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給

文/星雲大師 |2023.03.19
8646觀看次
字級
圖/unsplash

文/星雲大師

在人間生存,無法離群索居,因為世間一切都要靠因緣和合才能成就,離開人群就沒有因緣,所以人間佛教以「人」為本,要重視他人的存在、需要、苦樂、安危等。

太虛大師曾說:「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人道圓滿,佛道必能慢慢成就。以人為本、以眾為我的修行,也就是我一貫主張的「四給」之佛法意涵──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早在佛光山開山之初,我就將「四給」訂為佛光人的工作信條。今略述此中心要:

一、給人信心:《華嚴經》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心是力量的泉源,是進步、發展的基礎;凡事具足信心,即使排山倒海之難,也能迎刃而解。如目犍連尊者本著「不捨一人」的慈悲,讓對人生已萬念俱灰的蓮華色女,再次生起了堅定的信心,這分鼓勵給予的信心助力,讓他出家修行不久後,即證得阿羅漢果。

一般人講話,常常令人感到挫折,讓人喪失信心;其實講話只要多注意修辭,就能給人信心。比方,你罵人「沒有出息」,若改為「你只要努力,就會有前途,就能成功」,對方聽起來必會信心增長,對你心生感謝。因此,在待人處世方面,不妨多給予別人慈悲愛語,一者增加他人的信心,二者也增加自己的人緣。

圖/unsplash

二、給人歡喜:人間最寶貴的就是一顆「歡喜心」,諸佛菩薩當中,以「歡喜」成就佛道的,除了眾所熟悉的彌勒佛外,還有歡喜光佛、歡喜自在佛、歡喜王菩薩、歡喜念菩薩等,從中可知歡喜也是重要的修持法門。

佛教裡除了法布施以外,還有心意布施、微笑布施,這些給人歡喜的「密行」我一直都很努力在實踐。直到現在,不論走到何處,不管年齡老少,我都樂於親近,因為每個人都值得我們真誠對待。我更發願要把歡喜布滿人間,畢竟,人是為歡喜而來人間的,不是為了苦惱而來。

三、給人希望:
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藥師如來的十二大願,這些諸佛許下的誓願,都是建立在給予一切眾生的希望上,從給予中也莊嚴了佛國淨土;普賢菩薩十大願、彌勒菩薩三大弘願,也都是在實踐給人希望,從中成就了無上菩提。

人,活在希望當中,只要有一線希望,哪怕是赴湯蹈火,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這就是希望的可貴。而人生的希望,就是要不斷與時俱進的往前走,舉例來說,地屬長形的佛陀紀念館,館內的環館道路可以環繞佛館一圈,但是一般人看到永無止境的道路會感到遲疑,不知前方通往何處?因此,我請人豎立了「向前有路」的指標,除了提醒大家往前走還有路之外,也告訴大家,只要一直往前走,就會有希望,只要你肯得向前,必能追求到屬於自己的人生希望。

四、給人方便:中國歷代佛寺附設的碾坊、倉庫,促進民生的發展;宿坊、車坊便利商旅的往來;義學、譯經提升社會的文教;僧祇戶、寺庫穩定國家的金融;病坊、當鋪照顧貧者的需要。這些「給人方便」的設施,都是公益措施的推行,對民眾苦難的救助及國富民安的增進,都具有莫大的貢獻。

圖/unsplash

「給」看似利他,實則利己。只要我們常存慈悲之心,處處與人為善,時時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給人一點因緣、給人一個微笑……就能讓我們的心形成一座美好的橋梁,不但方便了別人,也讓人我溝通無有障礙;從「給」的佛法實踐中,我們的生活必定也會充滿歡喜、希望,在追求佛道的路上也能獲得諸多善緣。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20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