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法語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星雲法語>識人之要

社會上或團體裡,常常可以看到,有的人彼此做朋友,做到最後做不下去,絕交了,他會說:「算我瞎了眼,不識人。」也有的人在相處多少年以後,彼此只為小事意見不同,或是個性不同,或是利益分配不均而翻臉無情、六親不認,久遠情誼,一時之間化為烏有,實在可惜,這些都是識人不夠所引起。   如何才能識人?識人之要是什麼呢 ?以下有四點: 第一、淡中知真味:人與人相交,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一個好朋友,他不會是「有友如華」,你如花美麗,人氣正盛,他就和你往來,等你像花萎謝了,就丟到地下不要了;也不會是「有友如秤」,你地位重要了,他就依附你,你人微言輕,他就傲慢起來,這都是不對的。我們交的朋友,要如青山叢林,群類眾鳥都能雲集;要如大地盤石,讓人感到安全厚實。   所以真正的朋友,要從平淡裡知有真味。等於我們吃菜一樣,太油、太膩、太豐盛,你吃了幾次,可能就不高興吃了,反之,青菜豆腐,百吃不厭,就能吃出真味來。 第二、酒肉無知交:你交朋友,天天只在吃喝玩樂的上面,怎麼會有真心交情?有云:「酒肉兄弟千個有,落難之中無一人。」有得吃、有得喝、有得玩,大家嘻嘻哈哈,等到真正患難的時刻,一個個就避不見面,不肯相助了。 第三、日久識英奇: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你交朋友也要耐煩,不可要求一下子就能瞭解、就能知心,人情知交沒有那麼快速的,總要經過一些時日,慢慢發現彼此的優缺點。是不是有正義感、同情心、慈悲心?有什麼特長?有什麼奇異之能?這都要時間相處來發現,才能相互包容、提攜、進步、成長。 第四、患難見真情:朋友之交有三種,上等朋友︰推衣解食患難扶持;中等朋友︰同甘共苦互助互勉;下等朋友︰利用友誼非法行事。在患難的時候,一個人的忠貞氣節就能顯現,才能知道朋友的真心、真情在那裡。尤其在患難中,能不退票的人,才是令人敬佩。 古人說:「賣金須向識金家」,老馬能識途,慧眼識英雄,生活在這世間上,識人之要不可少。明白以上這四點,友誼才能長長久久。 第一、淡中知真味,    第二、酒肉無知交, 第三、日久識英奇,    第四、患難見真情。  

MORE

星雲大師談 空與有 互相包容

影片來源:Youtube/ibpsradio/慧學-空與有 【本報訊】有一句話說,人生到來都是空,「空」是一個說法還是真有其事,「宇宙要空才能有,虛空則能萬有」,大師表示,一般人以為空是空空如也、四大皆空,事實上,空沒有一定形象。 在佛教裡,「空」和「有」是個不容易表達,也不容易深入的意境。一般人用二分法把「空、有」的關係一刀兩斷,認為「空」和「有」是截然不同的境界,「有」就不是「空」,「空」絕不可能「有」;這是很膚淺的觀念。 佛陀時代有一種外道,認為世間的一切常有不滅,和「空」完全無關,這就是執常的「常見外道」;另外有一種外道認為宇宙萬象一切皆歸於幻滅,和「有」沒有關連,這是執無常的「斷見外道」,相當於現代的虛無主義者。從佛教立場來看,執持常見固然錯誤,執取斷見也不正確,這種「空」並不是真正的「空」,而是「斷滅空」、「頑空」。 「空」和「有」看似相對立,其實又互相包容,今天來聽大師談,人間佛教慧學 空與有,聽大師如何詮釋空與有。

MORE

負重的條件

每一個人都具有無限的潛力,就看我們自己能不能把潛在的性能發揮出來。你能把性能發揮出來,就可以「能早能晚」,「能飽能餓」、「能冷能熱」、「能大能小」、「能進能退」、「能上能下」、「能有能無」、「能榮能辱」,無所不能。這就是一個人生活在這世間能承載的力量。如何增進這承載負重的力量呢?有以下四個條件: 第一、能智能拙,期可久也:一個人需要聰明、智慧,才有辦法面對和解決遇到的種種人事物問題,但有時候也需要「拙」的功夫。「拙」不是愚昧,不是愚癡,「拙」只是不足、不靈巧,就是因為這樣,所以才肯踏實、本份、樸實、一步一步的把一件事做好,這是成功之道,也是做人處世的長久之計。因此人的一生裡,能智能拙最好,若不能時,也寧可以選擇拙,千萬不可以智害拙。 第二、能信能疑,險可走也:信,是立身處世的根本。於世間要有信有義,對別人要誠信不欺,做事情要守信為先,對自己更要有堅定的信心。但是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有時候,也不得不要有猶豫質疑的情況。當信的時候相信,當疑的時候也要懷疑,如此,遇到危機、危險時,你才能處理化解,平安度過。 第三、能剛能柔,重可負也:做人處事,你光是執理剛強,別人也不容易服氣。反之,一昧的低姿柔軟,人家也會看你不起。所以,有的時候要「剛中有柔」,有的時候要「柔中有剛」,當剛則剛,當柔則柔,剛柔並用,才可以忍辱負重,達成目標。 第四、能屈能伸,功可成也:古人有云 :「君子之身,可大可小。丈夫之志,能屈能伸。」為了理想抱負,目標願景,我們做人處世也要「能屈能伸」。好比這雙手,握拳可以施力,伸展可以取物,能收能張,才能運用自如。能懂得「大直若屈」,功業可成也。 駱駝能負重,所以能越過沙漠;船隻能載重,所以能橫渡汪洋;要堅強勇敢地行走在人生道路上,這四點負重的條件,要自我培養。 第一、能智能拙,期可久也;    第二、能信能疑,險可走也; 第三、能剛能柔,重可負也;    第四、能屈能伸,功可成也。

MORE

不要記恨

文/星雲大師 俗語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們經常為了自己的生存利益,做出害人利己之事。對此,我們應持寬容的態度面對,這種寬容,不是不問是非地和稀泥,而是從自我修身的態度出發。因為記恨,除了自己無益外,更殃及親友、社會,四點說明如下: 第一、兄弟互相怨恨,受害者是父母。手與足是身體的一部份,手足不協調時,自身就是最大的受害者。古人將兄弟喻為「手足」,如俗語說:「父母天地心,大小無厚薄。」兄弟姊妹都是父母所生,面對子女相怨、彼此鬩牆,甚至形同陌路時,身為父母,有如親身手足不協調般的痛苦。所以兄弟姊妹彼此扶持禮讓、親厚相待,才是孝道的表現。 第二、夫妻互相怨恨,受害者是家庭。俗語說:「夫妻同心,相敬如賓。」夫妻和睦恩愛,是家庭甜美的根源。如果夫妻不和,不但自己身心苦悶、父母擔心煩惱外,最大的犧牲者就是無辜的孩子。因為父母關係的親密、家庭氣氛的和諧,都是影響兒女身心發展的要素,因此夫妻應該相敬相愛,才能讓整個家庭的成員健康快樂。 第三、同事互相怨恨,受害者是公司。一個公司裡,如果同儕互相嫉妒、彼此障礙,必會影響業務績效,公司的主管,必也因為部下的不和,而難以領導,造成危機。所以同事間要相互尊重、包容,肯定他人的存在價值,多看別人的付出貢獻,才能建立團隊精神,才能讓公司蒸蒸日上。 第四、政要互相怨恨,受害者是國家。所謂:「將相不和,國家非福。」一個國家的政要,如果互相勾心鬥角,彼此爭權奪利,國家最後的下場,必會淪為他國的附庸。因為政要間的紛爭貪利,必會讓人民不安,社會暴力無法克制,如此一來,國防外交必有遺缺,而讓他國列強覬覦侵奪。所以政要同心,則國家幸甚。 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品格高尚的人不會記恨,因為一個偉大靈魂的標誌,並不是牢記自己所受的屈辱,而是忘記它們。」記恨,就如長期在胸口插著一把生銹的刀,讓自己與周遭的人都不能安心自在。所謂「得饒人處且饒人」,這是自我快樂和諧的方法,「不要記恨」,才能避免下面四點遺憾: 第一、兄弟互相怨恨,受害者是父母;  第二、夫妻互相怨恨,受害者是家庭; 第三、同事互相怨恨,受害者是公司;  第四、政要互相怨恨,受害者是國家。

MORE

【星雲法語】忍的意義

「忍字頭上一把刀」,「能忍片刻,風平浪靜」;自古中國人就把「忍」視為最大的修養,並且以此傳家教子。所謂「成功不由別處得,唯依忍耐天下平」,能忍,則一生受用無窮。忍,不光只是忍氣、忍苦、忍怨、忍難而已,「忍」的意義很大,有四點說明: 第一、忍是一種力量:世間最大的力量是「忍」,忍的力量勝過一切刀槍拳頭。所謂「忍辱負重」,忍並非懦弱退縮,而是在養深積厚中承擔責任,其所蘊含的力量強大無比。美國總統林肯因為能夠忍耐別人的非難挑釁,而以幽默的態度從容應付,因此贏得全民的愛戴;中國名相蘇秦能忍「親人不以為親」而發奮「懸樑刺骨」,終能佩戴六國相印,這都是能忍所發揮的力量,所以《佛遺教經》說:「能行忍者,方可名為有力大人。」 第二、忍是一種承擔:所謂忍,就是外境加之於我的,不管有理、無理,當下都能接受,然後再加以化解、處理。佛教有名的白隱禪師,受人冤枉,只憑別人一句「這個孽種是你的」,從此帶著孩子四處托缽,化緣奶水,受盡別人的譏笑打罵,從不辯白,也無怨尤。由於他忍辱承擔,終於讓對方感動、懺悔,而成就一樁美滿姻緣。忍耐有時不僅為了自己,更是為了利益他人。寒山大師說「欲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菩薩發心,猶能殺身成仁,捨身取義,這就是一種承擔。 第三、忍是一種功德:忍辱是一種陰德,可以增長福報。汐止彌勒內院的慈航法師,一日如廁後發現忘了帶紙,向隔壁同參化緣,豈料對方把用過的給他,但他不因被作弄而生氣,反在另一次為維護對方的人格,明知錢被其所偷,仍隱忍不說。經此之後,瘦小的慈航法師身相日漸發福,終如彌勒菩薩般慈悲莊嚴。《大集經》說,忍是安樂之道,忍能除貪瞋、邪見、兩舌,並得自在、端正、威力等功德。「忍」是不侵犯別人,而要求自己,甚至自我犧牲奉獻,所以忍是一種功德。 第四、忍是一種智慧:佛教講「忍」,有生忍、法忍、無生法忍。「生忍」就是為了生存,我必需忍受生活中的各種酸甜苦辣,不能忍耐,我就不具備生活的條件。「法忍」是對心理上所產生的貪瞋痴成見,我能自制,能自我疏通、自我調適,也就是明白因緣,通達事理。「無生法忍」是忍而不忍的最高境界,一切法本來不生不滅,是一個平等美好的世界,我能隨處隨緣的覺悟到無生之理。所以,忍就是能認清世、出世間真相,而施以因應之道,是一種無上的智慧。 唐伯虎的「百忍歌」說得好:「君不見如來割身痛也忍,孔子絕糧餓也忍,韓信胯下辱也忍,閔子單衣寒也忍,師德唾面羞也忍,劉寬污衣怒也忍。好也忍,歹也忍,都向心頭自思忖,囫圇吞下栗棘蓬,恁時方識真根本。」   忍,是天地間最尊貴的包容雅量,是宇宙中最偉大的和平動力!堅此百忍,方足以應付萬難;小不忍則亂大謀,甚至喪身失命,「雁啣龜」的故事就是一個最好的警惕。忍的意義有四:   第一、忍,是一種力量。   第二、忍,是一種承擔。   第三、忍,是一種功德。   第四、忍,是一種智慧。

MORE

星雲法語--永續經營

現代人的生活,凡事都講「永續經營」。經營人生、經營家庭、經營事業、經營公司、房地產……有形的物質生活,無形的精神生活,一切都要經營。經營也不一定都是為自己求名求利,尤其想要永續經營,有以下四點意見: 第一、經營情義,不經營利害:有人問什麼是情義?這是一種往復循環,互相交流的感情,一切眾生莫不具備。很多人慨嘆今日社會的爾虞我詐、鬥亂紛爭的病態,其實,如果我們能從消極的等待,轉為積極的實踐,從被動的接納、企求,到主動的付出、給予,從布施小恩小惠,擴大到為對方著想;從身邊親朋好友,推及世間一切眾生,經營情義,不經營利害,那麼,何處不能情義盎然?因此,對於世間有情有義的事,多用一點心,把它經營好,不計較利害,不計較是非,整個世界會充滿情義。 第二、經營分享,不經營個人:經營必須靠集體創作,因為無論什麼事,都是要靠大家一起來才能完成,不要把功勞、成就、利益都歸於自己,太過個人主義,就不能得人心。因此,不經營個人而經營分享,你把經驗傳承,把功德分享給大家,會獲得大眾的認同、獲得共同的利益,那麼團隊所成就的,也是個人的成就。 第三、經營善友,不經營錢財:錢財太多,不一定能救你、能幫助你,甚至有時候錢財多了反而害人,因此我們不見得一定經營錢財,但是要經營朋友。尤其結交慈悲、善良的朋友,是人生最大的財富、最大的支柱。善友不怕多,甚至多多益善,到了要緊的時候,個個都會擁護你、幫助你,為你分憂解愁,給予精神鼓勵,你就有勇氣承擔一切。 第四、經營福慧,不經營五欲:經營財色名食睡五欲,會使人貪得無厭,令人神迷心亂,失去理智定力,人生最好是經營福慧。有福,生活會很好,日子會平安;有慧,煩惱會減少,思想會明理。佛門講「皈依佛,兩足尊」,兩足也就是福德智慧兩全。有云:「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有福沒有慧,虛浮不聰明,有慧沒有福,吃飯都艱難。因此要經營福慧,自然福德因緣具足。 農田需要不斷的灌溉,稻穀才會成熟;生活需要不斷吸收智慧,生命才能擴展。經營有形的外在,容易失去;經營無形的恩德,偷盜不去,也流傳萬古。要永續經營,有以上四點參考: 第一、經營情義,不經營利害;   第二、經營分享,不經營個人; 第三、經營善友,不經營錢財;   第四、經營福慧,不經營五欲。

MORE

立業成功

梁啟超先生說:「今日之我不惜與昨天之我宣戰。」世間上的人都希望自己能不斷進步成長,希望自己能成功立業,怎麼樣才能成功呢?怎麼樣才能立業呢?成功立業的方法,提供以下四點參考: 第一、要立定志向堅定目標:曾國藩先生曾說:「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其中「立志」即為首要。讀書如此,世間事業也是一樣。立志是人生奮鬥的第一步,「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毫無目標,如何有成就?立志如同火車頭,帶領列車駛向正確的目標;立志也像指南針,在茫茫大海不致迷失方向。科學家立志研究發明,為人類留下貢獻;企業家立志經營,才有獲利所得。要想成功立業,第一要立定志向,堅定目標。 第二、要充實學問修養品德:非學無以廣才,具德為人所敬。想要成功立業並不能單憑口號而不付諸實踐,必須靠自己充實學問,具備豐富常識及良好品德修養。你看,孔子好學不倦,品德高尚,歷代尊為「萬世師表」;曹操雄才能文,卻因多權詐,而被人譏為「一代奸雄」。空中樓閣無以久立,一步登天難穩基礎;事業的成就不但要靠福德因緣,還要靠學養品德,一步一腳印,才是邁向成功的途徑。 第三、要胸懷寬大氣度恢宏:你的事業做多大,就看你的心量有多大、氣度有多大。諸葛孔明七擒七縱孟獲,以寬大的氣度贏得信服,也獲得西南邊境的安定;周瑜機智過人,卻為人器量狹小,處處設用計謀,屢屢被識破,最後只留下「既生瑜,何生亮」的慨嘆。人最怕心胸狹隘,一旦氣狹,容易自取煩惱,成就當然有限。要成就偉大的事業,就要培養有寬大的胸懷、恢宏的氣度。 第四、要鍛鍊體格健全身心:立業成功不是來自萎靡不振、懶惰睡覺、閒話是非,追求耳目娛樂。沒有強健的體魄,哪有奮鬥的力量?沒有健全的心理,哪有奮發的精神?台灣王永慶先生自創「毛巾操」,與他的企業一同馳名業界 ;香港企業家李嘉誠先生透露健康之道是規律的生活,包括每日不間斷的運動、打球、游泳、跑步等。鍛鍊體格,健全身心,加上種種努力、種種勤勞,可以說是成功立業的重要條件。 把握住以上四點,付之於實踐,那麼成功立業必非難事。反之,缺少志向目標、學養品德、氣度胸襟、健全身心這許多因緣條件,想要成功立業,實在難矣哉。 第一、要立定志向堅定目標,   第二、要充實學問修養品德, 第三、要胸懷寬大氣度恢宏,   第四、要鍛鍊體格健全身心。

MORE

學習的利益

文/星雲大師 做人,活到老,學到老。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斷的學習,不斷的進步,才能不斷有成就。古人專一心志,勤於學問,就能學到許多的利益。 學習的態度也非常重要,對人要謙虛,待人要有禮貌,學技能,學道德,學智慧,學處事,都要聞教則喜。怎麼學習呢?以四點說明: 第一、少而學,則壯而有為:一個人在少年的時候,應該要愛惜光陰,愛惜學習的機會。隋朝末年,煬帝下詔度僧,年僅十三歲的玄奘,即前往應試,並立下宏願,要「遠紹如來大法,近光佛陀遺教。」玄奘因為少年勵志而學,到了壯年時即成就非凡,是中國偉大的佛學家、譯經家、外交家、地理學家。 第二、壯而學,則老而不衰:人生到了壯年,不可輕言滿足,或認為已經超過學習的年齡,而自我局限,不肯進步。即使在壯年的時候還是要學習,因為「生也有涯,知也無涯」。宋朝蘇洵,年二十七歲才開始發奮為學,和其子同時攻讀,終究成為唐宋散文大家之一。所以學習永遠不嫌晚,人生需要不斷學習,才不會提早被時代淘汰,被知識拋棄。 第三、老而學,則思而不休:人老了更要學。有很多的老年人倒不是因為年齡老化而被遺棄,最主要的是思想太過頑固,以有限的知識學問趕不上這個大時代。 釋迦牟尼佛在娑羅雙樹間即將涅槃之前,年已一百二十歲的須跋陀羅,還拖著老邁的身體前去問道,他聽佛陀講說八正道,並於當晚出家受戒,淨修梵行,入夜未久,即成阿羅漢,在佛陀之前先取滅度,為老年學習思而不休,留下榜樣。因此年老了還要再學習,才能和時代的脈搏一起跳動,和時代的精神吻合。 第四、思而學,則融而貫通:學習,不但是少年學,壯年學,而且時時都要學,若能不斷學習,擴大學習的範圍,則在技能上,學問上,道德上都會有進步。只要肯學,就能把世間法、出世間法融會貫通。如果今生肯學,不但今生能有成就,未來的生命必能增加智慧。 所以「學習的利益」有四點: 第一、少而學,則壯而有為,    第二、壯而學,則老而不衰, 第三、老而學,則思而不休,    第四、思而學,則融而貫通。  

MORE

星雲法語--如何給人尊重

每一個人都希望能夠受到尊重,但是要想人家對我們好,必須我們自己要能發自內心的喜歡,進而去尊重別人,培養人與人甚至人與萬物間共尊共榮的理念,否則如何能夠贏得尊重呢?就像我們朝山谷中大喊一聲「我愛你」,山谷也會大聲回應「我愛你」一樣。因此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須有四點: 第一、要有愛護大眾的慈悲:《孟子‧離婁》下篇說:「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愛和敬總是相互的,因此應常常自省平日對大眾有沒有慈悲心?凡事有沒有先替他人著想?有關心別人、愛護別人嗎?我們先要「心中有人」,隨時給人慈悲關懷、體諒寬容,才能獲得相同的對待。 第二、要有行止莊重的威儀:《論語》云:「君子不重則不威」。社會上的服務業講究「以客為尊」,重視禮儀訓練。像各國選美,除了智慧才藝之外,也還要有優雅的談吐及莊重的儀表,而佛教更重視「四威儀」的養成。所以一個人說話粗俗不正經,行為輕佻不正派,是無法受人尊重,難登大雅之堂的。 第三、要有道德忠誠的氣度:美國著名的西點軍校,培養優秀領導人才,除了專業智能與堪受魔鬼訓練外,「有品德的領導人」更是西點造就學生的重點。因此能否得人尊重,並不全然因為外在條件,或者容貌的美醜來做定論,為人「謀而不忠」,對人不能忠誠以待,自然不能讓人信賴。 第四、要有情理通達的涵養:《佛光菜根譚》云:「道理就是路。」有時候我們被人瞧不起,常常是因為我們自己不講情理,說出來的話、做的事情沒有道理,甚至於對世間與人生的看法也不合理,邪知邪見。俗言:「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這樣性格的人當然人人閃躲。 一個人的人格、品德,必須要有涵養,要有價值,有些人雖富有,但恃財凌人、財大氣粗,被人譏評為「土財主」 ;也有些人依靠所謂學術專業,顛倒混淆,操弄是非,不但不能受人敬重,還被恥為文化流氓;更有政治人物只貪求個人名利,罔顧百姓福祉,最終也法得到人民的認同。因此,做人如何給人尊重,以上這四點建議,是可以做到的。 第一、要有愛護大眾的慈悲,    第二、要有行止莊重的威儀, 第三、要有道德忠誠的氣度,    第四、要有情理通達的涵養。

MORE

<星雲法語>勇者的氣度

《論語》說:「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一個人即使有膽量空手與虎搏鬥,膽敢不靠舟船就渡河,呈現的也只是匹夫之勇、血氣之勇。有勇無謀非真勇敢,真正的勇敢,不僅要具備勇氣,還要有謀略、有智慧。我們可以從四方面來看勇者的氣度: 第一、大事難事看擔當:面臨大事或難事,有人選擇逃避或退縮,有勇氣的人則選擇面對。《三國演義》中曾描述魯肅向孫權獻計,設宴向關羽索回荊州。關雲長在眾人勸阻下,還是單刀赴會,卻於宴後佯裝醉酒,拉著魯肅說:「您今天請客,莫提起荊州之事。我醉了,怕傷故舊之情。改天請您到荊州作客,再作商議。」 單刀赴會,是勇;借酒脫身,是謀,關雲長有勇有謀的擔當正是勇者的氣度。 第二、逆境順境看襟度:人生在世,不可能一輩子處於順境,也不會一輩子遭遇逆境。有些人在生活順遂時,不知養深積厚、未雨綢繆;等到逆境來時,又只會怨天尤人。其實,所謂「逆境來時順境因」,處於逆境,正好韜光養晦,充實自己。處於順境時,則應謙沖為懷,時存感恩,積福保福。看一個人對順、逆境的反應,就可以看出他的胸襟和氣度。 第三、臨喜臨怒看涵養:唐朝時有位漕運使,遇風沉船,損失大批食糧,尚書盧承慶將他的考績評為中下,漕運使看了,不慍不火。後來,尚書考慮到風災非人禍,就將他的考績改成中中,漕運使看了,也沒露出喜色。尚書讚歎他的「寵辱不驚」,就將他的考績改為中上。一個人臨喜臨怒,能夠寵辱不驚,自有過人的涵養。 第四、群行群止看識見:處在人群中,有時不免要隨順他人的行動,尤其在講求流行的現今社會,衣食住行育樂,哪一樣跟不上別人的腳步,就會被譏為落伍。但是,一個有識見的人,有當行則行、當止則止的智慧,有分辨真相的能力,不會被視聽混淆,不會盲動、蠢動。對有意義的事,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對無意義的事,雖是眾人趨之若鶩,他也會堅決拒絕。 有寬大的胸襟,深厚的涵養,見長識廣,勇於擔當,都是勇者的氣度。希望大家都有勇者的氣度。 第一、大事難事看擔當, 第二、逆境順境看襟度, 第三、臨喜臨怒看涵養, 第四、群行群止看識見。  

MORE
/94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