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親子動動腦】中止孩子的 攻擊行為 | 人間福報

【親子動動腦】中止孩子的 攻擊行為

THE MERIT TIMES
文/吳娟瑜
字級
收藏文章
39觀看次
圖/123RF
文/吳娟瑜

外力干擾到人身安全或是內心感受,這時,大腦自然啟動對應策略。

觀察小孩的攻擊行為,有的是「消極攻擊」模式,以默不作聲、低頭哭泣、背後抱怨、故意忽略來反應。相反的則是「直接攻擊」,例如:動手打人、丟擲物品、咬嚙對方、大聲怒罵等。

為何攻擊?

孩子會有攻擊行為有兩個主要原因:

一、有樣學樣:曾經有位年輕爸爸被托兒所老師投訴,說是兩歲兒子常在午餐時,拿起湯匙敲鄰座同學,一邊說:「不吃!不吃!打打!打打!」,弄得那個小男生嚎啕大哭。

年輕爸爸一邊跟老師賠不是,一邊百思不得其解,他說:「吳老師,我們家是用愛的教育啊!從來沒有動手打小孩。」

「再想想看,可能某一位長輩和小孩鬧著玩,不小心學到了。」,我不放棄地提醒。

「啊︱︱」年輕爸爸恍然大悟,原來老媽看到孩子不能專心吃飯,因此一邊作勢要打孩子,口中一邊說:「不吃!不吃!打打!打打!」這個動作、這些字句被孫子牢牢記住,難怪進到托兒所也複製這樣的攻擊行為。

只要大人中止這種負面舉動,小朋友自然不再沿用。可憐的是,有些孩子親眼見到暴力行為,成了目睹兒,長大過程除非有自覺而改正,否則這種攻擊行為往往在家族中延續。

二、生理機制:目前神經科學家針對暴力行為尚未找到基因定論,但至少追蹤到暴力行為的神經迴路;生物學家黑斯(Walter Hess)研究到人腦中「下視丘攻擊區」,這裡的神經結構,在威脅出現時容易失控、暴怒。另外,杏仁核的成熟與否也是情緒衝動的關鍵因素之一。

不論醫學界、科學界、教育界等都致力於中止暴力,停止人類的互相攻擊,這也是親臨其境的爸媽努力的──教養出情緒穩定、與人為善的孩子。

停止丟積木

有一回,我參觀了兒童治療室的運作,正好瞧見玻璃鏡內一位心理治療師和三歲小男孩的互動。

小男孩喬治(化名)不停地把手中的積木丟向心理治療師,只見那塊紅色三角形積木丟過去時,心理治療師沒有閃躲,也沒有動怒。

心理治療師,年約四十多歲,金黃的頭髮,臉上戴著金邊眼鏡,溫和堅定地微笑,她不出聲謾罵,也不是把積木丟回去。她默默撿起滾到身旁的積木放回喬治的桌面。鼓勵他不必攻擊眼前的人,也不必重覆地丟擲……一次、兩次、三次……到了十一次後,終於見到喬治準備丟第十二次時,他抓著積木的手猶豫了一下,在空中停滯約五秒……

神奇的是,下一秒,喬治將紅色小積木輕輕地放到心理治療師一直伸在他眼前的手。不再用丟的,不再用攻擊方式與人溝通。

原來喬治的爸爸長期用暴力對待媽媽,媽媽經常離家出走,但想到喬治又返回。喬治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下,誤以為「攻擊」是和世界互動的唯一方式。

小小的心靈世界裡,喬治體驗到的是「我只要攻擊,別人就會離開,對我沒輒。」不料,他碰到了既專業又有耐心的心理治療師,她終止了喬治的錯誤模式,接著,我看到在玻璃鏡內,心平氣和的喬治,他和心理治療師合作疊出了一座五顏六色的城堡。

良善新模式

每個小朋友從小裝滿了各式各樣與世界互動的模式,由於年紀還小,無法辨別和選擇正確模式,以致類似喬治的遭遇,總是以攻擊出手,先下手為強。

若能透過後天「新的互動」、「新的學習」、「新的經驗」,重建與人相處的良善模式,攻擊行為也就有機會中止了。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