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回春!故宮3破損藏品修好了 明起辦特展首度亮相

曹麗蕙 |2023.03.30
1521觀看次
字級
〈清康熙 嬌黃釉綠彩雙龍小碗〉、〈清康熙 暗龍白裏小黃瓷碗〉、〈清乾隆 青花花卉盤〉三件受損瓷器已修復完成。圖/故宮提供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故宮去年三件文物破損事件,引起社會軒然大波,如今〈清康熙 嬌黃釉綠彩雙龍小碗〉、〈清康熙 暗龍白裏小黃瓷碗〉、〈清乾隆 青花花卉盤〉三件受損瓷器已修復完成,明(31日)天起在「文物檢測與修復在故宮」特展中亮相,故宮也將公開分享如何利用科學研析與修復技術「妙手回春」,探究文物保存狀況,為延續文物生命而努力,展期至6月10日。

故宮副院長余佩瑾坦言,去年故宮發生瓷器毀損事件,造成很多人對故宮表達不滿和不信任,她也代表同仁再次鄭重和大眾致歉,「這件事帶給我們很大的教訓,經過半年多的反省、檢討,為避免相同事件再發生,我們已調整工作流程、定期辦理文物持拿訓練課程、對於庫房的工作環境和文物包裝改善,也都一項項展開。」
〈清乾隆 青花花卉盤〉修復前。圖/故宮提供

〈清乾隆 青花花卉盤〉修復後。圖/故宮提供

余佩瑾表示,去年故宮承諾一定會修復這三件受損瓷器,並在完成後公開展示,她希望透過展覽向大家宣布「故宮已走出修復的第一步。」

故宮設置書畫、古籍檔案、器物與織品四大類型修復室,因應不同材質與文物類型提出修復方案,來延長文物壽命。展覽分「科技檢測」、「陶瓷修復」、「書畫修復」三大單元,其中「陶瓷修復」單元中展示的5件陶瓷文物,都為清宮之傳世品,也包含近年不慎破損之3件瓷器。修復師須先判別瞭解當初的燒造技術,以及釉藥與坯體間的構造和成份,再以專業修復技術與材料,重現其藝術價值與美學內涵。

〈清康熙 嬌黃釉綠彩雙龍小碗〉修復前。圖/故宮提供

〈清康熙 嬌黃釉綠彩雙龍小碗〉修復後。圖/故宮提供

負責瓷器修復的助理研究員陳澄波分享,高溫瓷為博物館公認最穩定又最脆弱的典藏品,最常因「持拿」與「輕忽」發生物理性損傷,其次為運輸過程與不適當的包裝造成損害,修復方法包括黏合、填補、全色。

陳澄波表示,這次展出的清代嬌黃綠彩雙龍小碗、暗龍白裏小黃瓷碗、青花花卉盤等三件文物均為高溫瓷,溫度約落在1250至1400度左右,破片斷口邊緣光滑平整,選擇強度較高的環氧樹脂作為黏著劑,「這三件是比較有審美價值,因此以不易辨識(不可視)的修復方式,大約花了約三個月時間。」不過他也坦言,「其實肉眼近看,還是可以看到痕跡。」
〈清 乾隆 霽青描金游魚轉心瓶〉。圖/故宮提供

在「科技檢測」單元中,利用X光透視或斷層掃描影像,可清楚一窺〈清 乾隆 霽青描金游魚轉心瓶〉內部結構。圖/故宮提供

其他兩大單元也很精彩,「科技檢測」單元,展出象牙球、游魚轉心瓶、亞醜方簋及夾紵菩薩像等4件文物,及它們的X光透視或斷層掃描影像,讓觀眾一窺肉眼無法看到、隱藏於文物內部的秘密,揭露過去不為人知的身世傳奇。

「書畫修復」單元則展示〈宋劉松年十八學士圖卷〉與〈清郎世寧畫交阯果然軸〉兩件絹本畫,除因自然老化外,一部分受到繪畫材料處理與裝裱修復方法影響,因而造成劣化必須局部或全面揭裱修復。為保留最多的原始裝裱材質與歷史藝術訊息,修復師採用最小干預的方法與可逆性的材料,作為修復原則,最終希能達到「厚薄均調,潤潔平穩」的審美境界。

「書畫修復」單元則展出〈清郎世寧畫交阯果然軸〉絹本畫。圖/故宮提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20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