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圖文書】《雪人》學習接納 生命的生滅與無常 | 人間福報

【圖文書】《雪人》學習接納 生命的生滅與無常

THE MERIT TIMES
文/廖淑儀
字級
收藏文章
32觀看次
《雪人》 圖/上誼文化提供
繪圖/雷蒙.布力格
繪圖/雷蒙.布力格
圖/上誼文化提供
文/廖淑儀

作者雷蒙.布力格以色澤溫暖的筆觸,勾勒出男孩和雪人之間奇蹟般的互動,即使隔日清晨雪人消失,男孩悵然,這樣的結局看似殘酷無情,卻是大自然循環的必然道理。布力格認為我們無須替孩子掩藏真相,幻滅的接納也是生命功課的一環。



亞熱帶的人們如何理解下雪的冬季?再多的文字描述都抵不上一次親身的體驗。我們以為初雪對寒帶的人們而言,就像下雨一樣平常,但是許多的繪本都透露出,即使是每年都會降臨的初雪,在人們心中卻永遠都是一場新鮮的體驗。雷蒙.布力格(Raymond Briggs)的《雪人》(1978),就描繪了這樣的一場雪夜,儘管雪毫無差別地降下,但孩子的心,卻足以讓雪夜成為一種充滿溫暖與歷險的夜晚。

帶來情感的滿足

風行半世紀之久的《雪人》,如今讀來也毫不過時。油蠟筆的筆觸,「以白與灰調色,並在紅色裡帶著粉、橙色調」(《雷蒙.布力格》),不但讓整本書在冷冽的白灰裡洋溢著溫暖的色調,而且也讓雪人充滿視覺上的柔軟觸感,就像是孩子枕邊陪睡的布偶,親切且帶有安定的力量。而善用塗抹、不添加輪廓線的畫面處理,也使得孩子與雪人共度的夜晚,充滿朦朧又奇幻的意境:是做夢,還是真的穿越了另一個神奇世界,好像也不需要深究了。

然而,情感的滿足,我覺得才是這個繪本帶來的最大效果,或許也是它發行歷久不衰的原因。布力格以連環圖畫的方式——不是傳統繪本的格式——細描了所有情節的發生。小男孩看見初雪的興奮感:一躍而起、急忙穿衣,奔馳之餘還掉了保暖的帽子;堆雪人時的喜悅,儘管那對孩子來說其實是不簡單的「工作」:用鏟子堆一個比他身高長的身體、還得用凳子把雪球放到身體上,中間甚至必須回家喝午茶補充體力,最後以煤灰裝飾五官、替他戴上帽子圍巾;以及夜裡和雪人在屋裡屋外玩耍的所有細節:雪人怕火怕光、還怕梵谷向日葵畫;一起吃冰塊、一起玩滑板、氣球,甚至一起吃了頓燭光晚餐。最後雪人帶男孩飛越雪夜的天空,俯瞰一片白茫茫的雪白天地,低頭仍能望見燈火微明的城市。

靜默的奇蹟之夜

從一開始到最後,兩人的聚會裡,就只有微笑和遊戲。在寒冷的夜晚裡,藉由布力格下意識採用的灰紅、橙色調,靜悄悄地就這樣瀰漫開來,造就了《雪人》裡令人難忘的感官經驗。

完全不需要語言的點綴,就連驚喜、感歎的狀聲詞都嫌多餘。聲音彷彿真的被濃密的下雪淹沒,只剩生活與期盼。在最冰冷、最安靜的場景裡,反而最能容納各種可能:夢想成真、飛翔與穿越,以及各種現實的、殘酷的可能性。

簡單、乾淨和純粹當然是《雪人》最重要的特色之一,但布力格不總是耽於奇幻美好,反而更傾向現實主義的一面。因此《雪人》最後並不為孩子編織幻想,反而讓孩子去面對一夜醒來、必須面對雪人終於融化消失的結果。這樣的結局看似殘酷無情,卻是大自然循環的必然道理。布力格認為我們無須替孩子掩藏真相,幻滅的接納也是生命功課的一環。

雪夜的啟示如此靜默而柔軟,以至於翻閱這本書時,總感覺有些閃閃發光的東西在窸窸窣窣的頁面裡跳動著,或許是蠢蠢欲動的熱情在心臟裡強力運轉,卻只有在安靜裡才聽得到。它們伸張著一種新鮮的欲望、期盼的可能性,會帶領著我們像個孩子吸收自大自然給予的想像超能力,去飛翔、去飛躍。

夢想或許是可以成真的,只要我們能夠注視,在一夜的奇蹟裡就可以得到滿足。而落地時千萬要張開眼睛,生命的生滅與無常,終究會是這一場奇蹟事件最後的洗禮。不管得到的是什麼,都學習著敞開與接納。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