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說清楚》「沈」和「沉」怎麼區分

季旭昇 |2007.09.24
12532觀看次
字級

◎季旭昇

沈,音ㄕㄣ,是中國人常見的姓,如:沈約、沈三百、「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宵漢,玉樹璚(音瓊)枝作煙羅,幾曾識干戈?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銷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南唐李煜詞〈破陣子〉)。

沉,音ㄔㄣ,是「沒入水中」的意思,如:破釜沉舟、浮瓜沉李、「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李商隱〈赤壁〉,或以為杜牧詩)。

「沈」和「沉」兩字應該怎麼區分呢?

這兩個字看起來很像,意思也差不多,古今文獻的用法也很難區分,但是,有人卻很堅持它們有很嚴格的不同。這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沈」和「沉」本來是同一個字,而且「沈」是正字,「沉」是俗字。《說文解字》只有「沈」沒有「沉」。「沈」是一個形聲字,「水」旁,「冘(ㄧㄣ)」聲,本來的意思是「高地上的積水」,現在多半假借為「沈沒」的意思。

「沈」和「冘」現在的讀音,韻母還是相同的,只是由於古今音變,所以聲母讀起來不太一樣,其實在上古,二者的聲母是幾乎一樣的。

漢朝的隸書,有時候因為筆順的關係,把「沈」字寫成「←」,後再進一步簡省,就寫作「沉」了。

「沉」右旁像個「冗」字(仔細看,兩個字形並不完全相同)。冗,音ㄖㄨㄥ,意思是:多餘的、閒散的,如:冗長的演講、冗員太多。

把「沉」字的右邊寫成「←」,是字形錯誤所致,既不合形聲字的規範,也不合會意字的要求,所以古人都說它是個俗字。這麼一個俗字,教育部卻把它列入「標準字」,這是為什麼呢?

教育部《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沉」字條下說:「與『沈』今意稍別,當並存。」《一字多音審訂表》1629號條下注:「依國字標準字體表『沈』、『沉』分開原則,『沈』取ㄕㄣ,『沉』取ㄔㄣ。」

其分別很簡單:「沈」當姓氏用,「沉」作「沉沒」義用。大概是中國人對姓氏比較重視,所以不肯把「沈」姓寫成「沉」,古人雖然沈沉不太分,但是作姓氏用的「沈」幾乎沒有寫作「沉」的。

「沈」本來是國名,出自周文王的第十個兒子聃(音ㄉㄢ)季,是赫赫有名、大有來歷的姓。歷代姓沈的名人也很多,沈約是南北朝時的大文豪,發明四聲八病,為近體詩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聲韻理論:宋代的沈括,是古代有名的科學家,著有《夢溪筆談》;清代的沈三白,寫的《浮生六記》膾炙人口;清末的沈葆楨曾受命加強台灣防務,對台灣的發展有重大的貢獻。

「沈」和「沉」本來是完全不分的,雖然教育部標準字規定要分,但是我們也要知道古書多半不分,我們不要因此以為它錯。

大陸的簡化字規定「瀋陽」的「瀋」寫成「沈」,為本來已經有點麻煩的「沈沉」家族又多添了一點麻煩。(高商出版社)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20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