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說偈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星雲說偈--慧力處理

文/星雲大師 大雪紛紛滿天飄, 老天又降殺人刀; 再落三尺方為景, 我輩怎得到明朝。 ──俗諺 這首詩,其實是一個公子哥兒與一個乞丐的對話。在一個嚴寒的冬天,有一位公子哥兒,他一早起床把窗戶打開,看見大雪飄飄,忽然詩性大發,吟道:「大雪紛紛滿天飄。」 在這個時候,高樓下面正有一個無家可歸的窮苦流浪漢,聽到樓上有人對著風雪吟詩,不禁就回他一句「老天又降殺人刀。」心想,你們公子哥兒是有錢的人,看到大雪飄飄,覺得是美景良辰,我們窮苦的人看到天上下雪了,就像是「殺人刀」,令人飢寒交迫。 樓上的公子哥兒又再吟道:「再落三尺方為景。」 樓下的流浪漢又回對道:「我輩怎得到明朝。」意思是說,這種風雪若再下三尺,我們在飢寒之下,怎麼活得到明天? 這一首詩說明:貧富之人對於世間的看法不一樣。有錢的人看雪,覺得很美,貧窮的人看下雪,等於是刀劍一樣。因此,世間上的萬事萬物,沒有絕對的好與壞,每個人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場、自己的利害來斷定其價值。 一個守道的人,他不會像富家的公子哥貪戀心外的世界,對於山水之美、風光之美,他不會在心外著意。真正的修道者,他對於坎坷困頓的境界、飢寒交迫的生活、人情道義的冷暖,不會把它掛在心頭,自有定力去應付,有慧力去處理,不會計較外境的不如意,能安於享受修行的境界。所以,只要心裡有力量,就能坦然面對種種環境的考驗。

MORE

星雲說偈-- 捨不善法

能捨不善之法, 譬如負債得脫, 病者服藥得癒, 饑餓得至豐國。 ──《諸經要集》 這四句偈告訴我們:善法要奉行,善人要交往,善事要服務,舉凡一切行事,都要善知取捨。 「能捨不善之法」,對於不善之法,要能捨棄。例如,老是喜歡惡口罵人、經常對人動手動腳、行為不規矩;或者有的人好竊盜,好生氣、好情緒化、好批評人、議論人,這些都是不善之法,都應當捨棄。 除了個人不好的習氣,不當的職業也要捨離。例如,有的人以販售槍砲獵具、殺生為業,古德有云:「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今日世界到處充斥著暴戾之氣,就是人間的殺業太重。因此古德有詩偈云:「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望母歸」,我們對待一切有情眾生也是一樣,不應該為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殺生害命。 一個人不能明辨自己的行為是善或不善,這很嚴重的。因此,做人最要緊的,首先要認識善與惡,善業要保留,惡業要去除。 「譬如負債得脫」,能捨不善之法,就如同過去欠了債務,天天要面對債主催討的壓力,日子難過。如果不善的事情都放棄了,等於從此不負債了,即刻能感受到人生的解脫自在。 「病者服藥得癒,饑餓得至豐國」,能捨棄不善的語言、不善的惡業,就好像生病的人吃了良藥,病好了,身心就能健康快樂;又如終日饑餓的人,忽然來到一個經濟富饒的國家,從此生活得以飽足安樂。 因此,只要我們覺照當下,捨棄一切不善之法,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可以為自己的人生帶來光明與善美,何樂而不為呢?

MORE

星雲說偈 諸行無常

諸行無常, 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 ──《大涅槃經》 這一段偈頌說的是佛法的真理,尤其將世間法與出世間法,有為法與無為法說得很透徹明白。 佛陀過去行菩薩道時,曾為雪山童子,他到處尋求宇宙人生的真理,但是問了很多人,都沒有人可以給他一個滿意的答案。有一天,他在荒野聽到一個羅剎邊走邊唱著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雪山童子一聽,這句話太好了,不錯!這個世間本來就是無常,這許多的無常都是生滅法。但是它把世間的現象說得這麼清楚明白,卻沒有提出解決的辦法,因此上前請教他:「你的道理很好,不過好像只說了一半,應該還有另外一半,請你再把它說下去吧!」 羅剎說:「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價值很高,過去的人甚至不惜犧牲生命來追求它,哪裡能隨便向人說呢?」他不肯說。雪山童子說:「你如果肯告訴我,我願意用我的生命來交換後面的半偈。」羅剎看他心意懇切,就說:「聽好了,這後面的半偈是:『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雪山童子聽後滿心歡喜,就要履行他的承諾。正當他爬上高樹,往下縱身一跳時,羅剎馬上恢復帝釋天的形貌將他接住,並讚歎他熱忱求法的精神。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世間的有為法是無常的,那還是生滅法,有緣起、緣滅,是不究竟的。什麼才是究竟的法?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要把這個生滅法止息了,達到不生不滅,寂滅的涅槃境界,才是最究竟、永恆的安樂之法。 從佛法的根本上講,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的;無常,就是生滅。學佛的主要目的,是要我們體會無常的真理,進而滅除煩惱我執,滅除人我對待,滅除生活中種種的動亂不安,就能感受到人生的喜悅快樂了。

MORE

星雲說偈--修道的功夫

文/星雲大師 蜻蜓點碎波中月, 盪散清光上下圓; 吞吐魚龍全性命, 隨其風雲浪滔天。 ──粟菴鼎 這一首是粟菴鼎禪師的偈語,整首詩句非常優美,並且富有意境。 「蜻蜓點碎波中月」,他說蜻蜓點水,把水波裡的月亮都點碎了。「盪散清光上下圓」,月亮倒映在水面上的清光,隨著水波盪漾開來,波面上的水紋一圈一圈的很圓,而映在水面下的影子一圈圈的也同樣很圓。 「吞吐魚龍全性命」,棲息在水裡面的魚龍,牠們有時候在圈子裡,有時候在圈子外,但是不管在圈內或者圈外,性命都不會被傷害。這就是說修道者縱有所為,也不傷害世間,自然的生態不可以輕易破壞,美的形象要大家共同來保護。 我想,每一個人從童年到青年、壯年而至老年,生命裡一定有很多美的形象、美的記憶,最要緊的就是不要把美的形象破壞了。如同《佛遺教經》所云:「如蜂採華,但取其味,不損色香」,蜜蜂雖然在花間四處採花蜜,但是花的顏色、花的香味並沒有被損壞。 「隨其風雲浪滔天」,就是指過隨緣不變的生活。修道者儘管面臨風雲波浪,但是他能夠以不變應萬變,讓人見得出修道的功夫。我們身處在這個變幻莫測的世間,只要內心有定力,就能處變不驚,在困境中找到應變的方法。

MORE

星雲說偈--無相頌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六祖壇經》這四句偈出自《六祖壇經》的〈無相頌〉,體現了在家居士的修行之道,也堪作為我們立身處世的座右銘。  常聽人說要修行、要修行,可是修行是為了什麼呢?為了與真理相應,為了自我提昇、斷除生死煩惱。  「心平何勞持戒」,所謂「心、佛、眾生,等無差別」,凡夫與聖賢,都具足真如法性,在聖不增,處凡不減,所以是平等;既是平等,哪裡有尊卑高下的差別?一切都是平等法。  在平等法裡,沒有分別、沒有大小、沒有糾紛。當一個人的心中常持平等觀,他的舉手投足必然合乎禮法,又何須再刻意去持戒?  「行直何用修禪」,如果我們的行為耿直正當,不諂曲、不虛偽,堂堂正正做人,正正當當做事,做人處事合乎八正道,如維摩詰居士說「直心是道埸」,何必一定在形式上去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每個人都要有感恩心。  我們今天可以立足在這個世間,國家給予我們多少幫助?教育給予我們多少知識?各行各業的人士,給予我們多少方便?他們對我們都是有恩惠的。  尤其父母生我、養我、教我,更應該感恩。  感恩的人才是富有之人,不感恩的人則是貧窮。  「義則上下相憐」,平日對上要尊敬,對下要憐愛,人我之間互相幫肋、互相友好、互相提攜,這不就是有情有義的人生嗎?  這四句偈提醒我們,要做一個有感恩心的人,有義氣的人,有禮讓的人,有忍耐的人,這會增加人生很大的修養!

MORE

星雲說愒--法寶如妙藥

文/星雲大師 法寶甘露妙良藥, 能治一切煩惱病; 有信服藥證菩提, 無信隨流墮惡道。 ──《心地觀經》 「法寶甘露妙良藥,能治一切煩惱病」,佛法常稱為「法寶」,因為法寶是度過生死苦海的真理寶筏。佛法有如甘露法水,可以熄滅熱惱,使我們獲得清涼。佛法又像治病的良藥,接受了佛法,就像服用了良藥,可以治療我們心理的各種毛病。比方貪欲很重,佛法說可以用喜捨布施來對治;瞋恨的毛病,可以用慈悲來對治;愚癡無明的毛病,可以用般若智慧來對治;懈怠的毛病,可以用精進努力來對治;身體放逸的毛病,可以用端莊威儀來對治。所有心靈的毛病在佛法裡,都能找到對治的的甘露法門,有許多的微妙良藥來醫治。 只是遺憾的是,人們的身體一有病,都懂得要去找醫生,可是心理有病了,卻不曉得要治療。其實,心理上的毛病比生理上的疾病還要可怕,而法寶的可貴,就在於它能治癒一切的煩惱病。 經典上說,人的身體是煩惱眾苦的聚集,肉體有老病死的痛苦,心理有貪瞋癡的煩惱,故而最要緊的是「有信服藥證菩提」。只要對佛法有信心,願意服下法寶妙藥,自然煩惱病就能痊癒,進而求證解脫。佛陀曾一再強調:「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佛陀已為眾生開立解脫的藥方,可是服藥與否,全在於眾生自己,有病不吃藥,病當然不會好。佛陀如良醫,法寶如良藥,佛法可說是治療人生煩惱疾苦的寶貴良方,我們應當好好服用。 「無信隨流墮惡道」,倘若不信佛法,不信真理,那麼還要相信什麼呢?沒有佛法作依航,就到處隨波逐流,這是很危險的。千萬不要等到惡道現前,才感覺懊悔,那就太遲了。 佛陀有八萬四千個法門,能夠幫助我們根除八萬四千種煩惱,只要能夠領受法寶妙藥的好處,自然能夠治療種種的煩惱。希望人人對佛法都能依教奉行,能自己受用,也讓他人受用,人人都身心解脫自在。

MORE

星雲說偈 正行利生

經書禁咒術, 工巧諸技藝, 盡現行此事, 饒益諸群生。 ──《維摩詰經》 在《維摩詰經》裡,有一首偈語:「經書禁咒術,工巧諸技藝,盡現行此事,饒益諸群生」,這是什麼意思呢?在佛教裡,並不鼓勵佛弟子使用咒術。因為心外求法不是佛陀的言教,咒術會迷惑人的真心本性,讓人誤入歧途。 比方,常有人以神算、密咒、卜卦、看相,仰觀天文星宿等神蹟、神話,任意加諸於人,擾亂人心,讓人心生恐懼,誤以為神怪靈異才是修行;或者預言某人三年後有劫難,這個人就天天不自在的活到了三年,到了第三年,天天擔心受怕災難降臨;如果告訴他,不久會發大財,他就什麼工作都不做,天天等著發財,不肯勤勞工作。或者告訴他,這個房子應該建在什麼方向、應該怎麼擺設,否則對父母不利、對子孫不好,他就不敢做了。 像這樣,一個人如果輕信卜卦、風水、地理,輕易的就被一句話影響,心智不開通,生活處在迷惑顛倒,時時被別人左右、掌控,如何能過得安穩? 「經書禁咒術,工巧諸技藝」,凡是星宿、咒語、面相、地理風水之類的方術,在佛經裡都不被贊同。因為相由心生,萬事萬物自有因果,怎麼能藉由一些不當的方法、不當的語言,就妄斷他人的吉凶禍福呢? 那麼應該如何導人以正?比方教以謀生的技術、藝能,如電腦、會計、電子資訊、音樂、書畫等等,幫助他得到求生的本能,在這個社會上能夠找到正當的職業,讓他可以發揮才能、為人服務,這就是「盡現行此事,饒益諸群生」。因為這個世間需要很多的技藝工巧,來幫助社會的發展。 什麼是佛法?什麼不是佛法?舉凡能饒益眾生、對眾生的生活有幫助的都是佛法;對眾生沒有幫助、對智慧沒有助益的事,這就不是佛法。所以《維摩詰經》的這四句偈子,即是勸勉佛弟子應如何有所為,有所不為。

MORE

星雲說偈--風範

 明日曾將今日期,出門倚杖又思惟;為僧祇合居岩谷,國士筵中甚不宜。 ──宋.淨土惟正〈辭朝貴招宴偈〉宋代惟正禪師為人高潔,律己甚嚴,一日,一位朝廷大臣熱忱邀請他到家中供養,在無法推辭的情況下,只好方便應允。隔天他仍感到不妥,就寫了這首詩偈,請侍者送給這位大臣,表明辭謝招宴的心意,這段詩偈對出家人崇高的風範,倒是形容得很好!  「明日曾將今日期,出門倚杖又思惟」,雖然約好今天要到府上,臨出門時,倚杖再三思量,覺得「為僧祇合居岩谷」,出家人實在只適合在山林水邊、樹下岩谷之處自在徜徉,「國士筵中甚不宜」,在朝廷顯貴的宴席上出現,實在很不適宜。  佛門裡的出家人,各有不同的行事性格,如獨住比丘、人間比丘。人間比丘效法菩薩的精神,他們不離人群,積極入世弘法利生,精勤度眾不懈。也有天性喜愛獨居,習慣在深山修行的出家人,稱為獨住比丘。  佛教裡有兩句話:「不破參,不閉關;不開悟,不住山」意思是:當一個人還沒有到達滅除自心煩惱無明的境界時,不可輕言閉關;沒有究竟開悟的人,也不能到山裡獨住。獨住比丘要獨自在深山修行,不容易;人間比丘為了弘法利生,必須具備各種道德學問的能量,千鈞重擔一肩挑,更不容易!  惟正禪師和東晉的慧遠大師足不下廬山三十年,以及唐朝的慧忠國師四十年不出寺門,他們都屬於獨住比丘,這些古德的風範實在難能可貴!不過,佛教為了度化眾生,要負起社會弘化的責任,人間比丘的犧牲奉獻更大。  對於出家修行者,不管是靜修的獨住比丘,或是弘法利生的人間比丘,都不要去評論誰好、誰不好,他們各有不同的修行風格,還是應該平等視之,尊敬以待!

MORE

星雲說偈 心像什麼?

文/星雲大師 心去如風,不可捉故; 心如流水,生滅不住。 心如燈焰,眾緣有故; 心如虛空,客塵染故。 ──《大寶積經》 在佛教裡,講到「心」的經典、法句以及譬喻有很多,如《大寶積經》的這段經文,分別以風、流水、燈焰、虛空來形容我們的心。 心像什麼?一般人說「心猿意馬」,心像猿猴跳躍、意念如萬馬奔騰;心也像一個國王,可以下達命令,叫眼、耳、鼻、舌、身去造作善惡業;心又好像一個美術家,可以用彩筆將世界揮灑成自己所想所要的模樣。 心也像一座工廠,裡面存放著許多善、惡的物品;心中存有惡念,就是生產不好的產品,無法再供人利用。心有時候也會變成一個強盜、惡賊,完全不聽控制,敗壞我們的善根福報,所以王陽明先生說:「捉山中之賊易,擒心中之賊難」。人的心「一念三千」,一個念頭興起,可以在十方國土來去迅速,遍及三千大千世界。想蓋一棟摩天大樓,需要花費好幾年的時間,但是心念一動,高聳入雲的大樓就可以迅速矗立在我們的眼前。心如電光火石,要想到紐約、歐洲,要好幾十個小時,但只要心念一動,就過去了。心也可以成為一位良醫,為我們治癒貪瞋癡的身心疾病。 所以一個人為善為惡,都是從自己的這一顆心而起。為什麼我們只知道追求心外的世間,卻忽視了這顆神奇妙用的心呢? 《大寶積經》的這段話提醒我們:我們的心念,如風捉不住;如流水,生滅不停;如燈焰,需要油與燈芯等眾緣,才能燃燒明亮;像虛空,容納宇宙的森羅萬象。如果執著外界為真實,忘了自己的真心本性猶如虛空,就會讓外在的客塵煩惱無明,染污了我們的真心。唯有轉妄心為真心,所謂「轉識成智」,才能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

MORE

星雲說偈-- 人之殊勝

文/星雲大師 求人而得人, 修天不生天, 勤修三福行, 願生佛陀前。 ──《成佛之道》 這首偈語主要是讚歎得人身的希有殊勝。 生為天人好,還是在人間生活好?所謂「富貴學道難」,天人的生活太過於享樂,不知痛苦,所以不懂修道;一旦福報享盡,隨即五衰相現,再度輪迴生死。人在五趣六道中生存,苦樂參半,有苦有失落,才會讓我們生起向道心,欣樂厭苦,所以在人間修行比較容易成功。 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沒有選擇在天上修行、成道,而是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就是最好的證明。所謂「人身難得今已得」,要得人身如盲龜值浮木,獲得人身實為不易,今生既能「求人而得人」,更應把握時間,好好修學佛法。要如何學習呢? 「修天不生天」,我們可以修習天福,修天的福有三種:一是布施,二是持戒,三是禪定。要想生天,必須廣行布施、廣結善緣、修橋鋪路,做種種的公益善行。持戒也是必要的,不侵犯他人、不殺害生命、不竊盜他人財物、不損人利己;甚至於急公好義、樂善好施,都是得生天界的因緣條件。 生到天界,還有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等級,想要再生到高一點的天界,必須進一步修習禪定。禪,是一個真心,要讓這個真心不亂想、不亂動;「勤修三福行」,精勤修習布施、持戒、禪定,可以成就生天的福報。 勤修三福行,擁有生天的資格,卻不是究竟之道;能夠選擇做人,「願生佛陀前」聽聞佛法,那就相當殊勝了。做人可以遇到佛陀,聽聞佛法,還怕將來不能成道嗎? 所以人身最寶貴、人身最美好、人身最殊勝、人身最難得,我們應當把握現世為人的因緣,勤修戒定慧,廣修三福行,為自己累積福慧資糧,發願生值佛世,成就佛道。

MORE
/108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