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佛法真義1 佛法義理 ⑯ 】聞思修 | 人間福報

【佛法真義1 佛法義理 ⑯ 】聞思修

THE MERIT TIMES
文/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25觀看次
轉換心念,人生自能海闊天空。圖╱資料照片
文/星雲大師

現在的人喜歡「快」,辦事情要快,坐火車要快,搭飛機要快,電腦、手機更是越快愈好。快,很重要,但有的事情,欲速則不達。譬如做學問,古人有所謂「十年磨一劍」、「十年寒窗苦讀」;甚至經中也云,佛陀開悟的時候,他也在悟道的地方,苦思、醞釀自己證悟的道理達二十一天。這都在說明:學習必須經過深刻的醞釀,才有辦法成就,要求速成,只會一事無成。

尤其思想的醞釀,快不得,一步一腳印,需要機緣慢慢成熟。所以佛教提出,要「依聞、思、修」,才能「入三摩地」,肯得多聞薰習、內正思惟、確實踐履,才能成就極致。思想到了極致,獲得了證悟、證道,就叫作三摩地。

如開採來的金礦,進一步琢磨,才能做成各式金飾,莊嚴世間;播入土裡的種子,要發了芽、長了莖,才能孕育枝葉花果,饒益行人。聞,如採礦、如播種;思,如煉金、如抽芽;修,如莊嚴金飾、如繁枝茂果。聞、思、修三者,相互成就,缺一不可。

聽聞,除了善聽、諦聽,還要聽所謂「隻手之聲」、「無聲之聲」,能傾聽心裡的聲音,才是真正會聽之人。另外,廣義的「聞」,還包括了閱讀,除了博覽群籍、遍讀經書,更重要的,還必須讀做一個人,讀明一點理,讀悟一點緣,讀懂一顆心,讓閱讀「活」起來,從書本擴大到生活,才不至於成為書呆子。

聽聞之後,就需要進一步思惟,反復溫習,融會於心,才會有所獲益;不然,即便廣學多聞,直如沙灘上的腳印,海水一沖,痕跡沒了,什麼都沒有留下,就很可惜。

因此,佛陀說法,總是叮嚀弟子:「諦聽!諦聽!善思念之。」諦聽,是第一層工夫,善思念之,是第二層;為了能不誤解、錯解,尤其需要正思、善思、淨思、細思,才能正確理解,獲得正見。

可是,「知」道不難,「行」道難;慧解不難,修證實踐難。再好的道理,沒有親自實踐、體證,也無法悟道,無法真正受用。所以聞思之後,一定要修,才能自覺自悟,利益眾生。

例如,聽聞了「慈悲」,就要將慈悲用來感染人間,增加人生的善美;學了禪定,就要將禪定用來待人接物,觀照自己;問道於前人所得到的智慧,就要用來行佛,利濟群生,發揮學問的作用。可以說,慈悲、忍耐、般若都非常重要。

所以,把聞、思的悟道,再去實踐、傳達人間,讓普世的人等,都能受到你聞思的利益,知道要跟隨你慢慢參透人生宇宙的內涵。佛陀四十九年說法、三百餘會的度眾,讓佛陀功成圓滿,就是以聞思修才能入三摩地。

 有了聞思修,何患智慧不生?能聞法、思法、修法,法界即在我心,眾生也在我心,夫復何求?



轉識成智

一般人都以為「我」最懂自己,我是自己的「主人」,然而這個「主人」卻無法控制自己的喜怒哀樂,終日煩惱不斷,為境所轉,不得辦法,這樣又哪裡稱得上是最認識自己的人呢?其實,我們的煩惱、痛苦正是來自於對「我」的不認識。

這個「我」就好比一座村莊,裡頭住了眼、耳、鼻、舌、身五個村民,心是村長,也就是我們的第六識。心好,村民就跟著好;心不好,村民就跟著使壞。此外,在村的更深處還住有「第七末那識」以及「第八阿賴耶識」,它們平日裡並不出來活動,卻操控著我們心的好與不好,由於太過微細,不容易為人所察覺。

這八個識共居一村,合作分工,各司其職。眼、耳、鼻、舌、身忙於追逐色、聲、香、味、觸,到處攀緣打交道;第六識負責計較分別,指使前五識挑肥揀瘦、挑三揀四,片刻也不得閒;第七識專門執著第八識是「我」,並傳達給第六識,讓第六識依著「我」的意思去喜歡或者討厭;第八識則負責接收一切善惡種子,決定我們要往哪裡去輪迴。這八個識合起來,就稱為是「我」;認識這八個識,就等於認識了「我」。

但「識」是不究竟的,它是生死的根本,「智」是佛性,假如轉識成智,智如明鏡一樣,是光明的、照耀的,它可能看清自己,所以轉識成智,才能解決「我」的問題。

大多數的人,不懂得要好好來認識八識,創造自己更好的未來,反而誤用八識,造業受苦,實在得不償失。如果能夠加以透澈了解,隨時隨地就能「轉識成智」。

八識要如何才能轉識成智呢?眼睛看人,要能慈眼視眾生,這是眼睛放光;耳朵聽聞,能可以諦聽、善聽、兼聽、全聽,就是耳朵放光;營造美好的環境,鼻子吸收新鮮空氣,就是鼻子放光;說話,語言給人歡喜,就是舌頭放光;身體做好事,幫人服務,就是身體放光;心裡頭存善念、善心,都是想幫人的忙,就是心裡放光。所以,六識都放光了,七識當然就加強六識,八識也就受用了。八識的「我」受用了,基因就能改變了。

另外,像迷惑的人,轉迷成悟;小心小意的人,轉小為大;邪見的人,轉邪為正;悲觀沮喪的人,轉苦為樂;心中充滿惡念的人,轉惡為正;妄想紛飛的人,轉妄為真……也是一種轉識成智。念頭一轉,人生就能柳暗花明;心念一改,世界自能海闊天空。因此,轉識成智就是一種轉念的修行,能夠轉念,等於生命裡有了活水,就能妥善經營生活中的每一個因緣,也才能慢慢放下人我分別,用般若智慧來超越人生。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