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生活 | 人間福報

生活

藤寮坑溝整治 水環境變好生態回來了

【本報新北訊】新北市府水利局整治藤寮坑溝,透過壩體與擾流構造,讓溝渠自然淤積,恢復動植物生態。局長宋德仁今(20日)說,於塊石渠底增設深潭提供魚類棲息,鳥類變多,環境變綠,水也乾淨了。 市府水利局今天向經濟部第十河川分署人員、市長侯友宜、國民黨籍立委張智倫、當地市議員、里長,說明土城區、中和區間的藤寮坑溝整治二期成果。 局長宋德仁簡報說,藤寮坑溝原是傳統的都會區「三面光」溝渠,也就是排水溝區兩側與底部,幾乎都被水泥覆蓋,表面平滑而光亮。 他說,中央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經費補助水環境營造計畫,打造接近自然河川的溝渠,恢復生態環境、增加生物多樣性。第一期工程以砌石工法,打造蜿蜒曲折的河道,讓急流與緩流的流況變化,營造鄉間自然河溪景象。 宋德仁說,第二期工程設置原木壩及擾流構造,讓溝渠自然淤積及改變流況;另增設石籠陰井增加淨水能力,於塊石渠底增設10處深潭,提供魚類棲息地。 圖/中央社 侯友宜並視察整治成果與綠意盎然的溝渠。宋德仁說,經生態調查,二期工程出現的物種已96種,可看見無尾鳳蝶、青帶鳳蝶及紅冠水雞的蹤跡,是鳥禽、動物們的快樂天堂。 家住在藤寮坑溝旁的黃小姐表示,原土城段座椅棚架植栽因養護、成長不佳,夏日極度炎熱無法遮蔭休憩,希望第二期工程的棚架可改善。 水利局說,新設的休憩亭增設花架植生網及爬藤植物,設置翠鳥、青帶鳳蝶造型特色石椅,適合網美拍照打卡。橋面拓寬7處,鋪設寬3公尺的雙向自行車道,增加友善人行空間,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質。 水利局河川工程科專門委員黃茂松說,第三期工程已爭取前瞻基礎建設經費,補助設計經費新台幣245萬元,將往藤寮坑溝下游方向施作。 新北市長侯友宜(前左5)20日視察土城區、中和區之間的藤寮坑溝,瞭解整治成果。圖/中央社

MORE

生態維護見效 埔里瑪璘窟從「鬼湖」變成「天使眼淚」

【本報南投訊】南投埔里西郊湖泊「瑪璘窟」,因當地文史蒙上神祕氣息,而有「鬼湖」之稱,湖水終年不竭,先前因旱期黃濁的湖水,近期因春雨挹注,湖色轉變為碧綠色,有民眾透過空拍記錄瑪璘窟全景,形狀猶如淚珠,堪稱埔里版「天使的眼淚」。 「瑪璘窟」在當地平埔原住民以母語稱「魔靈」,意即「不祥之地」,又相傳日治時期是戰場,死傷無數,二戰後日軍在潭底埋藏大量黃金;因光怪陸離的詭異傳說不少,加上位居山區,人煙稀少,荒煙蔓草,增添神秘氣息,有「鬼湖」之稱。 但「瑪璘窟」近年在當地公所、暨大及當地民眾維護環境,並栽種食草、蜜源植物等生態營造下,成蜂蝶復育棲地。而其湖底疑有天然湧泉,湖水終年不竭,但今年初逢乾旱,湖面顯得濁黃,但近期受春雨挹注,湖水才又轉變為碧綠色。 張姓民眾近期到瑪璘窟旅遊,並透過空拍機拍攝記錄這座神秘的山中湖泊,他表示,瑪璘窟周邊環境清幽,蜂蝶翩飛,從空中鳥瞰其湖區形狀像猶如1顆綠色的巨大淚滴,墜落在鬱鬱山林中,堪稱埔里版「天使的眼淚」,令人心曠神怡。

MORE

苗栗「優先採購」的餅再做大 庇護工場盼可以納入

【本報苗栗訊】苗栗縣政府把優先採購的「餅」做大,今年5月啟動義務單位以外,人民團體、社區發展協會等單位採購身心障礙團體、機構產品或服務,每案最高補助3000元,但同列優採平台的庇護工場,也希望可以納入,縣府回應將會研議。 身心障礙權益保障法規定優採義務單位,包括政府機關、公立學校、公營事業機構,及接受政府補助之的機構、團體、私立學校,採購身障機構或團體、庇護工場,所生產的物品及提供的服務,占該單位年度採購該物品及服務項目金額10%,苗栗縣議員陳光軒等人接獲反映擔心「看得到、吃不到」,縣府研議把餅做大。 縣府修正推展社會公益活動經費補助要點、補助辦理社區發展工作實施要點,並從5月1日上路,人團、社區發展協會,及義警、義消等單位,增列對立案身障團體、機構採購產品或服務,每案最高補助3000元,鼓勵非義務單位優採,希望擴大身障人口及團體產品及服務販售範圍。 縣府社會處指出,縣內優採廠商有幼安、新苗教養院、聲暉協進會、和宸企業社阿昌清潔庇護工場,產品及服務內容,有餐盒、綠豆椪禮盒、地瓜餅禮盒、歡喜酥禮盒、手工編織包、植栽、抹布、衛生紙,及清潔等項目。 幼安教養院長林勤妹對新法大表歡迎,她認為補助金額雖然不高,但縣府等於幫忙行銷,讓更多單位、更多人,及社會大眾看到院生用心努力的成果,也能幫助工作機會。 阿昌清潔庇護工場場長、全國庇護工場聯合總會副總會長劉詩詣則表示,工場優採清潔項目,2017年成立,一開始整年做不到幾件,現在有13名員工,1年收入500多萬元,員工能夠工作是自我肯定,即然同列優採平台,不能因庇護工場、身障團體及機構的主管單位不同,而被新法排除在外。

MORE

新竹.湖口 紅磚圓樓客家風 食福遶境大窩口

文/人間社記者王麒瑋 新竹湖口舊稱「大窩口」,是客家人聚居之地,當地俗諺:「好地生在大湖口,有介金獅朝北斗,長崗來作岸,波羅把水口,誰人做得到,金銀萬萬斗。」客家人稱這種三面環山、一面出口的地形為「窩」,發音與「湖」相近,寫成「湖口」。 湖口地區在清初並無村莊,清乾隆33年(1768年),始有廣東惠州人彭開耀夫婦攜子女渡台,最初住在王爺壟(今信勢村),後因遇「番害」,子女遷出王爺壟;直到乾隆59年(1794年)才有同鄉到此拓墾建庄。 有趣地名 狗頭庄羊屎窩 湖口有「狗頭庄」、「羊屎窩」等有趣地名。其中,位於信義村的「狗頭庄」,因地處「溝頭」而得名,因客語「溝」與「狗」同音,後被誤寫為「狗頭」。狗頭福德宮楹聯,上聯曰:「狗性通靈輿,福惠千家宏正道」;下聯為「頭銜司寶地,德施萬戶顯神功」。 位於波羅汶溪谷的「羊喜窩」,舊稱「羊屎窩」或「羊矢窩」,相傳先民入墾之初,有原住民在溪谷放羊,羊群在山谷中留下排泄物,「羊喜」即為「羊屎」的諧音。 湖口老街 客庄百年歲月 清光緒18年(1892年),台灣鐵路鋪設至湖口,設有「大湖口火車票房」,湖口因鐵路設站而繁榮。到了日本大正3年(1914年),地方商家集資興建一條新市街,即為現今的「湖口老街」。 昭和11年(1936年)鐵路北移之後,湖口老街因而沒落,但也因此完整保留當初風貌。老街建築架構採閩南式,以紅磚為建材,街面牌樓屬為巴洛克式建築,特有的懷舊氛圍,吸引遊人造訪,是新竹著名的人文景點。 帝心簡在 三界爺佑百姓 位於湖口老街旁的三元宮,始建於日本明治37年(1904年),正殿的梁柱並非傳統石柱,而是磚砌方柱,樸實而莊嚴,與湖口老街磚柱拱廊有相同特色。三元宮主祀三官大帝,即閩南人俗稱的「三界公」,客家人稱為「三界爺」。 正殿上方有一匾額「帝心簡在」,語出《論語.堯曰篇》,原句為「簡在帝心」。簡的意思是察閱,舜說「簡在帝心」,是請求天帝鑒察他的作為,如果自身有罪,請天帝不要寬宥。匾額倒裝成「帝心簡在」,意謂人間諸事,皆為天帝之心所察閱,莫得遁隱。 車站舊址 老湖口天主堂 1954年,義大利籍陶神父(Fr. Donatell)前往湖口老街傳教,當時湖口車站已北遷,原址改建民房出租,陶神父承租下來,作為在湖口的傳教基地。1959年義大利籍滿思謙神父接任,原有教堂不敷使用,便由滿思謙神父籌建天主堂。 老湖口天主堂是由義大利籍司修士設計,1965年完工,除建有教堂本體與神父宿舍外,神父宿舍西邊還附設有幼稚園。1993年因教友人數減少,教堂因而閒置,到了2002年獲文建會補助,重新規畫為老湖口天主堂文化館,展示湖口老街文物。 茶香步道 軍事氛圍茶園 湖口為裝甲部隊重鎮,也是台灣少見以戰車裝飾的地方。因地處丘陵和台地交接處,且位於新竹北上交通的重要孔道,從清代到日據時期就是重要的軍事用地,戰後國民政府遷台,軍方大量裝甲兵進駐。 湖口的老街後山昔日為裝甲兵部隊戶外訓練基地,沿線建有眾多防禦碉堡,現今規畫為「茶香步道」,適合民眾踏青散步,在茶園間仍可發現碉堡遺跡,感受軍事氛圍的茶園景觀。 鄉土故事 好客文創園區 好客文創園區占地1.23公頃,有兩座客家圓樓、兩幢拱形街屋,設有農業文化交流廳、客家民俗古禮堂、義民廳、記憶拼圖館等,陳述客家農村百年人文故事,搭配館內互動式設施,可從遊戲中認識客家文化及嫁娶習俗。 「好客樓」大廳供奉神農大帝嘗百草治病的事蹟,民眾可以透過互動遊戲認識常見中藥材,以及「藥籤」治病民俗療法。「記憶拼圖館」以袖珍模型呈現曬米粉、曬柿餅、義民祭等早期農村生活,呈現出濃濃的客家氣氛。 行春福會 分享客家美食 每年春節,三元宮會前往北港迎媽祖,在元宵節前後返回,再擇日遶境祈福。遶境當天中午會舉行「行春宴」,客家人俗稱「打中午」,由輪值的庄頭負責,家家戶戶準備最好的客家美食料理,免費提供給大眾「食福」,體現好客精神。

MORE

水庫淤泥 變植栽盆器

台灣青年文創能量蓬勃,為讓創作者有更多曝光機會,新北青年局推動首屆「青年海外參展計畫」,將帶領8組團隊參加韓國手創展及釜山插畫展。圖為入選品牌「初泥」,將台灣水庫淤泥再造水泥,塑成有溫度的特色植栽盆器,也讓廢料有嶄新樣貌。圖/新北市青年局提供

MORE

職場求才以貌取人 陽光推臉部平權指引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畢業季即將到來,社會新鮮人摩拳擦掌、期待進入職場一展所長。但顏損者卻因外貌特徵,在此階段面臨挑戰。據陽光基金會最新「顏損者求職經驗調查」發現,超過半數的燒傷與顏損者在求職過程中,曾遇不友善的面試經驗,甚至有面試官要求顏損者揭示疤痕或胎記。 每年台灣臉部平權日(5/17),陽光戮力推動「不管顏面外觀如何,都應有平等的就學、就業的機會,外表不是定義一個人的唯一標準!」 本次調查219位填答者中,138人(63.0%)有面試的經驗,其中52.7%的燒傷與顏損者,在面試時會遭遇至少一種不友善的經驗。最常遇到的前三種狀況分別為:面試人員的提問,讓顏損者覺得面試人員對其容貌有許多顧慮(31.2%);其次,面試人員注視顏損者的眼神或表情,讓他感覺不舒服(22.5%);第三,被面試人員要求揭示胎記或疤痕等有特徵的部位(21.0%)。 調查也發現,40.5%顏損求職者求職準備過程中,呈現中高程度的焦慮,主要會焦慮外表影響錄取,或擔心因燒傷而被質疑工作能力。 焦慮原因常與外表有關,例如「競爭者外表比較漂亮/帥氣,我是不是就失去了這個機會?」。有些人則是焦慮受傷後能力受影響或能力被質疑,例如「因為受傷的緣故,怕會被質疑工作能力以及速度」。 陽光基金會執行長舒靜嫻引用yes123求職網調查(2023)指出,有39.2%企業坦言,曾經以求職者「履歷照片的長相」,當成面試邀約與否的「篩選機制」。還有26.6%公司表示,曾經在面試求職者時「以貌取人」,結果求職者錄取到職後,企業因此後悔過的比例,也高達61.2%。 為解決聘僱雙方的不理解甚至焦慮、歧視行為的發生,陽光基金會特地蒐集文獻與傷友經驗後,編撰「職場臉部平權行動指引」,讓雇主可以從招聘,到職場互動有所依循,營造更多元共融(DEI)的職場環境,有能力的求職者(無論顏面外觀是否有特徵),也有機會一展長才!「職場臉部平權行動指引」於陽光官網索取https://lihi2.com/26GP5 。

MORE

端午健康素 憨兒庇護工場推蕈菇、冰Q粽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端午節即將到來,喜憨兒基金會憨兒庇護工場今年推出多款蔬食好粽,購物城 的「粽夏端午」專區有各項應景粽子,鹹、甜多重口味之外,特別推出「蕈菇蔬食粽」,鬆軟栗子、杏鮑菇、香菇、植物素肉等內餡,再配上一碗麻油猴頭菇湯,風味獨特。 喜憨兒基金會今(5/19)日指出,應景禮盒除了傳統之外,今年還有軟Q甜蜜的冰粽禮盒,Q彈的外皮裹著香甜的紅豆、花生和綠豆沙等內餡,是端午盛夏清爽冰涼的甜點。基金會表示,所有商品都是專業師傅帶領憨兒製作與包裝,美味好吃的應景商品自用餽贈兩相宜,鼓勵民眾愛心支持憨兒擁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 隨著端午節的到來,庇護工場的生產線及包裝工作更繁重,已有一年半工作資歷的憨兒小綺,感受到工作量增加了,在就服員的協助下,把握工作流程,加快包裝速度,並確保品質無虞。 喜憨兒基金會副執行長羅淑霞表示,庇護工場一直在協助更多像小綺這樣的憨兒就業自立,期待大眾愛心送暖。

MORE

代理孕犀 讓北白犀種群重現

文/木易 由於有著外觀美麗及療效傳說犀牛角,北方白犀牛(北非白犀牛)早年慘遭人類濫捕濫殺,至今全球只剩下2隻。今年初透過科學家採用試管嬰兒技術,成功培育出5個胚胎,並找來近親南方白犀牛擔任「代理孕犀」幫忙傳宗接代,希望能繁衍出新一代的北方白犀牛種群。 盜獵猖獗引美麗殺機 多年來,北方白犀牛Fatu和媽媽Najin,經常相伴在肯亞的Ol Pejeta自然保護區草原上漫步吃草,看來愜意又自在,但其實,全世界除了牠們母女倆,已再也沒有另外一隻同類。 白犀牛頭上長有犀牛角,美麗卻頻頻引來殺機。因為盜獵猖獗,2018年3月,全球最後1隻雄性北方白犀牛Sudan,因健康惡化以45歲高齡去世,北方白犀牛陷入絕種危機。 當時,野外北非白犀牛及西非黑犀牛均已滅絕,僅剩下2隻存活於世的雌性北白犀,則是Sudan已27歲的女兒Najin及17歲的孫女Fatu,讓該物種面臨嚴峻滅絕危機。 犀角藥效的迷信傳說 白犀牛的平均壽命為40~50歲,因此,儘管Sudan並不算早夭,但由於北白犀的原生棲地剛果、烏干達等國,經常烽火連天、政治動盪,早在2009年,野生北白犀的身影便已消失。 北白犀之所以幾乎滅絕,與亞洲市場脫不了關係。儘管科學研究早已發現犀牛角的組成成分與人類的指甲無異,但許多亞洲人仍然迷信犀牛角具有神奇藥效,也是身分地位的象徵。賣犀牛角比賣毒品還賺錢,導致無數非洲犀牛成為盜獵者槍下的犧牲品。 Sudan在2歲時遭到獵捕,隨後被送至捷克共和國「Dvur Kralove動物園」展示。2009年,牠和其他3隻夥伴被送回肯亞的自然保護區,肩負繁殖下一代的重責大任,可惜多年間沒有任何一隻成功受孕。 Sudan失去交配能力後,保育團體將復育北白犀的最後希望寄託在科技上。2017年,保護區與網路交友軟體「Tinder」合作,以為Sudan「徵偶」為噱頭,成功籌措多達900萬美元(約新台幣2.7億餘元)的復育經費。 一線曙光賴生殖醫學 也幸好保護區早先保留了Sudan的基因,可供科學家嘗試讓僅存的兩隻北白犀人工受孕,或以體外人工受精的方式,讓血緣上與北白犀親近的南方白犀牛充當代理孕母。 2019年,德國Leibniz動物園和野生動物研究所(IZW)、捷克Dvůr Králové動物園、義大利Avantea實驗室及肯亞野生生物服務署的科學家共同合作,成功從Najin與Fatu體內取出10個卵子,讓北白犀的物種延續出現一線曙光。 當時,團隊計畫在2年內,成功繁衍出北方白犀牛寶寶,希望能趕在Najin母女有生之年讓北白犀寶寶出生,跟著媽媽、姐姐一起長大,學習北白犀的生存方式,繼續在肯亞草原上悠哉吃草、生生不息,可惜植入的胚胎相繼死亡,實驗始終未能傳出好消息。 努力多年盼來新生命 直到今年初,團隊終於宣布成功讓「北方白犀牛」的近親「南方白犀牛」,培育出全世界第一個試管犀牛胚胎,並成功移植到南方白犀牛的子宮內,預計16~18個月後(2026年),將迎來第一隻或多隻試管犀牛寶寶誕生,避免北白犀絕種危機。 團隊期望未來10年內,能再度製作出至少5個試管犀牛的胚胎,並在未來的兩年到兩年半間,陸續見到人工繁殖的新生命,未來至少有15隻北非白犀牛可以重返非洲生活。 犀牛的前世今世 非洲在歷史上曾有數十萬頭犀牛,但約自2005年開始,犀牛的數量開始大幅減少,除了北方白犀牛之外,其他的犀牛種類,如南方白犀牛與黑犀牛,至今仍深受獵槍的威脅。 全球犀牛命運同慘 白犀牛產於非洲的查德、蘇丹、烏干達等地,分布區被分割為相距大約3000公里的南北兩塊,所以,可分為北方白犀牛和南方白犀牛。 目前,南方白犀牛因為復育成功,剩下2萬隻左右,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近危」物種,而西非黑犀牛,則已在7年前絕種。 至於北方白犀牛,2018年,全球僅存的2頭北白犀Najin和Fatu母女,位列「世界10大瀕危動物」排行榜之首,在肯亞自然保護區內,由40名全副武裝的持槍護林員,不分晝夜在周邊守護,努力承擔著繁衍北白犀種群的任務。 懷璧其罪的犀牛角 白犀牛的體型龐大,在大自然中少有物種能威脅牠們,卻因牠們頭部長有犀角,被視為珍貴的傳統藥材,使得貪婪的人類成為牠們的天敵,長年以來的捕獵殺害,白犀牛、黑犀牛陸續步上滅絕的命運。 白犀牛又稱為:方吻犀、寬吻犀等,體大威武,外形奇特,是僅次於非洲象、亞洲象、非洲森林象和印度犀牛的現存體型第5大陸生動物。出生時體重40~65公斤,到了成年時,可長到3600多公斤。 白犀牛頭部短,約1.2公尺,眼睛瞇小,視力也差。身高約3.4~4.2公尺,肩高1.6~2公尺,尾巴55~65公分,體態龐大,粗壯渾圓,皮膚看似光滑,約有3~4公分厚,但除了耳朵和尾巴有毛髮,大都是略有褶皺的厚重甲胄。 智力絕佳性情敦厚 白犀牛是唯一食草性犀牛,主要棲息地為熱帶和亞熱帶草原、灌木叢區域,幾乎全部以短草為食,是現存體型最大的犀牛,甚至超過河馬,為最進化、最聰明(腦量重達360g) ,出現最晚,智力最高的犀牛,堪稱為「犀牛之王」。 白犀牛的膚色,正確來說應是淺灰色,但與其他犀牛相比,就略顯得蒼白。其犀角是所有犀牛中最長的,最高紀錄達158.7公分,像一條細長的鞭子,非常有特色。 白犀牛可轉動耳蝸,使聽力更敏感。嘴唇是非常厚的灰質,上唇呈方形,平坦而寬,因此,有「吻犀」之稱。鼻子上方有兩個角,大的和小的,左右各一。 喜歡群居悠閒生活 一般而言,前角會長一點,略微向後彎曲,有60~90公分長,後角則短一點,有40~50公分長。白犀牛的角不是骨骼,而是由角質纖維形成的上皮組織衍生物,所以是長在皮膚上而非骨骼上。由於堅韌又鋒利,是白犀牛自身防禦與進攻的武器。 白犀牛每天的日常生活,包括覓食、進食,就占掉半天的時間;有1/3的時間,大都在茂密的叢林或草地上休息;剩下的時間,則用來閒逛、發呆、玩耍,或者到泥漿池裏泡著。 白犀牛性情溫和,喜歡聚集群居,通常雌性白犀牛會和未成年幼犀一起生活,以3~5頭或10~20頭群聚;長大成年的雄性白犀牛,大多獨自生活,直到交配時,雄、雌白犀牛才會在一起2、3天或幾周。

MORE

杉林中獨立成長的 巴西野牡丹和小花黃蟬

文/晞林 若論中正紀念堂庭園與台北植物園林木,各有千秋,中正紀念堂庭園較重賞景、觀賞,故常有分小區域植下花木之舉,而台北植物園雖有分類區,卻常在有些處開闢的「野花園」中亂了套,中正紀念堂庭園,總覺較有井然次序的美感,梅區、櫻花區、肯氏南洋杉……等,各據其域。 但大自然之神,豈肯完全照人類的分類規畫,花草生命力之茁長,有時種子自有創意地隨風飄散,或隨蝶、鳥傳播,四處降落到每塊能夠成長的土地上。 那天經過中正紀念堂庭園,經過一處南洋杉區,周遭盡是大樹型的肯氏南洋杉,偏偏其中,冒失地長出兩株灌木型的植物,一是熱情奔放,浪漫又親切的「巴西野牡丹」,一是本多在山野吐露嬌美花顏的「小花黃蟬」,原產地也是巴西呢!雖然兩者移植台灣多年,也算到處可見,但在巨大直立的南洋衫林中,突見兩株科別沒有親屬關係,卻分別有著美麗紫色和黃色的小灌木花朵,顯得令人有「萬綠叢中兩點紫黃」的驚喜感。 大自然無意的創藝,造就這一景色吧!

MORE

侍親方知父母恩

文/趙莒玲  十多年前,和兩位老友聚餐。席間,在分享《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這本書讀後感時,其中一位提及整本書令她感觸最深的是:墨瑞教授臥病期間,最不能忍受的是「他得靠人為他擦屁股」。當時母親身手矯健,我真的很難理解此事,也未放在心上。 從前聽人說「老小老小」,我能心領神會。如今,真的要耐著性子照顧年邁母親時,頓然覺得很具挑戰。 去年十月下旬,我開始慢慢跟著六妹學習照顧八十六歲的母親。第一次聽見六妹對母親撒嬌說:「我們都是小胖子啦。是你胖?還是我胖?」母親眼睛直盯著六妹,微笑不語。我才驚覺,自己得學著哄母親開心了。 從此,「說好話」派上用場。每當我讚歎她看起來只有七十歲,皮膚比我還白嫩光滑,能記住家人的名字、數字概念清楚時,她嘴上不說,臉上卻藏不住的漾出笑意。 我個性好強執拗,過去決定事情大多先斬後奏,鮮少理會母親苦口婆心的勸說。如今,聽著她碎碎念陳年舊事,我不斷地提醒自己「千萬別跟她較真,乖順附和就好」,因為聽訓的機會不多了。 母親早已不戴假牙,在為她準備飯菜時,負責掌廚的大姐和六妹,會針對她胃口的喜好隨時調整菜餚式樣,還交代我務必把所有的菜,用她專用的剪刀剪碎,以方便咀嚼和消化。動手剪菜時,我猛然想起,母親生病前,自己從未為她煮過一頓飯。 有一天,只有我陪母親用餐。備飯菜時,我不自覺的挑揀最好吃的部分,放進她的碗裡。當下,腦海突然浮現母親以前大都最後用餐,吃孩子們剩飯剩菜的身影。這時,我才「看見」母親默默為子女付出的愛。 這幾年,負責母親洗澡、如廁的重活大都落在六妹身上。我自忖母親行動遲緩,起坐困難亦無法久站,她如廁後,必定是六妹幫忙打理。 怎知,當我單獨服侍母親如廁時,她竟不讓我插手,堅持自取衛生紙擦屁股,儘管右手不停抖動也要做完,令我百思不解。後來,我聯想到墨瑞教授不能忍受別人幫他擦屁股一事,終於明瞭母親在捍衛她在孩子面前,最後一道隱私的尊嚴。 俗話說:「養兒方知父母恩。」此時,我最深刻的體悟是:「侍親方知父母恩。」

MORE
/72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