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與放死

文/星雲大師 |2023.09.03
5839觀看次
字級
圖/unsplash

文/星雲大師

我們常見一些佛教徒喜歡在法會中「放生」,藉此功德祈福消災,但往往因為「放生」不當,反而造成「放死」。例如有人說:「捕魚的,明天我八十歲大壽要放生,你幫我抓點魚來放生!」「捕鳥的,我明天七十歲生日,你幫我捕些鳥來放生。」這些等待放生的魚在水桶裡,由於空間太擁擠,還沒放生就死了一大半;關在籠子裡的鳥,也沒有給予餵食,在沒來得及放生之前,也大都一命歸西了。

即使能被順利放生的魚兒、鳥兒,牠們在這一捉一放之間,不但因此感到恐懼,也難免傷到皮肉,甚至危及性命。尤其把原本遨翔在山林裡的小鳥,捕捉到都市來,無異是促使牠早亡;把原本生活在海裡的魚,放生到淡水湖裡,也是難以存活。因此,放生本來是慈悲的善行,但是放生不當反而成為殺生的愚行,可見沒有智慧的放生,反而會害死更多的生命。

早期佛光山不二門前的放生池養了一些魚,很多人拿烏龜來放生,把裡面的魚都吃光了;佛光山上也常發現有人抓毒蛇來放生,還有流浪狗、流浪貓,甚至一些保育類的動物,全部拿到山上來放生。這種不當的放生行為,不但破壞生態,同時也危及到全山住眾的性命安全。

過去大陸叢林也有放生園、放生池的設施,那時候的放生觀念跟現在不一樣。比方:我的牛對家裡有功勞、我的狗替我看家守門,牠們現在老了,我把牠帶到寺廟安養;我的公雞救過我的小孩,我捨不得殺牠,我帶牠到寺廟放生。他們把這些動物帶來放生的同時,也會給寺廟放生園一些錢,讓寺廟照顧、餵養牠們。反觀現在的人,隨意把小動物丟棄在寺廟,不管牠們的死活,這不叫放生,當然也不會有功德的。就像現在很多人募款放生,卻從中牟利,那是招搖撞騙,不是真的放生。許多人更是不了解生態環境與物種平衡,到處放生反而是破壞大自然生態平衡,遭來各界對佛教強烈的批評。

圖/unsplash

其實,我們與其做些不當的「放生」,不如更積極的「護生」。比如:不鞭笞牛馬、不彈射鳥雀、不垂釣魚蝦等;但是現在的社會,釣魚、釣蝦場到處林立,有的人雖然醉翁之意不在酒,純粹以垂釣為樂,儘管釣上來之後又再放回去,可是當下卻已經對這些魚蝦造成了傷害。

有的人家裡養了一些寵物,愛護小動物固然很好,不過我們必須思考:因為你喜歡動物,所以在家裡飼養貓、狗、小鳥等,然而這些寵物是否都能夠得到良好的照顧與平等的尊重對待呢?有的人因為一時興起,養了一段時間後就心生厭倦而棄養,導致貓狗四處流浪,這不但是對貓狗殘忍不公的待遇,也會造成社會的環保問題叢生。

總之,放生要隨緣行之,不要刻意放生。比放生更重要的,是要能護生;而護生最大的意義是「放人」一條生路。這個世界到處充斥著人與人鬥爭、人與人彼此較量,因此真正的放生是:當一個人失意時,給予他正面的鼓勵、開導,給人方便、給人救濟、給人善因好緣、助成別人的好事等等。

如果我們能在一個人發生困難時,資助他一下,幫助他度過難關,或者說幾句好話鼓勵他、幫他一個忙,這就是「放人」;「放人」給予人重生的因緣,比「放生」的功德更高、更大。

圖/unsplash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20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