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大師全集36】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 83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全集36】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 83

THE MERIT TIMES
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29觀看次
星雲大師著,高爾泰、蒲小雨繪《禪話禪畫》。圖/佛光緣美術館總部提供

佛教對「宗教之間」的看法 4

文/星雲大師

佛教對宗教分合的看法

【問】道教曾經主張「三教一家」,甚至後來又有「五教同源」的言論。請問大師,您對宗教的分合有什麼看法?

【答】禪宗有一則公案:有一天,傅大士身著和尚的袈裟,頭戴道士的帽子,腳穿儒家的鞋子去見梁武帝。
武帝見他一身奇異的打扮,問道:「你是和尚嗎?」大士指一指帽子。
武帝又問:「你是道士嘍?」大士指一指鞋子。
武帝再問:「那麼你是方內之士了?」大士又指一指袈裟。
武帝終於不耐的說:「你到底是哪一家之人?」
傅大士於是作詩曰:「道冠儒履佛袈裟,會成三家作一家。」
「三教一家」、「五教同源」的說法,由來已久。明末四大師之一的蓮池大師,曾在他的《竹窗隨筆》、《竹窗二筆》、《竹窗三筆》裡提到「佛儒相資」、「三教合一」的說法。之後憨山大師又把蓮池大師的「相資論」、「合一論」,進一步推演成儒、釋、道「三教同源論」。
所謂「三教」,釋教即指佛教,為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儒教其實是指孔、孟重倫理、禮治等儒家的教化而言。道教則以貴生為主旨,含括以丹鼎、齋醮、符籙、積善、經戒為道法的各道派之教。儒、道屬於中國本土文化,佛教則傳自印度,因此,三教不論在教義思想或信仰儀禮方面,多有差異。
只是三教歷經時代文化的融會後,修行的立論、濟世的宗旨難免會有相互比附之處。比如:儒說「正心」,釋說「明心」,道說「煉心」;儒以「治世」,釋以「治心」,道以「養性」;儒近「人道」,釋近「佛道」,道近「天道」;儒曰「獨善其身,兼濟天下」,佛曰「上求菩提,下化眾生」,道曰「清淨安然,無為而治」等。
如果仔細探本溯源,三教說理的淺深,陳義的歸趣,還是迥然不同。儒教說:「未知生,焉知死。」舉凡有關宇宙來源、神祕現象、生死問題皆置之不理,一切順天由命。道教則以「一氣化三清」的理念,將宇宙的生成與神仙思想結合,並認為天地萬物皆由三清尊神所化,這是唯物思想的體現。佛教則揭櫫「緣起性空」之理,以解答宇宙成、住、壞、空的因緣觀,並以善惡因果、三界輪迴的學說,打破人們對生死的迷惑。
所謂「五教同源」,則是延續「三教一家」之說而來。內容即指「佛教的慈悲,道教的無為,儒教的忠恕,耶教的博愛,回教的清真」。根據馬宗德先生的《台灣民間信仰論集》讀後感說:「五教原為一理所生,雖分門別戶,但皆以勸化人心為主宰,普唱仁風而立基,以正心、修性為悟道之本。從『心』『性』處多下功夫,以蓄養至大至剛的人格,雖然功夫不同,但是化殊而旨同,其理『一』也,即『真理』。」
其實,「五教」泛指世界各大宗教,都是以善為出發點,舉例說,儒家思想可綱維人倫,等於佛教的人乘思想;天主教、耶穌教主張生天,等於佛教的天乘思想;道家的清淨無為,任性逍遙,等於佛教的聲聞、緣覺乘思想。各宗教在多元化的人間,均扮演著導人向上、向善的角色,或為身教,或為家教,或為含容各門學科的心靈教育。人間佛教重視當下的淨土,致力於解決人間各種問題,所謂以「出世思想」,作「入世事業」,屬於菩薩乘的思想,主張「人成即佛成」,也就是以聲聞、緣覺出世的思想做人天乘入世的事業,進而實踐菩薩道的慧業。
以上是將各大宗教匯歸為五乘佛教,皆可引導眾生到達理想世界,其根本究竟乃覺行圓滿的大乘佛道,故曰「五教同源」。

同中存異 異中求同

談到宗教分合的問題,從古以來,經常有附佛外道「寄佛偷生」的現象,主要是佛教的發展並不是靠神通、靈異,佛教有組織、有教義,像「因果報應」的道理,便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舉凡世間任何事物,都離不開「因緣果報」的定律,所以很容易取得一般大眾的信仰。
然而,有些宗教因為本身教義不太俱全,所以很容易依附到佛教的身上,像剛才講的「三教一家」、「五教同源」。甚至豈是「三教一家」、「五教同源」的說法而已,現在還有不少的附佛外道,不下幾十種。
這許多的宗教基本上可合可分,有些地方可以合,有些地方必須要分。記得有一次,天主教的羅光主教曾在台北天主教的公署舉辦一次「宗教聯誼會」,大家針對「三教一家」、「五教同源」進行討論。基本上我也是贊成宗教之間要和諧、尊重,彼此要包容、交流,但有時也不能一概而論。
那天,羅光主教擔任主席,我做主講人。當與會人士都講過以後,我問羅光主教說:「如果現在把釋迦牟尼佛、耶穌、孔子、穆罕默德、老子,一排供在這個地方,您願意拜嗎?」他說:「我拜不下去!」可見宗教事實上是難以混合在一起的。
如果你反問:「既然合不起來,那麼就彼此分裂、鬥爭嗎?」也不見得。凡是一個宗教的成立,必定有它應具備的條件,也就是要有教主、教義、教史,再發展到信徒。
例如一貫道,當初就是苦於沒有自己的教主,教義也是蒐羅、引用各家之說,如果別人不准它用,它就沒有內容可說了。加上他們本身的一些制度、儀禮也還未俱全,所以不容易被人接受。不過,現在他們慢慢有了人才,也做得相當進步。
我的意思是說,教主不能合,耶穌就是耶穌,佛祖就是佛祖;教義也不能合,就好比文學就是文學、科學就是科學、醫學就是醫學,天文、地理,性質也不一樣,根本就不必合!但是教徒可以互相來往,彼此可以做朋友,你信天主教、基督教,我信佛教、道教,我們可以在一起談話做朋友,彼此可以互相來往。
也就是說,你儘管信你的教主,但我不能信,因為那是你的爸爸,不是我的爸爸!我把你的爸爸當成是我的爸爸?這就不倫不類了,所以是行不通的。
因此,各人的爸爸,就歸各人去禮拜,不必一定要「同」,你讓它各自存在,各具特色,不是更好。甚至各家的教義就歸各家去信仰,你要相信、不相信,你要這個、要那個,你要空、要有,你要三論、要唯識……所以教義也不一定要合。
我的主張是「同中存異、異中求同」。在「同」的裡面,宗教都是勸人為善,目標一致;但是「同」中也有「不同」,各個宗教各有教義,彼此說法也有不同。正如交通,有飛機、船筏、火車、汽車,都能當交通工具,但功能性不同;宗教也是一樣,所以佛教有五乘,大小乘、人天乘等,包容性強。
佛教的「五乘共法」,其特色就在於人乘、天乘、出世的聲聞、緣覺乘之間,還有一個「菩薩道」,它把出世與入世調合起來,當然人生就更加圓融了。
過去天台宗、華嚴宗都講究「判教」,現在我對各種宗教的看法,覺得不應該去分誰大、誰小、誰高、誰低,彼此各有所專。就像現在的兒童文學、青年文學、婦女文學,不要分哪一個好、哪一個不好,各有特色。所以,最好就是建立「能分能合」的宗教觀,這才合乎中道。(待續)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