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大師全集207】 釋迦牟尼佛傳(2)-39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全集207】 釋迦牟尼佛傳(2)-39

THE MERIT TIMES
文/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45觀看次
佛光山行腳托鉢。 圖/資料照片
釋迦牟尼佛傳
文/星雲大師


僧團中的爭執與安樂 2


佛陀雖然這麼慈悲的引事實來勸解大家不要爭執,但在一些喜好爭執的比丘心裡,仍然像有一大塊疙瘩不能溶解,有一位比丘對佛陀說道:「佛陀!別人譏嘲辱罵我,對我持相反的意見,叫我一句話不說,我做不來。」
佛陀看看這位講話的比丘,隨即從座位上站起來,威嚴地說道:
「做一個世間上的國王,被人弄得國破家亡,尚且能夠忍辱,只有你們口頭要爭,為什麼不能和合呢?以爭止爭,永沒有止的時候。果真你們是為著解救眾生,為著多數人的利益著想,用力量代替慈愛去折服對方,這也未嘗不可。但你們之間的爭執,全是從自我執著的私念出發。自我的一己之見,不應去爭,應該要忍,忍之道才是寶貴的。諸比丘!假若你們有人不把大家當作師友看待,不肯共同地虛心學習,有如狂象獨居曠野,堅持己意,以為自己最賢能善良,那就不要和他認為惡的人住在一起!」
佛陀說完後,就吩咐各人散去,不能改變壞脾氣的人仍然不能改,佛陀對無緣沒有善根的人,也只好由他去。有善根而被佛陀的話感動了改往修行的也很多。
佛陀等大家散後,心中沒有不快樂,因為他是佛陀,話講過以後,心中沒有絲毫的執著。佛陀知道人間爭執的結很難解,自己不覺悟誰也沒有辦法。佛陀感到這個世間需要宣揚慈悲、自由、平等、緣生的真理,更加迫切!
佛陀獨自一人信步走著,漸漸地走到波利耶沙羅林來,這座森林裡正住著阿那律、跋提、金毗羅三人在修行。
這三個伯仲兄弟,在家時感情很好,出家後感情依然很好,他們三人有一盟約,共同依止佛陀修道,一切都遵照佛陀的戒法而行。若是出外乞食最初回來的人,先要敷床,次要汲水,再次要拿出洗足的器具和抹腳的布巾,安置水瓶,能夠吃的東西把肚子吃飽,剩餘的收藏於涼爽的地方,放在沒有蟲子的水中,留給後回來的人吃。收拾以後,淨手洗足,整好尼師壇,入室念佛念法念僧或坐禪。再回來的洗足後,水如不足,要去再補,洗乾淨布巾,為後回來的人預備。
吃飯的時候,如果感到不足,把前人剩下來的拿來吃,然後又再收好,淨手洗足,整好尼師壇,入室念佛念法念僧或靜坐。他們就這樣過著律儀的生活,等到漸漸黃昏將晚的時候,最初的人從禪定中起來汲水,力量不足時,舉手示意,叫人幫忙,但不可說話,默默的靜靜的生活。五天召開一次會議,商討一些問題,以及報告各人修行的心得。這樣平和的、美滿的生活,他們都感到非常快樂。
佛陀走到這裡來,心中很是歡喜,但這兒有一位守林的人,他不認識佛陀,因為平時佛陀行化在各地,總是帶領了許多的弟子,而今天是獨自一人,不留意時都不知道這是佛陀的光臨。因此守林的人向前阻止佛陀道:「這裡有三位聖者住著修行,您不能進去!」
佛陀微笑著,靜靜地答道:「他們三人見到我,大概也很歡喜!」
守林的人就把此話前去報告,三個人見到是佛陀的光臨,真是喜出望外,阿那律來接佛陀的衣,跋提去敷好床蓆,金毗羅趕緊汲水給佛陀洗足。佛陀見到他們三人,很歡喜的向他們說道:「你們平和的修道,過著無爭的安樂生活,一心一德,一師一道,在見解上水乳交融似的和合,實在是非常地美好!」
佛陀在這裡講說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的道理,更增加三人對這美滿生活的信心!他們感到天上的快樂、天上的歡喜,也不如他們的清淨,他們的實在!
以後,喜歡爭的人,佛陀就不理睬他們,這風聲傳出去以後,他們還有什麼可以自尊呢?
非法喜爭的人,一部分反省覺悟,一部分大家共同抵制他,他們這才懺悔,才知道大海流出的百川,是不能分的。
世間上爭執的煩惱,和樂的安靜,原是各人自找的,僧團中的學道者,在大聖佛陀的德化之下,因為根機的不同也有著聖凡之分。


毗舍佉大心布施 1


佛陀在祇園精舍教化的時候,一天,當佛陀托經過街道,有一對夫婦供養佛陀一飯,佛陀說:「種一收十,種十收百,種百收萬,你們以此一飯的布施功德,將獲得無量的福報。」
佛陀說後,正想離開,但那對夫婦懷疑地問道:「佛陀!我們凡愚的人真不了解,僅僅一飯的布施,哪能獲得多大的福報?」
佛陀解釋道:「你見過尼拘陀樹嗎?一樹茂盛到四、五里路之遠,每年落下的果實有數萬斛之多。當初,尼拘陀樹的種子,也只是一粒果實。」
佛陀簡單的比喻,這一對夫婦聽後才懂得布施獲報的意義,才懂得佛語的真實不虛。
從此,舍衛城的人民,對佛陀及比丘們都更加歡喜踴躍的供養布施。
有一天,一個家庭主婦似的女人到祇園精舍來拜見佛陀,他頂禮以後,就對佛陀說道:「佛陀!我的名字叫毗舍佉,就住在舍衛城中,假若佛陀慈悲肯庇佑我的話,明天請帶諸比丘們到我的家中受供,讓我種一點福田。」
佛陀知道毗舍佉真摯的心,當即答應,毗舍佉很歡喜的回家準備。
這一天晚上,落了很大的雨,第二天仍然是落著,佛陀和弟子們在毗舍佉家中吃飯以後,毗舍佉前來感謝佛陀的光臨,並且提出要求說道:
「佛陀!我有八件事情,請求您慈悲答應!」
佛陀很莊嚴地回答道:
「毗舍佉!在我沒有知道你的本意以前,我是不能答應你的要求。」
「我的希望不是惡意,希望佛陀能答應!」
「假若不是惡意,你說出來,我聽聽看。」
「佛陀一定要答應!」
「不一定!」
毗舍佉只得先照自己的意思說道:「我的八個希望,就是:第一、我希望佛陀允許我布施比丘們下雨時所穿的雨衣;第二、我希望佛陀允許我供養初加入僧團的比丘;第三、我希望佛陀允許我布施出外旅行比丘的食物與金錢;第四、我希望佛陀允許我布施生病比丘們的湯藥;第五、我希望佛陀允許我供養生病比丘們的適當食物;第六、我希望佛陀允許我供養看護病人的比丘;第七、我希望佛陀允許我常常以稀粥到僧院中去供養比丘;第八、我希望佛陀允許我布施比丘尼們的浴衣。
「佛陀!這八事布施是我的願心,是我懇切至誠的希望,佛陀看我,不知夠不夠資格這樣來行這八項布施?祈求佛陀,務必答應我的要求!」
(待續)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