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名堂最多的要數端午了。
一是別名多。除了端午外,還有「端陽節」、「重五節」、「五月節」、「天中節」、「地臘節」、「浴蘭節」、「女兒節」、「解粽節」、「夏節」、「艾節」、「菖蒲節」、「龍舟節」、「詩人節」等二十多個。
二是起源多。如,憑弔詩人屈原說、祭奠名將伍子胥說、紀念孝女曹娥說,巧合的是這三位古人都是五月五日這天投江的,而且都與忠孝傳統思想相關;還有一說,源自華夏龍族的圖騰崇拜;另有說這一節令起始於民間的驅毒、辟邪活動。
三是詩文多。古往今來,吟詠和記述端午的詩文很多,實在難以統計。作者中有古人,也有今人,有帝王將相,也有騷人墨客。據《中國青年報》調查結果,六成以上公眾認為端午節是個與詩歌有關的節日。
四是習俗多。端午節期間,衣食住行都有講究,且有諸多禁忌,全國各地區、各民族的習俗還不完全相同。僅手工飾品就有艾虎、健人、五彩縷、香袋、豆娘、葫蘆、彩蛋等不下十種,分為門飾、簪飾、佩飾、臂飾幾大類。至於食俗,花樣就更多了。
舊時的圖像中,端午節除了插艾蒿、掛鍾馗、吃粽子外,印象最深的就是五彩絲纏手足腕了。每年端午,小孩子們一覺醒來,手腕和腳腕上多了一圈彩色絲繩,有點像當今流行的手鏈、腳鏈,豔麗、喜興而又吉祥。大街上,額畫虎符、腮塗胭脂、腕纏彩線的兒童們聚在一起,追逐嬉戲,絕對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比起常見的風俗畫來,既真實而又生動。
「五彩縷」,亦稱「五色縷」、「長命縷」、「延年縷」、「百歲索」、「辟病繒」等,統稱「端午索」。小時候,只是以為「別人有之,我豈可無」?並不覺得它有多麼重要,長大了才知道,這是人們寄託美好期望的一種方式,表達的是對生命的關愛與珍重。
據古籍記載,五月熱氣蒸騰,毒蟲蠢動,瘴氣彌散,易染瘟疫癘疾。自漢代以來,每逢農曆五月初五,家家戶戶都在門楣上懸掛五彩絲繩,祈福消災。
中國古代將青、赤、黃、白、黑五色與五時、五方、五行、五德、五臟相對應,視為吉祥、正色,蘊含非凡神力,能避邪驅瘟,禳解五毒,祛病延年。
魏晉南北朝以降,五彩絲繩逐漸演變為傳統佩飾,並衍生出項索、繒子、纓絡、宮、香囊等多種飾物,或懸於門庭,或垂於帷帳,或繫於臂膀,或戴於脖頸,或別於腋下,或飾於胸前,或掛於腰間。
五彩縷亦可作傳情信物互贈,所謂「笑語玉郎還憶否?年時五彩結同心」;「五彩結同心」也是詞牌名,明代梅鼎祚就曾以〈長命縷〉為題寫過一齣戲劇,演繹了一對青年男女之間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
五彩縷這一佩飾,似龍紋鳳羽,不僅寓意吉祥,而且賞心悅目,具有審美情趣,也屢屢出現在詩詞中。如,元朝的舒道原的「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宋朝的王邁「後院嬋娟爭勸酒,端午彩絲雙繫」;黃裳的「鬥巧盡輸少年,玉腕彩絲雙結」;陸游的「尚憶少小時,彩縷繫腕玉」;清朝乾隆皇帝的「黃帽雙飛槳,彩縷五色絲」等詞句,吟詠的都是這一習俗。
蘇東坡這首以端午為題的〈浣溪沙〉:「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一改豪放之風,通篇婉約之韻,不免有些綺靡香豔,但卻把五彩縷的妙處點染得俏麗生動,堪稱香奩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