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愛倫
近日出版我的第五本書《委屈是一道隔夜菜》時,一向支持我的同學似玩笑似當真的說:「今天陪女兒出去走走,師父叫我不要再買書了,買書就是買輸,所以我這兩年的營業額一直受到影響。我聽了心裡疙瘩。」
我對這個時尚的企業紳士同學說:「你全世界奔跑,早就聽聞歐洲先進國家,每個百姓平均一年讀書量是六到十本,只有台灣會把同音字的『書』和『輸』畫上等號。」
何況受疫情影響,這三年,全世界只有電商物流在賺錢,並不是我這愛買書的同學運勢不好。他該相信自己,也該相信世界名人的成功學之一,就是大量閱讀。
為了讓他在書海中舒坦,我找了很多視頻跟報導,佐證馬斯克、比爾蓋茲、巴菲特、貝佐斯、馬雲等都一再強調過:不管什麼類型書的閱讀,都是重要而且必須的。
其中特別讓人嗨的一則報導指出,馬斯克曾在一個月當中讀過六十三本書,而比爾蓋茲一年的看書總量是五十三本。
我另外一個朋友也曾把我的書帶到美國當伴手禮,她說:「只要不會打牌的都說這書很好看。」
台灣書市不景氣,閱讀不成器,難道真是一字之音,讓大家覺得非常觸霉頭嗎?如果把書這個字詞做中西合璧的改造,也就是「book」和「書」結合成一個字「book書」,那可不就大吉大利了?因為「book書」音似「不可輸」,是多麼堅定的吉祥字彙。
在冰島,在德國,平民之間的禮尚往來,常把書籍當作誠意十足的拜訪禮,出版業甚至在年度大節裡,提前把出版目錄寄到多數家庭參考,以滿足他們以書為禮的預覽需求。
優秀的猶太人,從幼兒時期,就被訓練、被培養、被要求養成閱讀習慣,每個家庭都把這個傳統家教列為不可違逆的家規。
我的朋友圈不但閱讀風氣鼎盛,而且推動感人,女記者作家協會副理事長鄭如晴今天在群組公告,把誠品暢銷榜的《今文觀止》和博客來暢銷榜的《委屈是一道隔夜菜》各購二十本贈送會友,這樣的慷慨手筆她不只一次擺上;令我格外振奮的是:她把我的尋常百姓尋常書和大氣磅礴會有歷史定位的書放在一起做禮物。實在榮幸。
我念起二○二一年曾在城上城居家社區開團鄭如晴小說《沸點》,當時的棉薄之力也獲鄰居青睞代購四十餘本。
唯有讀書不會輸,如果有更多的人願意理解實踐:送書是送知識、送健康、送溝通能力的實惠禮物,那,社會的文化氛圍就不再是小圈圈的取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