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海洋科學院研究團隊測試,發現台灣海木耳固碳率每公頃每年可達三十噸,固碳具有高效能。圖/中山大學提供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海藻固碳有助於對抗氣候暖化,中山大學海洋科學院測試發現,台灣海木耳固碳率每公頃每年可達30噸,是台北大安森林公園的2倍;如藉由綠能降溫克服夏天水溫過高、不利海藻生長的瓶頸,可全年於戶外大體積養殖海木耳。這項成果獲國際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刊登,中山大學海洋科學院院長洪慶章指出,若能實現大規模海上養殖,將是台灣推動淨零減碳重要策略之一。
洪慶章表示,海藻經濟價值高,過去台灣水試所和漁民養殖海木耳和海洋龍鬚菜、海葡萄等大型海藻多做為食品、健康飲料等,大體積固碳研究甚少。團隊成功以數個6噸至17噸的大體積海水養殖,每周可採集50至80公斤的海木耳,既能投入食品市場,也可投入海洋減碳,力抗全球暖化。
團隊指出,海木耳像多數藻類,偏好攝氏25度以下低溫海水,但台灣海域4月底至9月初海溫過高,不利海木耳發揮固碳功能,團隊透過太陽能綠電供應電能設置冷卻系統,經由冷氣傳導至冷凝棒,克服高水溫瓶頸,使海木耳在炎熱的夏天可持續生長並固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