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縱橫古今 | 人間福報

閱讀

【佛源成語】皆大歡喜

文/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 原為佛經結束語中的習慣用語。後泛指大家都很高興。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摘自《成語之美》筆記書,上海大覺文化出版)

MORE

【微物瑣談】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自謙美德

文/吳一忠 俗話說:「女子無才便是德」,意指女子不應該具備才華,不該讀書、學文化或追求知識,沒有才華或才能的女子是有德性的。事實上這句話被曲解了。 有人考證,此說出自明末陳繼儒〈安得長者言〉:「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註解云:「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為賢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說,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無醜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為愈也。女子無才便是德。可謂至言。」 女子能讀書又深明大義,具有賢慧美德,可說是非常稀少;愛看戲曲小說易挑動邪念、舞文弄法,做出羞恥之事,倒不如不識字,謹守本份不逾矩。但內容並未說女子無才就等於有德,有才之女易敗行之說,應是後人誤解原意。 華人千年傳統一向重男輕女,存在著大男人主義思想,在這樣的觀念下,會讓男性產生偏頗的認知及對女性的歧視,女子不應該有才華的說法,引起許多女性反感,忘了丈夫有才也要有德,兩者必須兼備,女子同樣重視德行,只是將品德擺在才華之前。 後有清朝張岱〈公祭祁夫人文〉:「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意指一個男人,以德行為主,才幹為輔,即是個有為的男人;女子有才但不炫耀,不恃其才能,方為德行的好表現。 重要的這個「無」字是動詞,意為「遮蓋」。「無」不是「沒有」,明明是「有」,但故意隱藏起來,如非常富有卻不炫耀,原本有才卻自視若無,內心不起漣漪。故「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涵義,應是一個女子很有才華卻不顯露,不自持自傲,甚至自謙無才,便是女子最大的才德。 《易經》云:「地卑而山高,地中有山,是內高而外卑。謙虛者,才高而不自許,德高而不自矜,功高而不自居,名高而不自譽,位高而不自傲,皆是內高外卑。」六十四卦中,「謙」卦「六爻皆吉」,謙虛是處世之道,謙虛的美德及優點,一般人很難做得到。 自謙不是自卑做作,是高道德修養的境界,海納百川的胸襟,厚德載物的雅量。無我不浮誇的表現,若以高尚的品德來說,才華出眾但虛懷若谷,應該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最佳詮釋。

MORE

【如是觀史】黃阿祿嫂的 媽祖廟

文/余遠炫 在台灣發展的歷史中,艋舺地區曾經有一位傳奇的女姓。但在男尊女卑的時代裡,即使她有過人的本事,也沒留下姓名,只跟著丈夫的姓名,被人稱為「黃阿祿嫂」。 黃阿祿嫂的丈夫名叫黃祿(或叫黃昭祿),傳聞他是個「閒仔仙」,整日遊手好閒,但他在當保鑣時幫助過一位頭家,這位頭家為表達感謝,送了他一百兩銀子,他就以這一百兩開了間「萬順料館」。所謂的「料館」,就是製作木材的地方。 木材生意中以樟木最為值錢,也具有競爭性。黃祿不但要與本地人周旋,還要與外國人競爭,每天勞心又勞力的情況下就病倒了,最後竟然因此過世,留下他的妻子繼續經營料館。 黃阿祿嫂撐起丈夫的一片天,在四周都是男人的工作環境中,接下挑戰,尤其在樟木的經營上,眼光更是走在時代的尖端,最終事業獲得成功,讓艋舺人讚為「第二好黃阿祿嫂」。這個「好」指的是有錢,而她不但有錢且樂善好施,才能獲得艋舺人的尊敬。 黃阿祿嫂的經營有成,傳言與黃家的「料館媽祖」有關。原來黃阿祿早期與福建地區常有木材往來,他請了一尊湄洲媽祖保佑海上安全,但這尊湄洲媽祖在海上打轉,沒有想要回去福建的意思,經過黃家人擲筊請示以後,就帶回黃家舊宅供俸,稱為「料館媽祖」或是「紅頭媽祖」。 黃家後來在媽祖保佑下生意越來越好,因此鄉親們也希望能參拜「料館媽祖」。原本黃阿祿嫂想把媽祖安置在新宅,但擲筊時媽祖不願意離開原本舊宅,於是黃阿祿嫂就把舊宅捐出,成了現在的啟天宮媽祖廟。黃家的新宅,則被黃阿祿嫂捐出作為黃氏家廟。可是家廟裡有黃祿的牌位,卻沒有黃阿祿嫂的位子,甚至連黃阿祿嫂的姓名都沒有留下。 民間樂稱的「第二好黃阿祿嫂」明明就是那個時代的新女性,卻沒有留下具體事蹟,只能從史料的蛛絲馬跡去拼湊,讓這個舊時代的新女性,可以用新的面目重新出現在世人眼前。

MORE

【絲路光華——敦煌石窟藝術特展】水月觀音

文/敦煌研究院、佛陀紀念館提供 水月觀音為佛教三十三觀音像之一,相傳由唐代畫家周昉所創。唐畫水月觀音今已無存,而敦煌壁畫中的水月觀音始見於十世紀初,至十一世紀成為宏篇巨作。此作品為十一世紀水月觀音像的代表作,整個畫面表現出一種幽深、靜謐的氣氛,使觀者見而忘俗,是敦煌晚期石窟藝術中難得的精品佳作。 展期:即日至2024年7月21日 時間:09:00~18:00 地點: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本館第一、第二展覽廳

MORE

【島嶼拼圖】新竹高中的劍道館

文/黃筱婷 國立新竹高級中學創立於一九二二年四月一日,當時的名字是「新竹州立新竹中學校」。在校舍還沒有完全建設好之前,學生暫時在孔廟附近的新竹第一公學校上課,一九二六年才將學校遷移到十八尖山山腳下的新校舍。在過去還有聯考的時代,這所學校一直是新竹縣市男生高中的第一志願。 十八尖山的高度大約是一百三十公尺,曾經就讀新竹高中的學生,一定有到十八尖山跑步訓練體能的「跑山」經驗:每年十二月,學生全員出動,必須在四十分鐘內跑完五千六百公尺的路程,若是沒有在規定的時間內達成任務,就必須重跑一次。我想這獨特的「跑山」,一定是新竹高中學生一再回憶的年少事蹟。 在新竹高中校園內,有一座日治時期保留至現今的建築:劍道館,也被稱為武德殿或者是武道場。現在這裡是新竹市的市定古蹟,在日治時期,是學生習武練劍的地方,當時的新竹中學校校長是大木俊九郎先生,本身擁有極高的劍道技術,學生都很尊敬他,劍道館就是在他擔任校長期間完工的建築。大木校長還經常在劍道館裡親自指導學生練習劍道的方法和技巧,也正因為如此,當時新竹中學校的學生在劍道方面的表現非常出名。 新竹高中劍道館已經有接近一百年的歷史了,是目前全台灣唯一以紅磚堆砌的武道場建築,予人一種穩重與大器之感,它也是台灣目前保留的武道場中,唯一的西洋式建築,有著很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走在新竹高中綠樹成蔭的校園內,看著眼前有著優美外觀的悠久劍道館,由紅磚堆砌的建築穩固若磐石,讓人不由得聯想到在歐州旅行時見到的文雅建築;我相信許多畢業生看到這座建築,就會想起那個青春年代,在學校和同學共同度過的各種回憶。儘管時光流逝,新竹高中劍道館仍然一直矗立在校園內,靜靜陪伴著學生度過三載春夏秋冬的年少時光。

MORE

【文人軼事】蘇東坡也是名醫?

文/雲蘇 在中國歷代文人當中,蘇軾堪稱是全方位的作家。一般人可能是「樣樣通,樣樣鬆」,但蘇軾他可是「樣樣通,樣樣精」,詩詞書畫無一不精:在詩方面,他和黃庭堅並稱「蘇黃」;在詞方面,他和辛棄疾並稱「蘇辛」;在書方面,他和黃庭堅、米芾、蔡襄合稱為「宋四家」;而他的畫則開了湖州畫派;當然他的散文和賦也都很有成就。據聞,甚至有人稱他為「名醫」呢。 當時有一個劉大夫,喜歡用偏方給人治病,所以別人都稱他為「劉偏方」。有一天蘇東坡去拜訪劉大夫,剛好有個病人來求診,病人說他在坐船的時候,遇到了大風,驚嚇得病,問大夫可有藥方可治。 劉大夫說:「你回去找個老船舵的把手,用火烤乾,加上丹砂和茯苓,把它們磨成細末,再配上白開水服下就好了。」 病人聽了,覺得這並不是他所認知的藥粉,便進一步請教劉大夫,大夫得意地說:「這偏方的重點在老船舵的把手,是船夫把握的地方,日久天長,手上的汗都滲到木頭裡,老船舵最善於和風浪搏鬥,所以能治水上各種驚風症。」病人聽了之後覺得很有道理,滿意地離開了。 蘇東坡在旁聽了暗自發笑,等到病人離開之後,他故意問劉大夫:「我家有個病人,夜間盜汗不止,三件被子都濕透了,要用何藥醫治?」劉大夫說:「這還不簡單,只需找幾把多年的老芭蕉扇烤乾,磨成細末喝下去,保管藥到病除。」 蘇東坡聽了笑笑地對劉大夫說:「照你這麼說,把筆墨燒成灰,讓一個不識字的人喝下去,他便立刻會寫文章了;讓一個膽小如鼠的人舔一舔樊噲的盾牌,他便立刻勇敢起來了;叫一個醜八怪聞一聞西施戴過的耳環,她便立刻變美了。」 劉大夫聽完蘇東坡的話非但不羞愧,反而很驚訝地對蘇東坡說:「沒想到,蘇兄也是一位名醫啊。」 這則鄉野傳聞,讓人對這個劉大夫的醫術不敢恭維外,也不得不佩服蘇東坡舉一反三的功力,不愧是一代大文豪。

MORE

【走進大西南】四月八的烏飯節

文/出谷司馬 農曆四月八日是漢傳佛教的佛誕日,是為了慶祝釋迦牟尼誕生而設立的節日。之所以特別強調「漢傳佛教」,是因為南傳佛教多半以陽曆五月的滿月日(通常是農曆的四月十五)為佛誕日。雖然,由於地緣關係,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受到南傳佛教的影響較深,但卻有很多族群會在農曆的四月八日舉辦有意思的活動,所以,「四月八」對中國西南民族而言,即便不是紀念佛誕日,也是當代少數民族很重要的日子。 在過去的專欄中我們曾約略提到四月八對西南民族的重要性,居住在貴州與湘西一帶的苗族會在這天祭祖,並紀念他們的英雄祖先「亞魯王」。而在祭祖的場合中,特別是位於南方的少數民族,都會特別準備一種黑黑的飯食,這種飯一般被稱為「烏米飯」或「烏飯」。烏飯跟我們熟知的紫米飯不同,通常都是就地採集一些具有染色能力的樹葉(例如:杜鵑花科的烏稔樹)與糯米一同蒸熟。蒸熟後的飯就會變成油亮烏黑的顏色,所以被稱為烏飯。 關於烏飯的來歷有多種說法,其中一個版本與我們熟知的「目連救母」有關。相傳目連的母親被打入十八層地獄,目連不忍心母親受苦,想方設法進入地獄給母親送白米飯,豈料每次白飯送到,看守地獄的惡鬼就把飯搶去吃了。於是目連遍尋百草,找到了一種樹葉用來製作烏飯,惡鬼看到烏飯感到噁心,只好留給目連的母親,這樣母親就不會受苦了。 這個故事讓我們想起前不久專欄中提到,楊家將的八妹楊金花送飯給楊文廣的故事:同樣也是因為獄卒搶走了被囚的楊文廣的飯食,靠著楊金花的巧思做了「黑樹葉飯」,才得以順利把飯食送給楊文廣,楊文廣吃了八妹送來的黑樹葉飯後變得力大無窮,掙脫了鎖鍊大破敵軍。雖然故事情節與人物全然不同,但整體故事的母題卻與目連救母的故事極為相似,苗族也因為這個典故而在四月八吃烏飯過節。 中國南方的瑤族也有過烏飯節的習俗,而且也有一段和孝順母親相關的故事。故事的主角也稱為「木蓮」,不過木蓮是一位女孩。這位木蓮姑娘的母親在高山地區開墾,而她每天得為母親送飯,但因為開荒的人很多,為了避免別人拿錯飯食,木蓮在煮飯的時候放入了會讓米飯變黑的「烏飯草」,讓母親可以順利取得飯食。 從目連救母到楊八妹再到瑤族的木蓮姑娘,縱然流傳的故事不盡相同,卻都以烏飯與四月八相關。而混了樹葉蒸煮的烏飯雖然看起來顏色不討喜,據說卻具有不少有益身體的療效,或許不到讓楊文廣那樣力大無窮,也能達到提神開胃的功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裡提到,取「南燭樹」的葉子搗碎,浸水取汁來蒸煮糯米,所成的「烏色之飯」,「久服能輕身明目」、「黑髮駐顏」,而且還能「益氣力而延年不衰」。看來,烏飯不僅是過節的必備食物,還是能夠強身的健康食品呢!

MORE

【吉星天衣特展】行走的藝術

文/佛光緣美術館蘇州嘉應會館提供 2024年4月18日至2024年7月27日,吉星天衣在蘇州嘉應美術館舉辦手繪中國色彩、中國古紋樣系列展。吉星天衣創始人普誠女士,攜二十餘年如一日潛心鑽研的天衣團隊成員,悟得敦煌壁畫圖案色彩之精髓,成功創造了吉星天衣手繪中國色彩系列產品,讓綿延千年的藝術瑰寶得以穿在身上,成為行走的藝術、流動的傳奇! 本次展覽透過影片、圖片、成衣展示、文字解說等,讓觀眾近距離感受文化之美、藝術之美,直觀體會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的巧妙融合,古典藝術與時尚魅力的完美統一!大家在蓮步嫋挪、倩影流轉間,在裙裾飄動、絲帶翻飛處,感受精神之力、古典之雅、飛天之韻和靈動之美,感受吉星天衣溫婉嫵媚、藝韻天成的獨特氣質! 展覽時間:即日起至07月27日 展覽地址:佛光緣美術館蘇州嘉應會館 開放時間:09:00~17:00(免費參觀,周一休館)

MORE

【護生畫集】縱鰻

文/林少雯 日本國人多嗜食鰻,然又甚畏之,曰是有魚異,能為祟。不敢自殺,酒肆人代為操刀焉。嘗有醉客三、四人夜過酒肆,肆中人皆已睡。從門外問曰:「有鰻也無?」所畜之鰻於水中同聲答曰:「無!」肆主大驚,天明,盡縱其所畜之鰻,即日改業。 「縱鰻」 這則護生畫,讀起來令人感到驚悚,好似在讀《聊齋誌異》的鬼故事一般。這則故事出自《右台仙館筆記》這部古籍,為清代俞樾所撰,是晚清的志怪小說。 日本國的人普遍愛吃鰻魚,烤鰻淋上檸檬汁,以及鰻魚飯,是日本食譜中廣受歡迎的兩道鰻魚料理。吃鰻魚,配清酒,更是日本平民的一大享受。 日本人雖然愛享用鰻魚,卻不大敢殺鰻魚,他們覺得鰻魚和其他魚類不同,殺害了鰻魚,魚死後會作祟,會對殺鰻魚的人不利。這真是矛盾呢!愛吃鰻魚卻不殺鰻魚,那要如何吃鰻魚呢?為了能享用這道美味的鰻魚,日本人買了鰻魚,都會拿到酒店中請廚夫代為操刀,將鰻魚殺好,腸肚處理好,再拿回家去烹調。 有一天夜裡,三四位喝得醉醺醺的漢子,經過一家酒店前。此時已半夜,酒店早打烊,店裡燈火已熄,店門緊閉,裡面的員工都睡了,只有店主人還醒著。 這幾位醉漢有饞蟲在胃裡作祟,想吃鰻魚,於是在門口喊叫:「店裡有沒有鰻魚賣啊?」 店主人還來不及回應,畜養在水箱裡的鰻魚卻先代他回答客人:「沒有啦!」 酒店外的客人聽說沒有鰻魚賣,掃興地走了。但是酒店裡面親耳聽到鰻魚開口說人語、而且代他回答客人問話的這位老闆,可嚇壞了! 這應驗了鰻魚會作祟的傳言,賣饅魚賣了一輩子的老闆,原來是不信邪的,才會一直經營酒店,賣人人愛吃的鰻魚。這下聽到鰻魚會說人話,難不成是眾多被他殺死的鰻魚的靈魂,借還活著但也即將遭殺害的鰻魚的嘴說出來的嗎? 被嚇壞的店主人,一定徹夜未眠,輾轉反側到天明。天一亮他立即翻身起床,與夥計一起將店裡所畜養的鰻魚一條條撈出來,全數放生到河裡去。而且從那天起他就改行不開酒店,也不賣鰻魚了。 這故事滿驚悚的,鰻魚有靈,嚇嚇人,自己得救了,也度化酒店主人,成就一個慈悲的故事。

MORE

【歷史點滴】第一條台灣高山要道 東西橫貫公路的興闢

文/許峰源 中央山脈是台灣的護國神山,從北到南縱貫整個台灣,形成了台灣在地形上西部多為平原、丘陵,東部多是高山和縱谷,也導致早期東西交通往來必須繞道南北兩端,十分不方便。日治時期,曾經擬定開築橫貫公路的計畫,西端大約從南投草屯至屯原,東端從初音至銅門,後來因為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日本傾盡全力投注於戰場上而停頓該項工程。 戰後,地方輿論紛紛倡議興建橫貫台灣的交通要道,以節省運輸時間。一九五四年二月,中央政府為維繫國防軍事安全,以及安置國軍退除役官兵、促進東部繁榮、開發山地資源,闢建東西橫貫公路的主張再起。一九五五年,台灣省公路局在中央政府的指示下,多次組織隊伍前進山地實地勘測,最後拍板定案選定以東勢至太魯閣為主線,自梨山北上經思源、四季至宜蘭為支線,此外再開闢一條霧社供應線,將這些公路開闢視為一整個體性的計畫,也成為台灣橫貫東西公路興建的濫觴。 東西橫貫公路從一九五六年七月七日按照計畫開始動工,前後耗時三年十個月的時間,至一九六○年五月九日正式通車。西端起自台三線東勢,經過谷關、達見(德基)、梨山,大禹嶺,越過中央山脈往東,經洛韶、天祥到台九線太魯閣,全長計一百九十二公里,支線由宜蘭經棲蘭、思源啞口至梨山,長有一百一十一公里,供應線則是霧社到合歡山啞口,長度四十二公里。 中橫公路工程浩大,作業面積廣泛,每天大約有五、六千人同時工作。所經過地方多為崇山峻嶺,必須仰賴人工徒手開鑿或是引爆炸藥開路,導致意外傷亡頻傳,加上施工期間遇到多次颱風、地震侵襲,讓整個工程蒙受極大損失。人員方面,公路局員工與參與工程的榮民傷亡逾兩百人,不僅超過原先預期,更是台灣興築公路史上少見的紀錄。 東西橫貫公路的通車,開啟台灣開闢山地公路技術的新里程埤,公路沿途風景秀麗,許多地方躍為聞名海內外的觀光景點,甚至成為台灣早期青年健行旅遊以及接待外賓旅遊的首要之選。 繼東西橫貫公路之後,政府又開拓北部橫貫公路、南部橫貫公路,將原東西橫貫公路,改稱為中部橫貫公路,或直接簡稱中橫。並且為提升東西交通往來需求,逐年改善和拓寬中部橫貫公路,鋪設瀝青混泥土路面,讓這條高山公路交通順暢達四十餘年。直至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谷關德基段路基崩塌、毀損嚴重,受限地質的因素,轉以修復便道管制通車。 六十多年來,中橫公路承載觀光旅遊、資源開發、榮民安身、青年健行、東西交通等使命,縱使時空環境變遷,其貢獻仍難抹滅。二○二四年四月三日花蓮大地震,重創中橫公路與太魯閣國家公園,期待早日完成公路修繕工程,讓這一條台灣高山要道及沿途的秀麗山景再展光芒。

MORE
/120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