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復健專家提醒,每個人對於言語霸凌的接受度與感受不同,若因此產生焦慮或壓力,即應勇敢向師長或親友求救,不要因為羞於開口,讓負面情緒不斷滋生,進而造成精神性傷害。圖/pexels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中部某學校發生校園霸凌事件,再次引發國人重視。專家表示,若學生在校發生「被霸凌」情形,可以直接向導師、家長反映或向學校投訴信箱投訴,而若是被師長霸凌,擔心學校「處置不公」,則可以向教育部24小時專線1953投訴,若涉及違法行為,可以直接向警方求助。
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理事長也是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實務領域師資的張自強表示,教育部將霸凌分為五類,包括肢體霸凌、關係霸凌、言語霸凌、網路霸凌及反擊霸凌,其中言語霸凌最為常見,包括辱罵、誹謗、謠言、嘲笑、騷擾、威脅等。
校園會有霸凌的情形出現,主要是出現雙方不對等的情況下發生,意即被害者與加害者在「權力不對等」下(一方是主管、老師、身強體壯者等),一再重複遭受言語或是身體的直接或間接傷害。
張自強指出,孩子在校園中若遭遇類似「霸凌」情形時,有可能回家也不會把在學校發生的事情跟家長說,但家長可留意孩子從服裝穿著、生活作息到飲食方面的改變,都可能是「警訊」。只要家長多一分關心,就能阻止悲劇發生。
圖/pexels
提醒家長,若孩子不想以口語表達,也可用通訊軟體、臉書等方式溝通;必要時,也可向孩子較親近的同學探詢,藉以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適時提供協助和陪伴。同時,也與校方維繫良好的「親師關係」,適時地透過學生、家長和校方三方合作與關心,共同防範校園霸凌事件發生。
張自強表示,當學生在校遭受言語或肢體霸凌時,有人會將責任反諸於己,認為是自身「抗壓性」不足;但每個人對於言語霸凌的接受度與感受不同,若因此產生焦慮或壓力,即應勇敢向師長或親友求救,不要因為羞於開口,而讓負面情緒不斷滋生,而造成精神性傷害。
而當家長被學校告知孩子因故被懲罰時,除了要向學校積極了解實情外,也要聽聽孩子的想法,避免因第一時間「誤判」,壞了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