室內為宜。圖/資料照片堂者,廟堂、公堂、明堂,都是中國王臣所居或官署之處。據《說文解字》:「殿也,正寢曰堂。」凡是正殿,便可稱之為堂。佛教的佛堂,也是僧園之中的一個建築,不是單獨存在的。叢林中以接待客比丘處為客堂,禪修之處為禪堂,吃飯之處為齋堂,但是供奉釋尊及諸菩薩聖像之處不名為堂,而名為殿,殿的位置要比堂的位置為高。佛堂的來源,在佛典中可以找到,比如《四分律》中提到,佛在曠野城的講堂,以及毘舍離獼猴江邊的樓閣講堂。據《維摩經》說,維摩居士,曾以他的神力將菴羅樹園變成一座大講堂。還有《梵網經‧心地法門品》:千百億化身的釋迦佛,現身十處說法,第一處便是金剛座及妙光堂(亦名普光明殿)。由此可見,佛陀在世之時,早就有講堂,是供佛陀說法,尤其是說戒時用,因為說戒不許外眾偷聽,故以室內為宜。講堂之中供養佛塔,是次要之事,唯有佛堂,才是安置佛之處所。依照《毗奈耶雜事》,佛的處所,只能稱為香室、香堂與香殿,卻又不得直呼之為佛堂,這也說明了室、堂、殿三者,在印度並其實未嚴格區別高下等第。 前一篇文章 【絕妙美詞】一代譯經高僧 鳩摩羅什 下一篇文章 【經典石雕】龍門石窟藝術寶庫 熱門新聞 01第4波新冠疫情來襲 如何應變一次看2023.05.2302玉山盃/林盛恩旅外倒數中 簽約金上看百萬美元2023.05.2603中醫五行飲食觀 人體、自然展現天人合一2023.05.2204阿嬤不曾見過山海 孫陪玩63國家公園2023.05.2305社論--海權與陸權2023.05.2206社論--維持現狀與和睦交流2023.05.2307社論--交通地獄與嚴刑峻罰2023.05.2408全球10大永續旅遊目的地 台南入選2023.05.250912 隻浪浪 重現時尚奧斯卡2023.05.24102024年4個連假 僅小年夜放假須補班2023.05.2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八卦山大佛修復再見風華 浴佛典禮慶完工【大地祕藏】敦煌地藏菩薩畫像 【供佛功德】佛教雕塑造像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