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法語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星雲大師:識人之要

文/星雲大師 社會上或團體裡,常常可以看到,有的人彼此做朋友,做到最後做不下去,絕交了,他會說:「算我瞎了眼,不識人。」也有的人在相處多少年以後,彼此只為小事意見不同,或是個性不同,或是利益分配不均而翻臉無情、六親不認,久遠情誼,一時之間化為烏有,實在可惜,這些都是識人不夠所引起。 如何才能識人?識人之要是什麼呢?以下有四點: 第一、淡中知真味:人與人相交,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一個好朋友,他不會是「有友如華」,你如花美麗,人氣正盛,他就和你往來,等你像花萎謝了,就丟到地下不要了;也不會是「有友如秤」,你地位重要了,他就依附你,你人微言輕,他就傲慢起來,這都是不對的。我們交的朋友,要如青山叢林,群類眾鳥都能雲集;要如大地盤石,讓人感到安全厚實。所以真正的朋友,要從平淡裡知有真味。等於我們吃菜一樣,太油、太膩、太豐盛,你吃了幾次,可能就不高興吃了,反之,青菜豆腐,百吃不厭,就能吃出真味來。 第二、酒肉無知交:你交朋友,天天只在吃喝玩樂的上面,怎麼會有真心交情?有云:「酒肉兄弟千個有,落難之中無一人。」有得吃、有得喝、有得玩,大家嘻嘻哈哈,等到真正患難的時刻,一個個就避不見面,不肯相助了。 圖/unsplash 第三、日久識英奇: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你交朋友也要耐煩,不可要求一下子就能瞭解、就能知心,人情知交沒有那麼快速的,總要經過一些時日,慢慢發現彼此的優缺點。是不是有正義感、同情心、慈悲心?有什麼特長?有什麼奇異之能?這都要時間相處來發現,才能相互包容、提攜、進步、成長。 第四、患難見真情:朋友之交有三種,上等朋友︰推衣解食患難扶持;中等朋友︰同甘共苦互助互勉;下等朋友︰利用友誼非法行事。在患難的時候,一個人的忠貞氣節就能顯現,才能知道朋友的真心、真情在那裡。尤其在患難中,能不退票的人,才是令人敬佩。 古人說:「賣金須向識金家」,老馬能識途,慧眼識英雄,生活在這世間上,識人之要不可少。明白以上這四點,友誼才能長長久久。 圖/unsplash 第一、淡中知真味,    第二、酒肉無知交, 第三、日久識英奇,    第四、患難見真情。

MORE

<星雲法語>事之兩面

世間上的事情沒有絕對的好與壞,也沒有絕對的是與非,任何事都有其兩面。世界原本就是一半一半,白天佔一半,留一半給夜晚;有一半是男人,另一半是女人;雖願善念常據心頭,另一半的惡念卻也蠢蠢欲動。李密庵的〈半半歌〉也說:「百年苦樂半相參。」在此提出世事之兩面,供大家細思量: 第一、錢能福人亦能禍人:常言道「有錢有福氣」,錢財的用處甚大,可以讓人不愁生計,優渥過活,更可以做善事,救難濟貧。但俗語也說「人為財死」,有些人為了貪取錢財,作奸犯科,不擇手段;或雖有大量錢財,卻只知過燈紅酒綠的生活,揮霍無度,活得全無意義,反而為錢所禍。 第二、藥能救人亦能殺人:恰當的用藥,能讓人遠離疾病的威脅而恢復健康,延長壽命。但藥品一旦誤用、濫用,卻會危害生命。譬如安眠藥,有人以它解決失眠的痛苦,亦有人以它結束生命。而因聽信偏方,延誤醫療,以致喪身失命的消息,也常有所聞。可見藥能救人亦能殺人,端看如何用藥。 第三、話能慰人亦能傷人:「良言一句三冬暖」,一句好話能安慰人,讓人歡喜,讓人得到鼓舞。「惡言一句六月寒」,一句不得體的話,也會讓人傷心難受,士氣全無。「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人都有一張口,如何善用,就看自己的智慧。 第四、學能用人亦能障人:擁有學問,能懂得許多知識,小則可以自受用,大則可以造福社會人群。但如果太固執自己所知悉的學問,也可能以成見、偏見看待世間事,至此,學問反成所知障。因而連孟子都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世事難求全,雖無法要求人間盡善至美,但願大家把握好的一半,改善壞的一半。比方說:用我們的錢財來福利人,我們的藥都是救人,說的都是善言良語,以豐富的學問匡時濟世。如此,在這佛一半魔一半的世界,也算是向佛遠魔了。 第一、錢能福人亦能禍人, 第二、藥能救人亦能殺人, 第三、話能慰人亦能傷人, 第四、學能用人亦能障人。  

MORE

《星雲法語》健全自我

人要自我要求、自我健全,不要等著別人來要求我們。如果自己不自我健全,別人當然就要來要求你,說你這個不對、那個不好,到處都是毛病。假如我能自我要求,比方說,說話怎麼說法,做事怎麼做法,走路怎麼走法,所謂「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能把自己的行儀都要求得很健全,別人自然就不會嫌棄我們。如何「健全自我」呢?有四點意見: 第一、德行高方能服人:《佛光菜根譚》說:「以力服人,時間短暫,功效淺;以德感人,時間久長,功效深。與其用力服人,不如用德感人;與其用力做事,不如用德做事。」一個人權威再大,只能服人一時,無法讓人真心的心悅誠服;如果自己有德行,例如做人誠信、行為正派、說話慈悲、待人寬厚、熱心公益,凡事以身作則等等,你自己具備種種美德,所謂「德高望重」,別人自然就會臣服於你。 第二、度量大方能容人:一個人要想成大事,首先「能量」要大,也就是有「能力」之外,尤其「度量」要大,要能容人。例如,對於別人偶有過失,要寬恕他;對於別人做事能力不足,要包容他,給他時間、空間學習成長,千萬不能苛以待人,寬以待己。能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者,才能容人;能有度量容人者,自然近悅遠來,則何患不能成事。 第三、交誼厚方能知人:人與人初次相見,第一個印象雖然很重要,但是千萬不能憑第一印象就斷定一個人好壞,所謂「人心隔肚皮」,人還是需要經過相處,才能「日久見人心」。所以,跟朋友相交,你以虛偽、諂媚之心對人,日久對方自然會看出你的人格品性;唯有待人真誠、厚道,友誼才能長久。 第四、真情深方能感人:人和人相處,「真情」最能感動人心。歷史上,許多帝王帶領他的文武將相,因為情誼深厚,所以贏得忠臣誓死效忠;不少主人對待老僕人如一家人,因此一跟隨就是幾十年,甚至終生不離,因為他們彼此都為對方的情誼感動,因此能長期相處。待人,真情一生就能令人感動;有了感動,自會尊敬你,為你服務,甚至為你犧牲。 所以,一個人先要「健全自我」,才能服人、容人、知人、感人;也唯有從待人處世當中,才能「自我健全」。因此,這四點值得吾人深思: 第一、德行高方能服人,   第二、度量大方能容人, 第三、交誼厚方能知人,   第四、真情深方能感人。

MORE

人格養成

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很有人格,有人格才像一個人,怎麼樣才有完美的人格呢?有四點意見: 第一、以無貪為富有:人要有完美的人格,首先不能有強烈的貪欲之念。貪心是永遠無法滿足的,所謂「買得良田千萬頃,又無官職被人欺,七品五品猶嫌小,四品三品仍嫌低,一品當朝為宰相,又羡稱王作帝時,心滿意足為天子,更望萬世無死期。」世間上的金錢物質是有限量的,可是欲望卻是無窮的!貪欲的人即使金錢再富有,都是富貴的窮人,唯有「知足常樂」,回歸自然的簡樸生活,才算富有。所以,貪欲是貪窮;不貪為富。 第二、以無求為高貴:「人到無求品自高」,人常常因為對別人要求太多,對物質要求太強,因而降低了自己的人格。所謂「吃人嘴軟,拿人手短」,一個人如果貪得無厭,處處有求於人,必然曲躬諂媚、厚顏鮮恥;反之,如果到了功名富貴於我無所求,則人格自然高貴起來。 第三、以無瞋為安樂:經云:「瞋心之火,能燒功德之林。」瞋心如火,瞋心一起,如火中燒,自然熱惱不安;瞋心一起,所謂「怒火中燒」,自然就會不快樂。尤其人在生氣動怒的時候,管他什麼人情義理,一概不顧,所以瞋心一起,不但自己不快樂,同時也會失去人格。唯有息下瞋恨之火,對別人待之以寬恕、慈悲,自己心裡自然感到平靜、安詳,那不就是安樂之境了嗎? 第四、以無癡為聰慧:有人說:「寧可和聰明的人打架,也不和愚癡的人講話。」人因愚癡、邪見而不明理,不明理就是愚癡。和愚癡的人講話很痛苦,因為愚癡的人蠻不講理,所講的理都是「似是而非」。愚癡很可怕,愚癡就是邪見、就是煩惱;人能無癡,就是聰慧,沒有愚癡就會感到清涼。 人所以稱為萬物之靈,在於人有人的尊嚴;人的尊嚴,那就是「人格」。人格,不是父母師長能夠給予的,也不是黃金美鈔所能購買的。人格是我們遵循道德而培養的,是我們契合真理而昇華的。有的人流芳百世,有的人遺臭萬年,其分別就在於有沒有人格。關於人格的養成,有四點: 第一、以無貪為富有, 第二、以無求為高貴, 第三、以無瞋為安樂, 第四、以無癡為聰慧。

MORE

保養之道

機器用久了,要上油保養,人的身體也要時時運動,用心保健。甚至我們的心靈也要修養,我們的器量也要養成,所以社會上有各種養生、養心、養性、養量之道。關於身心的保養之道,有四點看法:  第一、清淡的飲食為養身之道:飲食是資養色身不可少的要件,所以人每天都要吃飯。甚至為了保健,除了三餐以外,還有各種食補、藥補。但是,吃得好、吃得多,造成營養過剩,不見得對身體有益;每日三餐,重要的是要定時定量,要吃得均衡,尤其清淡的飲食,不會造成腸胃的過分負荷,反而有益健康,所以現在很流行素食。 第二、良好的書籍為養心之道:人的身體要有充足的營養才能常保健康,心靈也要有養分的滋潤才不會枯竭。心靈的營養是知識,知識主要來自書本,所以人每天都要讀書。所謂「一日不讀書,言語乏味;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讀書求取知識,可以變化氣質、淨化身心,讓自己透過讀書而明理知義、通情達理,甚至對人生的迷惑、疑問,都能夠心開意解,所以讀書是養心之道。 第三、尊重與包容為養量之道:一個人的心量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所以人要養量。古人有謂「宰相肚裡能撐船」,政治家要有包容心,尤其現在民主時代,政治人物更要有包容異己的心量,如果你不能包容異己,別人也不會容許你存在。度量的養成,就是要有尊重與包容的心,能夠包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彼此和平共存,才能養量。 第四、歡喜與融和為養緣之道:世間一切都是靠眾緣和合才能成就,所以人要廣結善緣,才能在社會上立足、存在。一個樂觀進取、歡喜與大眾在一起的人,才能融入人群,才能與人結緣,所以養成歡喜的人生觀,有歡喜的性格,用歡喜可以培養因緣。例如,說話給人歡喜,與人結個歡喜緣,乃至歡喜施捨、歡喜助人、歡喜給予;經常給人歡喜,就能夠廣結人緣。 做人要善於養身、養心、養量、養緣,人生的路才能走得平順,所以四種保養之道,提供參考: 第一、清淡的飲食為養身之道, 第二、良好的書籍為養心之道, 第三、尊重與包容為養量之道,  第四、歡喜與融和為養緣之道。

MORE

工作的態度

文/星雲大師 在這世間上,很少人可以完全不工作,大部分的人,每天至少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工作,也有很多人甚至視工作為生命。對守成的人來說,工作只是生計;對有抱負的人,視工作為學習;對有企圖心、懂得規劃者而言,工作則是理想的實現。同樣是工作,什麼樣的態度,才能幫助我們得到更多的成長?以下四點供大家參考: 第一、建設誠實倫理的態度:一個人在社會上要能立足,最先要學習的,就是「倫理」觀念。有家庭倫理,就能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有工作倫理,就能服從守紀、敬業樂群,這是事業成功的主因。另外,誠實的做事態度也很重要,無論長官是否在眼前,不管人前人後,恪盡職守,不開小差,才是正確的工作態度。 第二、發揮服務處事的擔當:「全壘打王」王貞治剛到日本參加宇野球團,有一天,球團代表對他說:「如果以球場上的表現和對團體的貢獻,你應該減薪。不過,我們決定增加你的薪水」。王貞治很訝異,球團代表接著說:「因為你非常珍惜我們的球。」原來,王貞治當時負責管球,經常把打破的球撿回宿舍,每晚花一、兩個鐘頭縫補。原意只想做好份內之事的王貞治,想不到他的主動服務和擔當,贏得球團的肯定。可見,做事有熱誠和擔當的人,也能在小事中,創造非凡的工作價值。 第三、培養學習求教的謙虛:「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盡善盡美很難,總有不足之處。因此,要永遠保持學習的精神,不斷追求向前,才能日有所進。在學習過程中,以真誠的心意、謙虛的態度求教,相信教導者也會受感動而傾囊相授。 第四、促進人事和諧的歡喜:我們都覺得處事容易處人難,其實,人際關係融洽,事情會更容易處理。因此,不可忽略廣結善緣的重要。俗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人」,我們和氣待人,對方必也會以禮相待。除了外在的人事和諧,還得注意內在的歡喜。隨時保有歡喜心,不僅有益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是對別人的慈悲。 我們既然花費了極大的心力、時間在工作上,除了有形、有限的報酬之外,還可以從工作中,學習到更多的智慧。謹提出四點意見如下: 第一、建設誠實倫理的態度,    第二、發揮服務處事的擔當, 第三、培養學習求教的謙虛,    第四、促進人事和諧的歡喜。  

MORE

星雲大師:快樂那裡來

文/星雲大師 每個人都希望追求快樂,但快樂要從那裡來?有人以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才能快樂;有人以為享受吃喝玩樂、佩戴羅綺珠翠、保持玉貌身頎才是快樂;有人以為豐衣足食、名利雙收,就是快樂……但是,這些都有消失的一天,真正快樂究竟從那裡來呢?以下四點意見提供: 第一、快樂從尊重中來:《大智度論》說:「視他婦如母,見他財如火,一切如親親,如是名等見。」人我之間,多一分尊重,便少一分侵犯;多一分慈悲,便少一分爭執。在相互尊重包容中,心地增加了善美,待人對人、看事處事,自然多一分柔軟、和諧。生命中增添這許多善因妙緣,人生自然也能增添快樂自在。 第二、快樂從服務中來:社會上,有的人在福利團體中奉獻己力,有的人四處賑濟救災,有的人義務施診,有的人從事社區環保,有的人照顧病苦老人,以一分無所得的心為眾服務,不僅為人間帶來溫暖,也為自己增添生命的價值。誠如美國總統林肯所言:「服務是一件樂事,也是人生最高貴的品格。」凡事以服務為出發點,但求他人利益,必能從中獲得快樂。 圖/unsplash 第三、快樂從勤勞中來:有云:「鳥美在羽毛,人美在勤勞」,勤勞不僅可以美化人生,更能為我們帶來快樂。《長阿含經》中,佛陀叮嚀弟子:「若不計寒暑,朝夕勤修務;事業無不成,至終無憂患。」因為勤勞,事務能達成;因為勤勞,為人必厚實;因為勤勞,人生能積極樂觀。做事若肯勤勞,快樂必定常伴左右。 第四、快樂從禪心中來:心如工廠,可以製造歡喜快樂,也可以製造煩惱、憂愁。現代人的生活,普遍以追求感官刺激為快樂,因此快樂是短暫的,甚至帶來苦惱。倘若有了禪心,面對善惡、是非,就能轉化境界,增添人我和諧。有了禪心,凡事就能以方便、融通行之,卻不失原則,做起事來,歡喜、禪悅;與人相處,幽默、喜悅。擁有禪心,才是快樂的來源。 世間上,有人追求物質滿足,然而外在物質容易變化,痛苦隨之而來。真正的快樂,應是精神上的充實,你尊重他人、服務大眾、勤勞奮起、禪心生活,快樂就能在內心根植,久久不失。   圖/unsplash 第一、快樂從尊重中來, 第二、快樂從服務中來, 第三、快樂從勤勞中來, 第四、快樂從禪心中來。 ──摘自《星雲法語10·歡喜滿人間》

MORE

星雲大師 因業的內容

影片來源:Youtube/ibpsradio/慧學-因業的內容 文/星雲大師 以業的定義與輪迴說,「業」,梵語 karman,音譯作羯磨,是「行為」(個人)、「行動」(社會)、「運動」(自然界)或「造作」的意思。它包括各種行為、所作、行動、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動,或單由意志所引生的身心生活。佛教把我們身體、語言、思想的行為、造作,稱為身業、口業、意業,合稱為三業。 圖/unsplash 由身口意所造的業,可以決定人生的苦樂禍福。因為業既然是一種行為,這個行為無論善惡,都會產生一種力量,驅使我們去造作新的行為,新的行為又會產生新的力量。如此行為生力量,力量又生行為,展轉相生,就形成了循環式的業力推動圈。 這些善惡業力,平時就像種子般埋藏在我們的第八識-阿賴耶識中,一旦種子遇緣,便起現行,起了現行,自然果報分明。因惡業而受罪者,稱為罪業,罪業報生三惡趣;因善業而得福者,稱為福業,福業報生人天。這就好像一個人犯了重罪,就得入監獄受刑罰,想不去都不行;做了善事功德,就會獲得善名美譽,即使想推辭都推不掉。 圖/unsplash 業力就是有「不願生,強迫生;不願死,強迫死」的力量,不但到人間來受生是行為業力的影響,就是到了業緣終了要死的時候,即使不想死,也由不得自己。這種行為的業力,維繫了三世生命,在無限的時空裡生生循環不息,於是便產生了三世因果的「輪迴」說,而這個輪迴的主宰者,便是我們所造的業力。所以佛教主張:人的禍福是由自身業力所造,造什麼因,就得什麼果。這個「自業自得」的業報思想,便成為佛教重要的基本理論與特質。 圖/unsplash 好人今生所以受苦報,是因為過去所種的惡因今已緣熟,須先受苦報;而今生雖然行善做好事,但是因為善因薄弱,善緣未熟,所以須等待來生後世再受善報。惡人做惡,反得好報的道理亦然。 可以獲得因果業報的兩個要點: 1.因果不會消滅。除非不造因,否則善惡種子永留八識田中,等待緣起而現行,產生作用。 2.善惡不相抵銷。已種惡因,分受其報,不能以做好事來抵銷應得的惡報。但是多做善事,多聚善緣,可以使惡報由重轉輕;或善緣增多,善力加強,令善果速疾成熟,使惡緣力量逐漸減弱。譬如一杯表示惡因的鹽水,如果多添加善因的淡水,就可以沖淡惡果的鹹味。 圖/unsplash 此外,決定業報的先後,尚可分為隨重的業報、隨習慣的業報、隨憶念的業報三種: 1.隨重的業報:就所造的善惡業中,何者為重,何者先報。 2.隨習慣的業報:就各人日常的習慣而受報。譬如修淨土宗的人,須一心稱念「阿彌陀佛」,目的就是要養成習慣,一旦臨命終時,一聲佛號就能與佛感應道交,而得往生極樂淨土。 3.隨憶念的業報:由憶念決定去向。譬如有人出門,茫然地來到十字路口,東西南北,不知去向何方,此時突然憶起西街有一位朋友,就朝西方走了。人在臨命終時,亦有隨憶念而受業報感應的。 圖/unsplash 從三世因果觀中,知道業道眾生,生生世世輪迴,互為眷屬。有了這層體認,必能激發「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慈悲心。如此,不但今生能得圓滿自在的人生,來世更能感生善趣。因此,能夠清楚的認識因果業報,必能把握業力而謀求自己的幸福。 圖/張睿杰

MORE

智勇之人

智勇雙全,自古就是人所景仰、讚佩的對象。如何才能稱得上是「智勇之人」?有四點看法: 第一、智者以「知」了解一切:人類文明所以一日千里,不是靠金錢造就,而是眾人智慧的結晶。智慧就是財富,一個人的勞力有限,真正的能源在於內心的智慧。有智慧的智者,透過知識、智慧而能了解一切;就像一個學者、教授,不管你是科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醫學家、文學家,在這麼多的學者專家當中,他們憑靠的是什麼?就是智慧!因為他有智慧,他用知識去了解宇宙人生,所以治學不厭是智者;而智者則以「知」了解一切。 第二、仁者以「愛」包容一切:人不一定都是智者,也不可能人人都成為學者、專家,但至少可以當一個仁者。仁者就是有慈悲心,可以用愛與慈悲來包容一切。包括我的家人、我的親朋、我的團體、我的公司,我都能包容。甚至不但我的親朋好友、我所愛的人我能接納,對於我不歡喜的人,我也能包容。能夠包容別人的缺點,這是仁者最偉大的行為。 第三、勇者以「義」犧牲一切:什麼是勇者?勇敢的人不是跟人比拳頭,也不是拿刀槍去逞勇鬥狠;真正勇敢的人是講義氣的人。例如關雲長為了報答曹操昔日知遇之恩,他不顧自己曾經立下了軍令狀,仍然義無反顧的「義釋曹操」,如此義重如山之人,因此留芳千古,成為義勇的表徵。所以,真正的勇者,是重情重義的人,你對他施恩一分,他可以用十分、百分來回報你,甚至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第四、忠者以「誠」奉獻一切:自古忠臣、忠僕,都是以誠忠君,以誠事主。他以誠懇、本份、老實、說一不二的真心,死心踏地的為領袖犧牲一切、為主人奉獻一生。因此,忠者以誠奉獻一切,而能夠以誠待人者,也必是忠良之人。 學佛要悲智雙運,做人要忠勇雙全。沒有慈悲的智慧是狂慧,離開智慧的慈悲是俗情;唯有體達「同體大悲」的菩薩精神,才能令智者有所知、仁者有所愛,勇者有所為,相倚互賴,利樂一切眾生。所以怎樣做一個智仁忠勇之人,有四點意見:  第一、智者以「知」了解一切, 第二、仁者以「愛」包容一切, 第三、勇者以「義」犧牲一切, 第四、忠者以「誠」奉獻一切。

MORE

《星雲法語》創業之母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創造一番事業,但是,有的人一帆風順、平步青雲,有的人經過許多努力與辛苦,卻一事無成。當然,這與因緣具不具備,有很大的關係。提供四點創業的條件: 第一、好奇心為注意力之母:一般人從小就有好奇心。有了好奇心、求知欲,會激發探索研究的精神。科學家、探險家,都是因為有好奇心,才會有研究與冒險的精神。如牛頓看到蘋果掉下來,發現了地心引力;富蘭克林放風箏,發明了避雷針;阿基米德因洗澡,發明了浮力原理。這一切,都是好奇心的成果,所以好奇心可說是注意力之母。 第二、注意力為記憶力之母:有了注意力,才能把事情記住,因此要注意聆聽、用心揣摩,並思惟事情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久而久之,熟練了,自然就有靈巧。倘若你不注意聽,做事漫不經心,就永遠學不會,所以注意力為記憶力之母。 第三、記憶力為思考力之母:我們有了記憶之後,還要用心去思考與研究。所以在佛教裡,講到智慧的來源,有「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聽聞不足,必須補於思考;思考不足,必須補於實踐。而思考的訓練、修行的實踐,都必須靠不斷的記憶,永恆持續地精進不懈。 第四、思考力為成事業之母:養成思考的習慣,可以提高事情的成功率,不致漏洞百出。如學習打球,練球時的專一思考可以幫助技巧的提升;需要改善產品,專一思考有助於開發最佳的方法;想解答困難的數學題目,專一思考能幫助突破。一個不會用心思考的人,要想有多大的成就,那是不可能的事。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如果我們能不斷的縝密思考,有了預備與認識,並持續不斷的研究,要想成功立業,並非難事,這四點用心、用力很重要。 第一、好奇心為注意力之母, 第二、注意力為記憶力之母, 第三、記憶力為思考力之母, 第四、思考力為成事業之母。

MORE
/93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