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善的規畫與政策,能減少或避免高齡金融剝削的「人老財散」事件。圖/法新社
【本報綜合報導】台灣步入高齡化社會,年長者遭金融剝削或詐騙事件屢見不鮮,日前一名疑似輕微失智的高齡老翁在贈與上億元房產給基金會後,因承諾生活醫療照護沒有兌現,引發爭議。此外,台灣已傳出多起涉及高齡人士經濟困窘與財產紛爭的事件,徒留震驚與遺憾。
專家建議,從以下三大面向著手,能減少或避免類似事件一再重演。
第一點,年齡較長的人士,應幫自己安排一份攸關財產管理與保護的制度,如安養信託。除非是重大傷病事故引發失智或失能,否則大部分的人都是隨著年紀增長,失智及失能跟著慢慢發生。但當事人甚至是家人都很難清楚認知其緩慢改變引發的問題,同時高齡者對家人或親信的依賴度也愈深,這樣易在迷糊時被詐騙,清醒時只能當作是做功德或消業障,也易被居心叵測的家人或親信操弄擺布,導致財產被侵吞,留下家人陷入經濟困窘與財產紛爭。
第二點,政府可在發放各種具福利性質的敬老卡或各式老人津貼時,要求長者定期參與說明會等軟性活動。藉此確保已長期與社會脫節的長者能與時俱進,了解現實社會中各種高齡金融剝削手段與詐騙手法,並介紹各種適當的財產管理與保護制度,除落實友善對待高齡客戶的金融政策,更能減少財產糾紛等民事興訟及老年福利等社會資源的浪費。
最後,專家呼籲金融主管機關應盡速透過有效政策,引導金融機構改用資產管理規模(AUM)作為第一線銷售人員的績效考核與獎酬機制依據。一直以來,金融機構都是以從業人員銷售金融商品的首年度(首收)業績,來作為升遷考核與獎金佣酬的計算基礎,這不合時宜的制度,讓少數沒有職業道德的從業人員常遊走法律灰色地帶,例如為了創新的業績與高額獎金,誘導客戶不斷購買新單,甚至在損及客戶利益下,慫恿客戶解舊買新。金融業未來發展理財規畫的願景,應是讓客戶的資產透過適當投資組合獲得長期穩定的增長。
專家表示,個人、家庭、機構、社會及國家都該及早因應失智或失能狀況,否則詐騙損失金額、案件的將隨人口老化及少子化趨勢不斷升高,致使社會面臨人老財散危機。
【延伸閱讀】國保、勞保合併達15年 可享雙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