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臟醫學會,近年提出健康生活要素,表示成年男性一天用糖量,不應超過36克,女性則約25克。圖/pexels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中醫師指出,老化是自然現象,部分人隨著年紀增長會出現衰弱,嚴重衰弱將演變失能,衰弱往往兼有多種合併症或慢性病,包括糖尿病,「少糖少衰老」,中醫也可以透過藥物與針灸,幫助民眾控制血糖。
2025年將近,台灣將從高齡社會邁入到超高齡社會;現代科學界定衰弱有不少標準,一般常見標準特徵,是非故意的體重減輕、容易疲憊、肌力變差、運動遲緩與活動量低。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趙品諭說,根據研究調查,患有糖尿病的社區老年居民,相對無糖尿病者,有較高機會發生衰弱。台灣糖尿病居十大死因,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病友,不論已邁入老年,或還在青壯年,都要懂得保養,以面對與預防衰弱。
趙品諭表示,糖尿病並非現在才存在的問題;在古代文獻中,中醫稱類似問題為「脾癉」或「消渴」,認為原因無非是先天稟賦不足,或是後天長期食用「肥美」或「甘美」的東西,亦即吃太油、太甜才引發這種疾病。
以中醫角度,藉由體質上的定位,可用中藥來進行調理,幫助病友保養自己;初步可先從「氣虛」和「陰虛」體質著手,常用藥物如人參、西洋參、黃耆、麥門冬、山藥、生熟地等,然而體質界定及中藥如何使用,仍需尋求合格中醫師確認。
除了藥物,屬於中醫特色的針灸穴位,也有其作用。科學研究指出,現代藥物加上穴位刺激,在血糖控制上,指數都有較佳表現;也有調查發現,多了針灸輔助治療的病友,壽命相對較長。不喜吃中藥者,或是身體病況複雜的人,也可嘗試針灸穴位保養,減緩血糖問題,進而預防衰弱。
趙品諭提醒病友,平時應注意生活作息,在飲食上建立對「糖用量」的正確認識;美國心臟醫學會,近年提出健康生活要素,表示成年男性,一天用糖量不應超過36克,女性則約25克。「一杯汽水」,可能就超過此標準;因此,除了節制飲食,也要靠多運動,來加強身體機能,幫助代謝糖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