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佛法真義2 佛學思想 91】 眼觀鼻 鼻觀心 | 人間福報

【佛法真義2 佛學思想 91】 眼觀鼻 鼻觀心

THE MERIT TIMES
文/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42觀看次
在佛門裡,眼、耳、鼻、舌、身、心也要互相幫助,六根都要一起修行。圖/資料照片
文/星雲大師

過去叢林裡的修行生活,老師都會叫你,不要亂看、不要亂說、不要亂動,行、住、立、臥都要有威儀。怎麼樣才是威儀呢?要眼觀鼻、鼻觀心,平時眼睛要目不斜視,不能睜大眼睛遠看,要如菩薩低眉;眼睛只能看到鼻子,鼻子要能看心,如果你的頭轉向左面、搖到右面,鼻子和心就不對準了。等於射擊,一槍不準,就不能中紅心;相同的,眼和鼻要正派,要成一條線,才能對到心。眼觀鼻、鼻觀心,表示學道修行的一種威儀莊嚴,這是初學者必須養成的。

但是在佛門裡,也不是說一定要這麼拘泥,天天眼觀鼻、鼻觀心;他也要你眼觀四面,耳聽八方。也就是說,該有聲音的時候,就要有聲音;該有表情的地方,就要有表情。甚至也不一定都是要用眼睛來看、用耳朵來聽,有時候眼睛看的功用也可以關閉,心裡想,也能走路;來人是誰,我雖沒看到你,聽到聲音就知道你是誰。睡覺的時候,枕頭掉到地上,沒睜開眼睛,手往地上一抓,就能把枕頭抓起來放回頭下,所以不一定要用眼看,心也可以看。

其實,佛教裡面,眼、耳、鼻、舌、身、心等六種能生起感覺的器官,就像一個村莊裡住了六個人,平時由「心」領導他們各司其職,各自發揮其功用。我們的六根也各有用途,平時六根追逐六塵,產生了六識,三者互相牽連;假如你能把六根互用,則一切圓融通達,眼睛看,也能知道那個聲音的大小,耳朵聽也能知道那個人的樣子。如此,彼此就能相依相助。

所以,現在我們也不是說一定要閉起眼來才叫做修行,或是不聽叫做修行、不說叫做修行。在佛門裡,眼、耳、鼻、舌、身、心也要互相幫助,六根都要一起修行。當然,如儒家所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聞、非禮勿言;不當看則不看,不當聽則不聽,不當說則不說,不當做則不做。如眼、耳、鼻、舌、身不要隨便去沾染毒品、菸酒等一些非法之行;當眼、耳、鼻、舌、身、心六根都清淨了,這才是所謂的修行。



祖師從苦行出身

一般的修道者,在家眾叫做信仰者,他們只要具備信心,行善結緣,他就是標準的佛教信徒。但是出家的僧侶,稱為「行者」。所謂行者,就是要苦行具足。所謂「三覺圓,萬德具」,苦行不夠圓滿,是不容易悟道的。

自古以來的高僧大德,他們的修持,苦行十年、八年,在飢餓的邊緣、在辛勤勞務、在艱難困苦、在遭受冤枉委屈中有所成就的,可以說比比皆是。

除了這個苦行以外,他的慈悲,他對社會的服務,救苦救難,沒有相當的發心,不能給人緣分、給人歡喜、給人利益,他的道行也不能增加。

他必須要有很大的忍耐力量,就是社會加諸的苦難、欺凌、壓迫、冤枉、委屈,他都能甘之如飴。再有,本身的修養能量、般若智慧,也都要高人一等;對人間的所有萬事萬物,看得清清楚楚,提得起,放得下,和人都不計較、不會比較、不講究利害,只講究道義。這樣子的修行涵養,才能成為學人的楷模,才能成為今日為人稱頌的「古德高僧」。

例如,中國的浮山法遠禪師,他在未開悟之前,聽說北方葉縣有一位歸省禪師,道行很高,便與天衣義懷禪師等八個人相邀前去參學。當時適逢冬天,天氣寒冷,當他們抵達時,正下著紛飛大雪。歸省禪師一見,馬上開口呵罵,驅逐他們離開,不接受掛單。但一行人不肯就此離去,歸省禪師就再用一盆水潑在他們身上。

在那樣寒冷天氣裡,冷水淋身,其他的人終於不能忍耐,於是忿然離開。但是法遠與義懷二個人,依然不為所動,還是長跪祈請。歸省禪師又再喝斥說:「還不離去!難道要等我用棍棒打你們嗎?」法遠禪師誠懇的回答說:「我們兩人千里迢迢,來這裡參學,豈可因為您的一盆水潑、一棍棒打,就輕易的離去!」歸省禪師聽後,終於接納了二人。

法遠禪師掛單以後,擔任典座煮飯的職務。有一次,沒有事先稟告,就用油、麵、五味粥供養大眾。歸省禪師知道以後,非常生氣,對他說:「你盜用常住之物,私供大眾,除了依清規責打以外,還要依值償還。」說完之後,法遠禪師先受了三十香板,然後把衣物鉢具估價後悉數充公,償還常住,並且被趕出寺院。

法遠禪師雖然被驅逐出山門,但他不肯離去。每日在寺院的房廊下立臥,並且到外面去誦經、賺錢,償還常住不足的數目。歸省禪師知道後,又呵斥說:「寺院的院門房廊是常住公有之所,你在此行臥,應該付房租給常住。」

法遠禪師毫無難色,到市街上誦經托鉢,以化緣所得償還。不久,歸省禪師對大眾說道:「法遠是真正參禪的法器。」並叫侍者請法遠禪師進堂,當眾付給法衣,同時把住持的位子交給他,號為法遠圓鑑禪師。

另外,西藏的密勒日巴尊者,他在依止馬爾巴上師學習密法的時候,馬爾巴為了考驗他,要他到東方的山頂建造石屋。但是每次房子建到一半,馬爾巴就命令他拆除,如此三番兩次的拆建,密勒日巴的背早已因背負石材木料而磨破受傷,痛苦不堪。

最後一次,當密勒日巴夜以繼日的趕工建好之後,馬爾巴卻又怒氣沖沖的把他趕出去,說:「你的供養呢?你以為建了一座房子,就了不得了嗎?」密勒日巴為求法建屋,背上傷口血肉模糊,又遭到上師的惡言責罵,十分的難過。

這時師母百般安慰他,要他假裝離去。沒想到馬爾巴一聽密勒日巴要走,拿起鞭子就往他身上抽,大罵道:「你這忘恩負義的傢伙!你不是把身口意都供養我了嗎?現在還想往哪裡走?」

於是就這樣,密勒日巴受到師父百般的磨鍊,各種呵斥、打罵,真是難以數計;但是密勒日巴面對這種種的考驗、磨難,他都一 一忍受,最後終於開悟,師徒兩人抱頭痛哭。因為師父早已知道,密勒日巴是一塊難得的上等材料,只是所謂「黃金還要洪爐煉,白玉還須妙手磨」,不經過磨鍊,如何能成器呢?

因此,今日學人看到古德們的這些行誼,是否也能自問:我的苦行、慈悲、忍耐、智慧,都能做一個佛教僧團裡的標準僧侶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