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人間系列 汽車養老 上 | 人間福報

人間系列 汽車養老 上

THE MERIT TIMES
文/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96觀看次
圖為蘭陽仁愛之家早期院舍景觀。歷經佛光山數十年建設,早已成為長者安居處,屢獲各界肯定、表揚 「仁愛救濟院」後更名為「蘭陽仁愛之家」。圖/佛光山提供
圖為蘭陽仁愛之家早期院舍景觀。歷經佛光山數十年建設,早已成為長者安居處,屢獲各界肯定、表揚 「仁愛救濟院」後更名為「蘭陽仁愛之家」。圖/佛光山提供
文/星雲大師

世間上,不但人有老病死生的輪迴,一切萬物也都有老病死生的循環,只是時間長短不同而已。比方說,朝生夕死的微生動物,可以說是最短命的生物;豬、馬、牛、羊,大部分也只是十多年的歲月;至於人,自古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說法,現在雖然大家重視養生,醫藥也進步了,活到八、九十歲也很普遍,所以「人生七十剛開始」,這也是一句鼓勵人的話而已。

說起人的歲數,五、六十年前就跟隨我出家的徒眾,現在都已經七、八十歲了;老,是必經的過程,可以說,現在整個社會是老化的社會。年輕人來佛光山學道,是數十年前的盛況,而今一個個多數都近六十歲以上的年齡了。這些邁入老化的人,對佛教、對常住、對大眾,多多少少都有立下一些汗馬功勞,在他們的老年時期,雖不說獎勵,至少要讓他能夠頤養天年。

所以,佛光山開山之後,除了興辦接引青年的東方佛教學院、叢林學院外,我也想為老人、孤兒盡一些心力,因此在社會養老事業上,辦有仁愛之家,辦有佛光精舍。最後才發現,老人實在比育幼院的兒童還要困難侍候,一個大人能可以照顧二、三個兒童;但一個老人,可能需要兩、三個人來協助。

辦養老院艱難 有所節制

我原本計畫要辦八百個人的養老院,讓他們體驗佛教精舍的意義,故取名「佛光精舍」;但是沒有多久,才住進八十個人,裡面就已經吵鬧不休了,為什麼?這八十個人來自不同的地區,有南方人、北方人……,個人的口味,有酸、甜、苦、辣,飲食習慣不同,有的人歡喜吃辣,有的人討厭吃辣,有些人喜歡麵食,有些人歡喜飯食,為了吃,每個人使出自己的個性,真是難為廚師。因此,老人的飲食供應就是一個難題,幾乎每個禮拜都要換廚師,到最後,我只有把想辦八百個人養老院的觀念取消,因為現有的八十個人對我來說,已經負擔很重了。

後來佛光精舍的老人,為了育幼院裡養的一條小狗,見了人就歡喜汪汪叫,而生氣不已。有一位老人更叫我不可以養狗,要我把狗送了走,我說:「不行,小狗是兒童的朋友,如果送了走,這許多兒童都沒有伴了。」

他說:「如果你不把狗送了走,我要到法院控告你,說你虐待老人。」我就很慨嘆,這樣辛苦辦老人院,給你們養老,你們還要告我,真是善門難開啊!此後,我對於辦養老院的艱難,雖然沒有灰心失望,依然持續進行著,但還是有了一些節制。

後來高雄縣長余陳月瑛女士,她也想要辦養老院,我建議她參考一些國外的作法,並且派了佛光山協助我處理行政事務的一位劉老居士,和她到日本考察。回來後,辦了一間公辦民營的老人公寓,並且要我陪她到內政部爭取三億元的經費。當時我和內政部邱創煥部長友誼還不錯,承蒙他在余陳月瑛的面前說:「我看在星雲法師的面子,就把計畫要辦養老院的經費,先給高雄開始吧。」

後來余陳月瑛希望交由佛光山來辦,所以高雄就有了第一所公辦民營的老人公寓,當時我派黃美華師姑到那裡服務,前後大約十五年。老人公寓裡,有二百多位老人,黃美華師姑都稱他們為「長輩」,這間老人公寓就像學校一樣,有上課、旅遊等種種活動。

舉手服務40年 行菩薩道

老人院有收費的,就很容易辦,不收費的,反而不容易辦。像宜蘭的仁愛之家(前蘭陽救濟院),就吵鬧不休,甚至有相互打駡、揚言要殺人的,真是令我們感到好事難為;之後我沒有管事,就由董事長慈容法師及當地的一些居士主持。過去,我還在佛學院,曾在分發工作的時候,問大家:「有誰願意到仁愛之家救濟院服務?」依融及紹覺法師立刻舉手,這一舉手就服務了四十年,一直在仁愛之家行菩薩道,實在是很不容易。

我在這許多的不容易裡面,一一突破了困境,其它辦孤兒院的艱難、辛苦,也就不去說了。我僅在這裡講出這許多例子來,提供給想要辦養老院的善心人士做參考,其他還有老人的在地老化問題、老人服務中心及老人的各種福利措施……,不能不多方加以考量。

經過數十年,這許多養老院的老人也慢慢凋零,留下來的空房子,就讓徒眾的父母來安居。我也曾經許願,要把徒眾的父母,看成是自己的父母,等於佛經所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但事實上也難以做到周全。

現在,佛光精舍成為佛光山出家弟子養老的居處,也漸漸感到不敷使用,當初這一班隨我打拼、弘揚佛教的青年,現在已垂垂老矣,不得不為他們設想,再加建養老的場所。

不過,現代人養老也沒有那麼簡單,不只是給他一榻之地,有得住就好,他要健身、他要修行、他要散步、要彼此互相交誼,現在對一個老人居住的環境設備,就不是像過去那麼簡單了。

購車出外參學 教界創舉

我對於在佛光山服務的徒眾,除了老年予以養老,給予他們厚待以外;我也重視在佛光山很多的老樹,怎樣給它照顧,甚至給予營養,讓它恢復以往的青春壯麗;對於一些老屋,怎麼樣給它修繕,繼續使用;還有那許多經過數十年春夏秋冬歲月的殿堂,徒眾們對它們也都有了感情,不願意把它拆除重建,讓「老年存在」,表示一種人和物的情誼。因此,我想起了一段「汽車養老」的往事,也聯想到這一生與汽車的緣分,那就從「汽車養老」說起吧。

在一九六○年代,台灣有車階級的人口很少,空曠的道路也沒有幾條,就只有南北一條縱貫公路,每天沒有多少車子來往,也不壅塞。那時候,我正要籌辦佛學院,我想,不能每天把學生關閉在寺院之內,總要有新的教學計畫,讓他們外出參學,於是就想買一部車子,以便讓老師和學生,每個禮拜一次出外參學之用。

我對於車輛、交通的知識,可說完全茫然無知。買了一部九人座的車子,即所謂的「載卡多」,我心裡想,既然要給人坐車,何必只坐九個人?何不把它做大一點,讓多一些人來坐,不是更符合經濟價值嗎?所以,就和汽車工廠的技師商量:「你能可以把九人座的車子,改裝成二十六人座嗎?」

他說:「可以,但是要加價。」加一點錢,這不是很多,我覺得是應該的,接著他又補充說:「汽車改好後,需要監理所發給執照才可以上路,你還要加五百元,讓我在監理所替你取得行車執照。」我覺得這也是應該的。經過三個月之後,我那輛二十六人座的「載卡多」,也取得行車執照了。

當然有了汽車,就要加油,要有司機,要有停車的地方。那時候,台灣大客車的司機很少,尤其我把九人座的車子,改成二十六人的中型巴士,必須要有大客車駕駛執照的人才能行駛。因此,我們以高薪聘請高雄市公共汽車的一位司機來做駕駛,一切倒也滿順利的。

蘇花單向通車 安全考量

可是,這輛汽車只要稍微加速一點,就會左右搖晃,這是由於輪盤小,上面的車身龐大,再加上超出承載量,所以車子一行駛就晃動得很厲害。不過,在那個時代,有車子能坐,就很不容易了,當然沒有人抱怨。可以說,在佛教歷史上,這可能是第一部佛教寺院擁有的車輛。儘管是大型的車子,因為是提供大眾使用,也沒有人批評。

有一年放暑假,幾位老師和學生商量,乘坐這部車去環島旅行。當然,車子就是要給人使用的,現在正好物有所用,於是安排了二十人參與這個旅程,其中,也有我的一個位置。

我們從高雄出發,一路搖晃,花了十幾個小時的車程,總算安全無事,抵達宜蘭雷音寺。大家都讚美司機劉國民技術很好,到底是在公家開過公共汽車,經驗豐富,平安的把我們從高雄載到宜蘭。

第二天的行程,是要經蘇花公路到花蓮。在此之前,我曾和東初法師走過這條路,一面靠山,峭壁懸崖,一面靠海,濱太平洋,雖不是萬丈深淵,應該也有數百公尺之高,彎道狹小,會車不易,只能單線通車。為了安全起見,公路局的司機不能單獨行駛,必須等到有十部、八部的車輛,才能結隊開行。為了讓他們養足精神,在這條路上安全行走,司機每天晚上八點就寢,第二天六點起床,管理非常嚴格,因為在這條路上駕駛,必須格外小心謹慎。

走過這條路之後,東初法師就跟我說:「走這條路的汽車不能坐,太可怕了!假如有機會再來,在寺裡要先把遺囑寫好,以免出了問題,不知道如何辦理後事。」當時我還年輕,不覺得恐怖。在我想,縱有汽車掉到海裡去,也是為數很少,不會輪到我們也葬身海底吧,所以也不覺得有什麼可怕。

當我們佛教學院的車輛,抵達蘇花公路的入口時,看到百部以上的大卡車在路邊很有秩序的排隊,另一邊的公路卻空著,沒有車子通行。為什麼會空著路,不讓車子行走呢?原來,大卡車停在路邊等候,是為了對向來車的安全設想,禁止雙向行車。因此,道路中設有管制站,實施單向通車,等候對向來車通行後,我們這邊的車子才可以放行。

脫隊逕自起跑 行車驚險

但由於我們不懂這許多交通規矩,就自作聰明跟司機說:「那邊的道路沒有人開,我們何不往前行駛呢?」司機聽了我的話,就轉到對向的車道,往前行駛,可說是一路順暢,毫無阻礙。看著那許多的車輛還在排隊,感覺真是浪費時間,你看我們不是暢行無阻嗎?不禁感到洋洋得意。

就在我們的車子抵達管制站時,原本排隊的車道也開放通行,我們的車早就開到最前面,超過那許多等候的大卡車。等到對向的車子都通過以後,輪到我們這邊的車道開始向前行,那些等在我們車後的卡車司機,可說都是開這條路的英雄好漢、駕駛老手;他們認為我們不遵守交通規則,不但沒有跟在他們的後面排隊,竟然還討巧的開到最前面去,所以,就此起彼落的在後邊對著我們的車狂按喇叭,意思是叫我們快快讓道,他們要超車。

但是我們的車子始終快不起來,至此,劉司機才感到事態嚴重,只有小心的在路邊上慢慢行駛,讓後面的大卡車,一部接著一部的超前。等到大卡車走完以後,我想,我們的司機一定已經心慌意亂了。接下來的行駛,他也就不敢太靠近太平洋岸的邊緣行走,轉而靠向山邊行駛。哪裡知道,不曉得怎麼樣的原因,竟然就撞向山邊而卡進水溝裡。好在路上人車稀少,來往的卡車也都已經過去,不得已,我們二十個人全部下車,合力幫忙把開到水溝裡的車子拖上來。慶幸的是,車子沒有損壞,我們得以繼續行走。

當然,沿途還有許多驚險的場面,不過這一天晚間,仍然平安的到達了花蓮。大家回想今天的危險狀況,心有餘悸,但還是讚歎司機的技術高明,都沒有想到這是交通違規的行為。這就讓我想到守法的問題,國家法規一定要讓人民知道,規則要讓人懂得,不懂法治的人生,生存實在困難。

沿途狀況連連 幸得解決

第三天的行程,是從花蓮到台中。這是蔣經國先生主持的國家建設之一,也就是剛剛才開通不久的中部橫貫公路。途中行經以峽谷景觀聞名的太魯閣,不僅道路彎彎曲曲,險峻難行,沿路的奇巖峭壁、崇山峻嶺,有如鬼斧神工一般,一層層顏色多變,有綠色、淡紅、黃色等等的不同,風景堪稱世間第一,但是行車也非常驚險。

大家因為難得觀賞到這些壯麗雄偉的山色,一路驚歎大自然的奧妙美好。這一天,在橫貫公路、太魯閣等地的遊覽,大家覺得人生能可以與大自然如此近距離的接觸,真不枉來世間做人了。

這天的行程,是經中部橫貫公路到台中,也約好要拜訪台中佛教會館,住持妙然法師要請我們吃晚飯。但行駛途中,這一部新生命的老爺車,忽然出了毛病,引擎的皮帶斷了,司機下來查看以後,就說:「這不得辦法行駛了。」

怎麼辦呢?前不巴山,後不巴寺,處在荒山野地,到哪裡買引擎的皮帶來更換呢?大家面面相覷,你看我,我看你,也想不出辦法。最後,靠著蕭碧霞師姑身上的幾根迴紋針銜接,才把皮帶勉強接起來,終於司機說可以行駛了。

但是起動時才又發現,車子沒有汽油了。原來,爬山上坡會比較耗油,所以預算的汽油里程不是那麼的順利。行車途中忽然沒有汽油,大家想這怎麼辦呢?好在聽說一里路以外,有一間修建公路的工寮,就派人前去和他們商量:能有一點汽油賣給我們嗎?怎麼高價都不要緊。真好,他們也願意給我們,加過油之後,又繼續通行了。真是謝天謝地,這麼難的事,總有辦法解決。

(待續)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