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閱讀 | 人間福報

閱讀

從政治系轉彎 焦元溥寫古典樂之美

文/陳昭妤 方正書房裡,床小小的,書桌小小的,窗戶亦小小的。占去空間大半的,是台YAMAHA鋼琴和一整面CD牆,拉開大片表層,還有多個裡層。「我還真沒算過買了多少,這房間裡只放了鋼琴音樂,其他類型的我放在別的房間。」 焦元溥笑稱自己連衣服都不太買,CD就是他房裡最奢華的擺飾,談及哪個音樂家,轉身就抽出他的作品。自10歲聽的第一捲古典樂錄音帶、15歲投稿寫的第一篇柴可夫斯基文章至今,他從一個讀政治系國際關係的嚴肅男孩,長成了讓古典樂深入淺出的作者。 從《遊藝黑白》到《樂之本事》,本本著作都暢銷,焦元溥不讓古典樂囿限於高塔裡,而是進入一般人的生活,讓人自發性地被勾起興趣,進而沉浸其中,「我當然最喜歡音樂,但我不會預設所有人都要喜歡音樂。」 「我們家算是採放任教育,你看過年也沒在大掃除,就知道我們有多放任。」上有個政界名人爸爸焦仁和,下有個歌手妹妹張懸,焦元溥笑說:「我爸的知名度在我求學時期是有帶給我一點陰影,但我大妹的話,對我來說完全不構成任何壓力,畢竟我在我的世界裡比她有名多了!」 他稱自己的人生和村上春樹筆下的《1Q84》有著異曲同工,「大家都覺得女主角怎麼可能走下一個交流道,就進入有兩個月亮的世界。但我也是啊!誰知道聽個古典樂,人生就變現在這樣子。」 國小主持音樂節目 開啟機緣 4歲開始學鋼琴,兒時的焦元溥卻沒太大興致,學得有一搭沒一搭。直到國小四年級,訓育主任突發奇想,讓學生在午餐時間主持廣播節目,才正式開啟他和古典樂的連結。「我還記得我被分配在禮拜四,純粹因為我會彈鋼琴,主任就說『那你來做古典音樂的節目吧。』但當時我完全不懂這一塊。」 他回憶兒時的自己是個嚴肅的乖乖牌,為了滿足師長期待,他從訓導處翻出多捲錄音帶惡補,「我還記得那是福茂出的卡帶,A面第一首是蕭邦的〈降E大調華麗大圓舞曲(作品18)〉,聽了覺得『哇!這鋼琴彈得真棒。』」但翻過卡帶,那首布拉姆斯的〈悲劇序曲〉才真正讓他淪陷。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那曲子不是一般小孩會想聽的,但我一聽就入迷,而且還一再地重複聽。」從〈悲劇序曲〉出發,焦元溥開始深入布拉姆斯的系列:自鋼琴協奏曲到小提琴協奏曲,再到布拉姆斯的死對頭華格納,聽進歌劇領域,「就這樣一個牽一個,沒完沒了下去了。」 隨著聽的類型廣了,10幾歲的男孩開始訂雜誌、找書籍,試圖從所有中文資料裡得到更多知識。但就像初入門都會有的似懂非懂,「長大後才發現,原來以前你認為這一段是這個意思,作曲家卻可能根本不是這麼想的。」 涉獵文學 了解音樂家時代背景 為了更靠近音樂家的創作本意,焦元溥轉而將視野擴展至文學。 於是從音樂家的年代開始,焦元溥涉獵起19世紀各式文學著作,他以蕭邦的年代為例,「蕭邦教一堂課可能有多少法郎,要怎麼去衡量他的收入高低,我認為最好的方式就是去讀《悲慘世界》。」女主角芳婷為了救生病的孩子,拔下門牙去賣錢,「你會發現那牙齒原來抵不過蕭邦的一堂課。」 又如許多人討論李斯特的作品,會稱很多曲子為「拜倫式風格」,「想知道什麼是拜倫式,那你要先去讀拜倫啊。」更不用提珍奧斯汀的小說,書中每個人都在彈鋼琴,「對當時的英國女性來講,彈鋼琴有什麼意義?又為什麼是彈這些曲子,彼此都是有關係的。」 不只圍繞在音樂家本身的技巧和風格,也不只鑽研他們的樂曲,而是進入音樂家身處的時代,從不同的文學作品裡串接起立體的背景,這讓焦元溥在談古典樂時,多了故事性,觀點也更多元。 儘管學生時代就開始研究古典樂,焦元溥卻直到博士班時才投入讀音樂,考大學前,他甚至一度想念法律。但沒能考上台大法律,他改念政治系,國際關係養成他關注時事的性格,卻也成為他離開的原因。 從音符讀懂演奏者 找到自我定位 赴美攻讀外交碩士那段時間,焦元溥每天花上2、3個小時,讀遍各大歐美報紙和文章,「國際關係這科目是這樣,你要與時俱進,要知道每個地方發生什麼事,還有不同人的觀點。我是沒有討厭也學得不差,但心裡知道這就是一個責任:為了維持專業所必須負的責任。」 他望向同樣每天花上個把小時的古典音樂,突然一陣疑惑,「我就想,不對啊,沒人要考我音樂,但我每天花在音樂上也是這麼多時間,聽各種音樂曲子、不同的演奏版本,卻很快樂,沒有那種要負責任的感覺。」抓住這股從心底湧上的感受,焦元溥心想,「我何不把這快樂延長?」 就這樣,申請博士班時,他毅然決然放棄讀了多年的國際關係,改選讀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的音樂學,就此在古典音樂裡落腳下來。 不羨慕天才同學 自我積累實力 從師大附中到台大政治,再到美國佛萊契爾學院法律與外交碩士,一路念至英國倫敦國王學院音樂學博士,焦元溥的亮眼學歷稱得上是個學霸,他卻完全不這麼認為,「我在附中和台大裡看到太多真正的天才了,那無關學業成績,而是真正的才華和能力。但我也不會羨慕,我很清楚自己和他們的差距。」 隨著寫樂評、訪問音樂家的過程,他慢慢摸索出自己的長處。「特別是透過訪問音樂家,我更確定『我有從聽一個演奏,了解一個人想法的能力。』」無論這是全方位閱讀累積下來,抑或是隱藏在體內的天賦,都讓焦元溥找到自己的定位。從音符之間讀出音樂家的本意,也讓他和不少知名音樂家成了好友。 「從他們身上,我學到最多的就是,他們都很有幽默感,唯獨談到音樂,一個比一個認真,沒在跟你開玩笑。」面對音樂寫作,焦元溥也是一樣的態度:較真卻不賣弄。 和直白坦率的性格一般,焦元溥試圖讓自己寫下的每句話,都能以平易近人的方式接觸到大眾。 主持廣播節目 分享非主流古典樂 投入古典音樂寫作、演講、主持廣播節目,甚至協助籌辦活動,焦元溥常被視為是「推廣古典音樂」的大使。他聞言卻秒回「我完全沒有要推的意思耶!」他認為自己或許有讓「古典音樂廣傳」的意念,卻沒有「推動的意圖」。如他周一至周五在電台裡播放非主流的古典音樂,也只是因為自己喜歡或覺得特別,「既然都打開電台了,就想讓你聽點難得能聽到的。」 他舉例,很少人知道貝多芬也有為吉他寫曲,那麼他就在節目裡播出;台灣聽室內樂的人較少,那就選一天來專門介紹室內樂。「我不是那種會一直貼連結,刻意叫大家來聽的人,但有些曲子你沒有聽到不知道多好,那我就創造這些機會讓你聽到,你聽聽看,不喜歡的話也沒差。」 他認為自己就只是任性地做喜歡的事,所謂以「古典音樂為業」,單純因為不碰古典樂,會有活不下去的感覺。 小小的房間裡,樂聲流轉,那是焦元溥最眷戀的,卻也是生命裡最輕盈的一塊。當眾人忙於為他人而活,他想滿足的,只有自己。就如每首曲子,音樂家寫下的多是個人心境和際遇,初衷不為他人,而是自身。坐定書桌前,焦元溥繼續寫下本能反射出的悸動,那成就他的每一天,看似樸實,卻讓他在無形中,活出了音樂真正的本質。 本版與聯合報「優人物」合作

MORE

【深頁凝視】《須彌粒子》 科學與佛理的美麗邂逅

文/潘煊 《維摩詰經.不可思議品》提到:「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而現今的尖端物理認為,宇宙所有的物質世界,都是由各種基本粒子組成。《須彌粒子》,融合佛教宇宙觀裡須彌山的巨大,以及物理世界基本粒子的微小,大小融攝,互證無礙。 由佛光文化出版的《須彌粒子》,是馬來西亞拉曼大學校長尤芳達的最新著作,全書兩冊一套,結合科學新知與佛學修行,內容橫跨物理、化學、天文、浩瀚星空、生物演化、人工智慧等領域,不僅是全齡適讀的科普書,更可從深入淺出的篇章中,領悟宇宙「因緣和合而生,因緣散盡而滅」的自然法則。     在時空裡留下痕跡 尤芳達是學有所成的電機工程專家,他的研究範疇為微波遙感、互聯網科技等,傑出的貢獻曾獲多項國內外獎項。從小學時期開始,尤芳達即經由父母接觸到佛教,虔誠的信仰讓這位學問淵博的教育工作者,透過佛法的角度,關懷科技的進步、人類的未來。 愛因斯坦曾說:「如果世界上有一種宗教能夠解答科學上提出來的疑問,這個宗教一定是佛教。」 愛因斯坦在1915年發表廣義相對論,經過100年,宇宙給了人類一個不可思議的紀念禮物。因為2015年9月,位於美國路易斯安娜州和華盛頓州的兩個鐳射干擾重力波觀測站,首次探測到來自宇宙的重力波。 尤芳達在〈業力之波〉一文中寫到,這個重力波可追溯到13億年前發生的事件,由於兩個黑洞碰撞、合併,過程中減損的質量,就如愛因斯坦的質能轉換方程式E = mc2,以重力波的方式釋放大量的能量,從遙遠的距離,經過漫長時間的傳送,被地球上的儀器探測到! 尤芳達在文中要提醒人們的是,宇宙間任何質量的移動,都在時空裡留下痕跡。人類所有行為的善惡業力之波,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甚至心念的轉變,都會發送波,並且被接收。 塑造自己的腦神經網路 現今的人們天天面對著科技創新浪潮與訊息氾濫,再加上周遭環境、媒體、電視、電影、社交網路等的影響,常因多所分心、胡思亂想,而可能引發負面情緒和憂鬱症,甚至對人生失去意義。尤芳達在這套書裡,總能針對紛擾世事、虛浮人心,提出積極的創造性思惟,筆意充滿鼓舞。 例如在〈腦神經含藏的善與惡〉中,尤芳達談及:「隨著個人的經驗和學習,腦神經元每一天都會產生新的連接迴路。由於腦神經網路的可塑性,讓我們可以終身學習,也可以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改變腦神經網路和連接迴路的訊息,學習如何活得更好、更自在。」 從字裡行間,讀者可以清晰感受到尤芳達所說,我們每一天每一刻所經歷過的人事物,和五感所收到的大量資訊,再加上腦神經網路所記錄的記憶和思考迴路,都是無時無刻對內心世界的薰習。「每一個起心動念,可以種下善或惡,乃至無數的種子,含藏在我們的腦神經網路和迴路中,並在未來發生影響的作用。」 行動能改變預言 又如發生在明朝的「預言」故事,可謂家喻戶曉,主人翁袁了凡年輕時被一名相士鐵口直斷,將他的命運算得極準。他原本抱著得過且過的消極態度,後來聽從雲谷禪師的教導,明白因緣果報的道理,終於掌握自己的命運,更寫下《了凡四訓》,勸請人們積福修善,改變人生。 尤芳達引用著名的「蝴蝶效應」,他說,「一隻蝴蝶翅膀的振動,可能影響未來幾個星期後的颱風軌跡,所以任何可能準確的預言,都會因為世間的各種行動和條件的變異而改變。」 尤芳達藉由這套書,點出科技世界的緣起智慧。遨遊在全書涉及的宇宙、星空、因果、善念、互聯網、大數據、平行世界……中,先進知識可以處理生活問題,而佛法智慧則能化解內心的煩惱。  

MORE

【生活智人110】神經科學家布魯爾 運用正念療法 助你擺脫壞習慣

文/楊慧莉 生活中有很多明知不好的習慣,卻讓人難以戒除,從抽菸、嗜吃到易焦慮、手機成癮等,這些問題到了神經科學家布魯爾手裡,出現有效對策…… 陷入泥淖 習慣如何養成? 賈德森‧布魯爾 (Judson Brewer, 1974-)是美國精神病學家、神經科學家和《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他以功能性磁振造影即時影像儀器和腦波神經回饋,研究正念相關的神經機制,並將研究結果轉化為治療成癮的程序,而成為國際知名用正念療法治癒成癮的專家;目前在布朗大學擔任醫學院精神科副教授暨正念中心研究與創新部門負責人。 作為專門研究成癮的精神科醫師,布魯爾研發出可改變習慣的創新式正念療程,經實驗室測試有其療效後,與人共同創辦了「心智科學公司」(MindSciences, Inc. ,二○二○年由健康和保健公司「Sharecare」收購),開發出App式的數位療程,提供個人、公司行號和醫院體系一套有效治療各種成癮的行為改變指南。 習慣與報償有關 人是慣性動物,也因此積習難改。如果要破除壞習慣,得先從了解習慣如何建立說起。根據布魯爾的研究,習慣的養成跟學習上的正副增強作用有關。他舉小寶寶學習吃飯為例。小寶寶從學習用湯匙吃飯得到正副增強作用。一開始,他們會把食物吃得滿臉都是,慢慢的,一次比一次乾淨一點,直到最後學會吃完時臉上乾淨無瑕。每個人都經歷這樣的吃飯過程,只是我們都遺忘了學習細節,但習慣因此而養成,讓我們可以不假思索的「好好」吃飯,讓腦袋放空,繼讀學習其他新的事物。 布魯爾進一步說明,一個習慣能否養成,要視某個行為的報償度。報償度愈高的,愈容易變成習慣。「以喜歡吃某樣食物的習慣來說,我們看到某樣垂涎欲滴的食物時,腦袋就會想,『卡路里!吃了可活命!』於是,我們去吃它,覺得美味,特別是糖品,身體便發送訊息給大腦,『記得你現在吃的東西,還有哪裡可以找到它喔。』記下後,學會了下次只要重複這個過程就好:看到這個食物、享用它、覺得好滿足。此過程轉換成神經機制術語就變成:觸發(看到食物)、行為(享用食物)、報償(覺得好滿足)。」 癮君子的新發現 一旦覺得某件事報償度不高,就會打破該習慣。布魯爾舉戒菸為例。在臨床上,與其叫病人別抽菸,他叫病人繼續抽吧。一開始,患者都會以為自己聽錯了,接著他讓患者專注於抽菸當下的感受。如果感受不如預期,就會降低報償,協助自己戒菸。 根據布魯爾的臨床經驗,沒有哪個癮君子在被指示要留意抽菸當下感受後會說,很享受菸草的滋味。相反的,他們通常會說怎麼先前都沒發現菸草是這種味道,並為沒有及時發現而錯愕。 那麼,癮君子發現了什麼?布魯爾舉一個患者的說詞為例。她說,以正念的方式抽菸,即留意抽菸當下的感受,菸草聞起來像臭臭的乳酪,嘗起來像化學藥品,「好噁心啊!」 在認知上,這位女性菸癮患者明白抽菸有害身體,但加入布魯爾的戒癮療程後,從邊抽菸邊覺知的過程中發現,菸嘗起來像「便便」。此刻,她對抽菸的認知已轉換為智慧,從腦袋知道抽菸有害身體變成身體感知到了菸害,於是對自己的抽菸行為產生覺醒,一舉破除抽菸的魔咒。 不餓想吃怎麼辦 癮君子的苦,暴飲暴食者也在同一艘船上,明知自己的行為很傷身,卻無法輕易戒掉。現代人壓力大,用不停吃來紓壓的患者大有人在。針對此,布魯爾近期出版新書《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二十一天計畫打破假性飢餓與自責愧疚的迴圈,鬆綁你的飲食焦慮》(The Hunger Habit: Why we eat when we're not hungry and how to stop)。 根據布魯爾的研究,情緒上或「不自覺」的吃喝跟穩態性的飢餓不一樣。穩態性飢餓是最基本的生存機制,但情緒肌餓是人們遭逢壓力、焦慮、無聊、疲倦或孤寂時用以慰藉自己的方式,實際上並不會安定情緒,只會暫時轉移對這些情緒的注意力。他表示,想改變飲食習慣,「觸發」的機制沒有「行為」重要,「觸發」只是啟動過程,如想不吃,最好是把自己丟到沒有誘惑物的荒島上,眼不見為淨,但實際上並不可能,而意志力也非解決方法,但有個東西比意志力更厲害,那就是發展出另一個攸關生存的基本能力——好奇心,「在你不餓卻吃個不停時,啟動好奇的強大力量,幫助自己進入覺知的過程,每吃一片餅乾,就問自己,這片有比上一片好吃、難吃或差不多?」 根據布魯爾的臨床經驗,患者一旦留意到自己的愉悅感到達一個瓶頸,即報償降低,很快就會改變他們的行為,「一切都仰賴覺知,特別是注意我們行為的結果,並真正傾聽我們的身體。能發出感受的身體比會思考的大腦更有力量。」 脫胎換骨 當成癮遇上正念 作為戒除成癮專家,布魯爾澄清「成癮」和「習慣」之間的差別。九成五的習慣都是有助益的,一旦它已產生不良後果,還讓人持續做個不停,就越過界線變成一種「成癮」的行為。比方說,有人會習慣查看手機裡的訊息,只要訊息一進來就馬上查看,當這種習慣在開車上路時也依然故我,就不妙了。有研究顯示,開車看訊息比酒駕更危險。 陷入焦慮有原因 除了抽菸、嗜吃、開車看訊息等不良習慣,現代人也常不自主的陷入焦慮。對此,布魯爾表示,一九八○年代,有研究者指出,焦慮受副增強作用驅使,這種感受可觸發擔憂的行為,而擔憂又會讓我們覺得自己處於掌控位置或至少好像有在做事,「焦慮不好受,但擔憂比不擔憂好,因為給人掌控感,我們都喜歡掌控的感受。習慣也讓人有熟悉感,熟悉給人自在,自在也是一種報償,就好像穿上熟悉的套衫。」 當時的研究讓布魯爾靈光乍現,後來便與他的團隊在實驗室研究數位療法,研發出一款叫做「鬆綁焦慮」的App,並出版《鬆綁你的焦慮習慣》(Unwinding Anxiety),協助焦慮症患者,效果比西藥還好,讓人見識到只要是行為問題,就可透過報償式的學習來改變或放掉像憂慮這樣無益的習性。 正念應用很廣泛 布魯爾把專注於當下感受的正念療法帶進診療室,一度遭人質疑,覺得他在自毀前程,但他對此療法深信不疑。他表示,正念涵蓋兩個關鍵成分:覺知和好奇(或覺知和仁慈),「如果我們能對當下發生的事專注、覺知並好奇,就能拋開很多壞習慣,因為你會發現那些你習以為常的事正帶走你的喜悅和幸福。接著,你就會開始看到一些你可行而能將喜樂和平安帶進自己世界的事。」他知道有些人喜歡怪罪自己,那其實不好受,但如果能對自己仁慈就會感覺好多了,「善待自己比批判自己感覺好多了。」 根據布魯爾的研究和觀察,正念也是職場上的利器。比方說,同時處理很多任務,已成上班常態,這有害大腦,但正念可以協助我們降低大腦預設模式網路處於過度活躍的狀態,特別是當我們陷入沉思或憂心時;正念可讓我們從容處理一個又一個任務,而免除心有旁騖的負擔。此外,他也發現,企業如果愈清楚正念的力量,就愈了解正念有助促進員工健康、留住員工,進而讓員工表現得更好奇、更良善。 正念的生活運用 既然正念這麼好用,日常生活該如何運用? 對此,布魯爾的建議是,讓專注和好奇走進你的生活裡,並留意對事情保持好奇所帶給你的感受。同時,也留意表現仁慈和慷慨的感受,看看那是多麼肯定生命和賦予生命的一件事,以及這兩種行為如何讓你能量滿滿。 另外,對那些雖沒有抽菸或因壓力就想吃東西,卻有無聊時就想看訊息,甚至開車也忍不住想回訊息的人,布魯爾的建議是,下次如果出現此情況,就好好發揮自己與生俱來的能力,即以好奇心覺知當下身體和內心的變化,這是你擺脫一個沒完沒了又累人的壞習慣的契機,而你所需要做的只是「留意這個衝動、對它產生好奇、然後感受放開衝動的喜悅」。

MORE

【不打不相識】流沙河收沙和尚

文/管家琪 悟空心裡一驚,趕快抱住師父,跳到高處。八戒也趕緊扔了行李,掄起九齒釘耙就跟那妖怪對戰。 盛夏已過,轉眼就到了秋天。這天,唐三藏師徒三人走著走著,看到前面一道大水擋住去路。 悟空跳到空中一看,只見河面寬闊,無邊無際。唐僧兜轉馬頭,發現岸邊有一塊石碑,上面寫著「流沙河」,碑上還有四行楷書:「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鵝毛漂不起,蘆花定底沉。」 大家一看,才知道這河水有多險惡,居然連像鵝毛那麼輕的東西在河面上都漂不起來,難怪一眼望過去連一艘船都看不到。 悟空正在看碑文,忽然聽到一陣嘩啦嘩啦巨大的水聲,轉頭一看,河裡突然冒起陣陣像山一樣高的巨浪,一波一波朝他們湧過來!緊接著波浪之中跳出一個又凶又醜的妖怪,直奔唐僧! 悟空心裡一驚,趕快抱住師父,跳到高處。八戒也趕緊扔了行李,掄起九齒釘耙就跟那妖怪對戰。 那妖怪的武器是一根寶杖,與八戒大戰二十回合,分不出勝負。悟空看了,要唐僧在高處坐好,舉起金箍棒就飛來助戰。那妖怪躲過悟空攻勢凌厲的一棒之後,一頭鑽進了水裡。 八戒懊惱的直跺腳,抱怨道:「你來湊什麼熱鬧啊?否則再三、五個回合,我就可以拿下他了。」 悟空說:「師弟,別急,咱們想個辦法合力抓住這妖怪,叫他送師父過河。這樣吧,你到水裡去引他出來,我再助你,因為我雖然能夠下水,卻得念避水咒,否則就得變成魚蝦之類,打不成仗。」 於是,八戒就拿出當年當天河總管的威風,脫了衣服跳下水,分開水路,直奔水底,去找那妖怪。 那妖怪敗陣回來,正在喘息,忽然聽到水響,抬頭一看,看到八戒使耙推水而來,馬上舉杖大叫:「臭和尚,哪裡走?」 八戒也叫道:「你是什麼妖魔,敢在這裡擋路?」 妖怪說:「我也不是沒名沒姓,我本來是天宮的捲簾大將,因為不小心犯了天條才被打下凡間受苦,今天你既然跑到我家來撒野,看我不宰了你,將就將就把你那身粗肉拿來做肉醬!」 八戒一聽大怒道:「你這個傢伙真是瞎了狗眼!我老豬明明嫩得可以掐出水來,你倒還嫌我老!吃我一耙!」 原來妖怪不是怪 兩人在水中大戰起來,但八戒按照悟空先前的叮囑,不敢戀戰,虛晃一招之後就詐敗往岸上逃去,那妖怪果然緊追在後,才剛追到岸邊,悟空就情急的跳到河邊,舉棒就打,那妖怪一看情況對他不利,馬上又一頭鑽進水裡。 八戒急著嚷嚷道:「唉,你這個弼馬溫,到底是個急猴子,你如果別那麼性急,等我把他引到高處再跳出來,他就逃不了了。」 天色已晚,師徒三人只好先在山崖下坐一夜,悟空一筋斗翻出去,不一會兒就化了一缽齋飯回來,請唐僧吃。 「有了!」唐僧高興的說:「我想到一個好辦法,我們不妨就問問送我們齋飯的這個人家,看看應該怎麼過河。」 悟空說:「這戶人家遠得很哩,離這裡起碼有六、七千里,他們怎麼知道該如何過這流沙河?」 八戒不信,「師兄真愛吹牛,六、七千里路,你怎麼能這麼快就來回一趟?」 「那是因為老孫一筋斗就能翻十萬八千里,幾千里路不過是點上兩次頭,再一彎腰,就到了。」 八戒說:「既然如此,你幹嘛不直接馱著師父飛過河就好了?」 悟空說:「你不是也會駕雲,你也可以馱師父過去啊。」 「師父骨肉凡胎,重如泰山,我駕的雲怎麼馱得動?」 「你馱不動,我就馱得動了?筋斗雲畢竟還是雲啊!」 悟空正色說道:「要知道,如果能夠運用法術讓師父過河,事情就簡單了,可是師父要取得真經,必須歷經千辛萬苦,我們只能保他性命,不能取代他的苦惱,否則容易得到的東西,就不會顯得那麼珍貴了。」 第二天,八戒又下水挑戰,想把妖怪引出水面,但是現在妖怪已經識破他們倆的詭計,不管八戒如何叫罵,他硬是躲在水裡,說不出來就不出來。 悟空只好另外想辦法;他叫八戒守好憂慮害怕得眼淚汪汪的師父,他則一個筋斗翻到南海去向觀音菩薩求救。 菩薩聽了悟空的報告,頗為不滿的批評道:「看看你這個猴子,又胡亂逞強,為什麼不趕快說出取經的事呢?只要你一說,那妖怪自然就不會作怪。」 菩薩拿出一個紅葫蘆,交給大徒弟惠岸,要惠岸跟著悟空一起去幫忙。 惠岸來到流沙河,叫了一聲:「悟淨!」那妖怪果然就十分乖順的出來了。「悟淨」本來就是菩薩替這妖怪取的名字。 惠岸帶著悟淨去見唐僧,悟淨向唐僧拜倒,恭恭敬敬的說:「弟子有眼無珠,沒及早認出師父,冒犯之處,請師父原諒!」 三藏讓悟空拿來戒刀給悟淨剃了頭,看他模樣還真像個和尚,便給他取了一個混名叫做「沙和尚」。 悟淨按照惠岸的指示,把頸上所掛的一串骷髏(一共有九個)取下,按照「九宮」形狀排好,再把菩薩給的那個紅葫蘆放在當中,頓時就變成了一艘法船。 悟淨和八戒扶著唐僧坐上法船,悟空則牽著龍馬,在後面半雲半霧的跟著。那法船十分平穩,速度又快,不一會兒就渡過了流沙河,到達了對岸。 (摘自《西遊記:孫悟空鬥神魔》,幼獅文化出版)  

MORE

【院線片】人生比想像中艱難 但光明永遠都在《長夜盡頭的微光》

文/簡妙容(中華世界影像教育推廣協會講師) 《長夜盡頭的微光》是導演三宅唱的第7部劇情長片,本片入圍2024年柏林影展論壇單元,受到高度矚目。很特別的是,導演繼《惠子不能輸》之後,再度選擇以16釐米底片拍攝,讓影像呈現出柔和的明暗對比、豐富的色調層次。 這幾年對日本療癒系小說與電影有著莫名喜好的我,自從看過瀨尾麻衣子作品改編翻拍的電影《接棒家族》後,很期待有其他作品能被搬上大銀幕,終於等到她在二○二○年的作品《黎明前的全部》被翻拍成電影《長夜盡頭的微光》。 瀨尾麻衣子幾年前突然發現自己罹患恐慌症,眼看生活中所有大小事物再也無法隨心所欲地控制,仍對明天的到來引頸期盼,並以這樣的心情寫下《黎明前的全部》。 第一次閱讀時就讓我欲罷不能,一鼓作氣的讀完,腦海中充滿了很多想像,因此更期待電影的呈現。 彼此都別太過勉強 這部《長夜盡頭的微光》是由近年接連以《你的鳥兒會唱歌》、《惠子不能輸》得到國際影壇矚目,並拿下日本多項大獎的導演三宅唱所執導,描述飽受嚴重經前症候群(PMS)所苦的藤澤,每月一次例行性變得煩躁、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一天,她聽見新來的同事山添打開了汽水瓶,僅僅是那樣微小的聲音就讓她變得怒不可抑,對山添飆罵了一番。然而,看起來總是無精打采的山添原來是個恐慌症患者,原本外向的他因為突如其來的疾病,頓時放棄了很多事,像是運動、工作,甚至是女友,現在的他連搭電車、外食等生活當中常見的小事都做不到,徹底失去了生活的熱情與意義。 在栗田科學這個工作環境中同事們的理解與支持下,各自飽受身心疾病所苦的藤澤和山添建立戰友般的情感,即使自己的症狀沒有改善,也成為彼此的後盾。 黑夜盡頭迎來曙光 上白石萌音飾演的藤澤美紗是個平時性情隨和,卻很在乎別人目光,當她發現新進同事山添孝俊(松村北斗飾)似乎罹患恐慌症,她鼓起勇氣主動關懷對方,提供自行車給無法搭電車的山添使用、幫山添剪頭髮、替早退的山添買餐點等。而接收到藤澤善意的山添,也試著認識理解PMS,感覺藤澤情緒快焦躁的時候幫她轉移注意力,兩人一起努力轉化內在不安的情緒,開始學習與自身的疾病共存。不同於原著,電影中兩人的職場栗田工業變成了製作學生科學用品的栗田科學,這群栗田科學的同事們,讓工作環境充滿著互助和諧氛圍,為藤澤與山添兩人提供了不少心靈安定的力量。也促使兩人在共同籌備移動星象儀活動舉辦的過程中,慢慢找到對工作的熱情與自我價值的肯定。 印象深刻的是,當山添迎著陽光騎著自行車前往藤澤住處送還手機,途經一段上坡,他並不勉強自己費力騎上去,而是選擇用牽著車慢慢走上去,正如山添開始調整心境與疾病共存,回程也會帶點心與同事分享,這一段努力自我接納與敞開心扉的過程,著實讓人感動。不同於一開場的滂沱大雨,結尾的太陽雨,透過不同的配樂呈現藤澤心境變化的方式,就如黑夜盡頭迎來的曙光,新的一天又將來臨。 《長夜盡頭的微光》是導演三宅唱的第七部劇情長片,本片入圍二○二四年柏林影展論壇單元,受到高度矚目。很特別的是,導演繼《惠子不能輸》之後,再度選擇以十六釐米底片拍攝,讓影像呈現出柔和的明暗對比、豐富的色調層次。 整體來說,這是一部療癒暖心電影,傳達給我們的是:無論是充滿喜悅的一天,或是沉浸悲傷的一天,只要地球依然轉動,黎明就會到來,人生雖然比想像更艱難,但光明永遠都在。

MORE

【經典閱讀】青春版《牡丹亭》簡約淡雅的美學

文/王童(電影導演,青春版《牡丹亭》美術總監) 一個國家社會不是有錢就偉大,國民素質才是國家強大的根本,做為一位文學家、崑曲愛好者,白先勇老師沒有獨善其身,而是以他的影響力為下一代美學教育打基礎,令人敬佩。 青春版的美學概括為「簡約淡雅」四個字。傳統戲曲的顏色濃烈,這是有時代背景的,古時候,戲曲在戲園子或是野臺演出,從服裝到化妝,顏色都要重,觀眾才看得見。隨著科技的進步,布料的染色從天然染料到化學染料,能做出更細微的變化,不再只有大紅大綠,加上現代劇場燈光的幫忙,戲曲已可跳脫傳統,大膽走優雅的路線。青春版訴求:「找回年輕觀眾。」太濃豔的色彩,現代人看來會覺得俗氣,尤其是崑曲,淡雅才能襯托出優雅細緻的餘韻。 青春版「簡約」的美學則來自傳統。明朝的家具線條簡單,沒有華麗的雕刻,但就是美。中國戲劇也是一樣,戲臺上只有一桌二椅,其他全靠演員的唱念作打,開門,幾個手勢;進出門,腳一抬就跨過門檻;上下樓梯,幾個腳步就完成……所謂「場隨人移,景隨口出」,象徵意義強烈,中國老祖先早就走到「無為的自由」,有這麼好的傳統,青春版的舞臺視覺根本不需要堆砌,不需要為美術而美術,搞得花花哨哨的,只是畫蛇添足而已。 我不是崑曲行家,做青春版設計時最常掛在嘴邊的話:「瞎子不怕槍!」但「瞎子」也是有思想的,沒有傳統包袱不代表可以恣意而為。什麼是「時尚」?老古董變成符合現代人需要的新模樣就是時尚,時尚是有淵源,有脈絡,不能亂搞。創新來自傳統,有了根才不會浮在表面,才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偉大的藝術家不會原地踏步,模仿的技巧再好,如果沒有自己的看法,充其量只能稱為匠人,傳統必須與時俱進,不改變只有死路一條。 整個團隊的崑曲新美學 美學是主觀的,畢卡索的畫一看就知道是畢卡索,這就是畢卡索的美學,那是長年積累才養成一位偉大藝術家獨特的「眼睛」。青春版「簡約淡雅」的美學觀,不是白先勇的美學,也不是美術總監王童的美學,而是整個團隊透過集體創作,在2004年提出對於崑曲新美學的看法。20年前,大陸戲曲的表現形式還很傳統,青春版發表後讓各界眼睛為之一亮,那是因為青春版根基於傳統,又不拘泥於傳統,做了不同的嘗試,提出新的看法,把現代觀念帶進戲曲中。 青春版的服裝是我和太太曾詠霓共同設計,外界好奇:「夫妻一起工作不會吵架嗎?」好像一定要有衝突或是矛盾才有「看頭」。這齣戲上百套服裝從畫服裝設計圖,到蘇州、杭州選布料,找蘇繡的刺繡師傅、在劇裝廠盯製作,採買配飾……是夫妻倆從無到有一起完成的,過程中當然會存在問題,但不是因為我們是夫妻,和團隊其他設計者也會有意見不同的時候,需要討論、磨合,這是辯證,不是吵架,過程的曲曲折折並不重要,有了好的結果才是最重要的。 青春版《牡丹亭》跨出崑曲新美學的第一步,5年後,原班人馬又做出青春夢第2部曲《玉簪記》,將董陽孜書法、奚淞白描畫與舞臺結合做了更多的實驗,向更「簡」、更「雅」的目標邁進。《玉簪記》雖不是一齣大部頭的劇作,但我對這個作品的滿意程度不在《牡丹亭》之下,如果說《牡丹亭》是交響樂,《玉簪記》就是室內樂,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 為下一代美學教育打基礎 我的個性不喜歡重複,做完青春版《牡丹亭》、《玉簪記》及《白羅衫》之後,想做的都做了,我與崑曲的關係就此打住。白(先勇)老師不一樣,二十年來為青春版竭盡心力,將這個製作推向海內外,推向兩岸校園,又在大陸的大學發展出校園傳承版《牡丹亭》,他對復興崑曲以及社會美育的提升的確貢獻卓著。一個國家社會不是有錢就偉大,國民素質才是國家強大的根本,做為一位文學家、崑曲愛好者,白老師沒有獨善其身,而是以他的影響力為下一代美學教育打基礎,令人敬佩。 人到了一個年紀漸漸體會:要過減法的生活。財富、榮耀……所有的一切都不再累積,不累積活得才不累,我把過去拍電影的所有獎座、分鏡表……等資料都捐給國家電影中心,減法的生活讓我更輕鬆自在。不累積,也包括情感,2004年青春版在臺首演後,前面幾次巡演盯了一段時間,之後就把「舞臺」交了出去,不再過問。20年了,青春版從幕前到幕後,或許更成熟了,也或許有了些許習氣,人生不就是隨時都在變化中?畢竟當年呱呱墜地的嬰兒已經長大成人,不能老抓著不放,跟前跟後的擔憂與揪心,也就大可不必。 若問:2024年青春版《牡丹亭》20周年再度來臺,我會帶著什麼樣的心情?或許「她」存在白老師的青春裡,存在很多曾經參與創作的人的青春裡,值得一再回味,但對我來說,青春版2004年創作完成後,就已圓滿了,所有的榮耀、勳章都與我無關,我就是一個普通的觀眾。 (李玉玲/採訪.整理)

MORE

【草木堪為友】 充滿詩意的流蘇花

文/德禪 「新人羽帳挂流蘇,故人網戶織蜘蛛。」流蘇就是一種以五彩羽毛或絲線製成的下垂穗子,經常用於古代舞台服裝的裙邊下襬。流蘇樹與隋唐時代的流蘇有任何關係嗎? 流蘇樹(Chionanthus retusus)是木犀科流蘇樹屬落葉喬木,原產於中國大陸、台灣和東北亞,廣被引種至歐美,當作庭園觀賞植栽。在台灣,原生長於大漢溪流域,現在則很難看到野生的植株,倒是在一些校園、公園內可以觀賞到流蘇樹。 流蘇樹的株高可超過6公尺,灰褐色樹幹的皮厚而有淺裂。上部分枝,向外開展,樹形如傘。卵形或橢圓形單葉,對生,厚紙質,幼葉細鋸齒緣,老葉全緣。大陸有農民於秋天採摘嫩芽製成茶葉,也被稱為「茶葉樹」,據稱味道類似於龍井茶。 3、4月開白色小花,呈聚繖花序,頂生,散發香氣。兩性花或單性花,單性花者通常雌雄異株。盛開時,彷如植株上覆蓋白雪,故又名「四月雪」。 花萼4深裂,純白色花冠細長線狀,好像古時仕女服飾上的流蘇,因而被稱為「流蘇樹」。每朵小花有雄蕊2枚,花絲短,花葯長卵形,藏於短花冠管內;雌蕊的子房2室,球形柱頭2裂。授粉後結橢圓形核果,幼果綠色,成熟時紫黑色,口味不佳,可以榨油,工業使用。每顆核果內有圓形種子1枚。

MORE

【經典人物38】 超越時代的藝術先驅:漢德瓦薩

文/楊慧莉 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有棟名聞遐邇的「百水公寓」,每年吸引百萬遊客到訪。公寓附近有間「百水博物館」,今年二月發表新的永久展覽作品。「百水」是已故多年的奧地利傳奇藝術家漢德瓦薩的別名。儘管斯人已遠,以現今地球的各種訴求來看,其影響力正在發酵中…… 生命軌跡 從屠殺倖存者到傳奇藝術家 佛登斯列‧漢德瓦薩(Friedensreich Hundertwasser, 1928-2000)多才多藝,畫畫、雕塑、建築等,樣樣來,是奧地利二十世紀末最知名的藝術家。他那充滿童趣且生氣盎然的建築,除了因符合時代潮流而近來備受世人喜愛和認可外,在奧地利、紐西蘭等地已成為重要地標。 改姓成和平化身 漢德瓦薩的母親是猶太人、父親是基督徒。一歲時,他父親過世,由母親獨力撫養長大。從小,他就懂得用藝術自我表達,學期報告中師長經常提及他對顏色和形式高度敏感。十一歲時逢納粹德國侵略維也納,因有猶太血統,漢德瓦薩和母親很幸運的逃過一劫,其他家族成員多達七十人因此喪命。 漢德瓦薩也因父親是基督徒的關係而獲准上學,只是常擔心猶太血統被曝光。希特勒時期帶給他極大的情緒衝擊,造成他隨時都扛著背包準備逃難。背包裡有護照、幾種外幣、牙刷、牙膏、迷你畫冊、顏料和喜歡的彩色畫作。 漢德瓦薩曾上維也納美術學院,但念了三個月後就輟學了。他原本是以「Stowasser」的姓氏來到這個世上,二十一歲時,他將前三個字母「Sto」改成「Hundert」,變成「Hundertwasser」,中文的音譯為「漢德瓦薩」,德文的意譯為「百水」,有和平之意。比起漢德瓦薩,更多人稱呼他為「百水先生」。 作畫和個人風格 漢德瓦薩作畫的媒材不拘,包裝紙、餐巾紙、用漿糊黏在一起的信封都是他的「畫布」。他用毛筆慢慢畫,也用到各種複合媒材。其畫作的標題常來自他工作時冒出的想法,許多還有兩個標題,而且看起來彼此不相干。 漢德瓦薩畫了許多繽紛的童話景色、繁茂的森林和各種樂園,飽滿的色澤下卻流露出憂傷、嘲諷的況味。他展現現代藝術家的特質:遠離傳統手法和準則、不固著於任何特別的地理位置或國家,遊走於各種族群之間,一如他的傳記作者赫許(Andreas J. Hirsch)所言:「在現有體制中他是個局外人,其美學很自主。」 就赫許所知,漢德瓦薩是非常自主的思想家,實際上可說是個哲學家,在一九四○年代末到一九五○年代初,就具有嚴格的環保概念;在繽紛多彩、想像力豐富的作品背後,是個極簡主義者;他重複使用許多東西,甚至以靠著一點食物就能生活一個月自豪;並善用自己的藝術名聲讓外界關注一些他所在意的議題。 生態建築先行者 漢德瓦薩的建築延續其繪畫風格,從平面變成立體,如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打造出的「百水」藝術堡壘,置身其中宛如在充滿想像的童話世界。 堡壘中有維也納最有名的藝術社會住宅「百水公寓」,它由時任市長於一九七七年委託漢德瓦薩設計、於一九八五年完工,每天吸引許多遊客來此一遊。這棟公寓有五彩繽紛的牆面、隨著樹木根部起伏的地磚,童趣和生態性兼備。 公寓附近有座「百水博物館」,創建於一九九一年,是漢德瓦薩改造自廢棄家具工廠的作品。這座建築體有樹木從窗戶長出、屋頂有座小森林和蜂巢、內部有個漂亮的綠色中庭,不僅提供一個清新的藝術視角,也讓漢德瓦薩在都會市中心創建綠洲的夢想得以實現。 博物館收藏漢德瓦薩的完整系列畫作,今年二月發表新的永久展覽作品,讓大家再度欣賞到漢德瓦薩主張自然與建築合一的獨特美學。館長蕾朵(Bettina Leidl)解釋說,「上個世紀七、八○年代,大眾很少談論生態問題,今天大家心心念念此議題,而我們也只邀請鑽研生物多樣性、回收再利用、氣候變遷和永續議題的藝術家參展。」 也多虧館長在參展計畫和運作決定上依循永續目標的努力,博物館於二○一八年獲頒奧地利生態標籤,成為奧地利第一間「綠色博物館」,也將「百水先生」重新評估人類在自然界的角色理念帶向未來。 歷久彌新 先見之明盡在作品和生活中 漢德瓦薩的建築設計遍布全球,歐洲許多國家、加州納帕郡、以色列、日本等地,都看得到其蹤跡。他的設計模型都收藏在體現其環保主義的代表作裡——百水博物館。 除了奧地利之外,漢德瓦薩在後來移居的紐西蘭還有另一座博物館——百水藝術中心,是他在南半球的唯二作品,另一個作品是藝術中心五十公里以外的公廁。 南半球兩件作品 一九九九年,漢德瓦薩建造於紐西蘭小鎮川川的公廁作品開放,隨即讓小鎮登上旅遊地圖。它是漢德瓦薩生前最後一件作品,流線的造型、多彩的磁磚、草屋頂等設計,顛覆公廁的傳統形象,讓人忍不住想觸摸牆壁和脫鞋用腳感受地磚。 由於公廁很受歡迎,紐西蘭旺加雷市希望百水藝術中心也能吸引遊客,只是一開始不太順利。前年二月開幕時,紐國邊境仍未開放,後來觀光上路,當地道路又遭兩次洪水淹沒,一度無法通行,讓遊客卻步,而紐國之外關於此作品的報導少之又少。 一如百水博物館,藝術中心也是一個生態建築,裡頭的蜿蜒樓梯可直達種了一百五十棵樹、總共有四千株植栽的天台,藉此創造出南半球最大的綠色屋頂,彷彿把森林帶進了都市。 超前的自然哲思 一如傳記作者赫許所說,「百水先生」不只是藝術家,也是一位激進的思想家。他針對許多議題寫下宣言,從個人自由到建築、自然、人類浪費等問題。舉例而言,他反對理性的建築思惟,排斥直線,宣稱「直線是無神和不道德的」,無法忍受戰後的直線建築。他從西班牙建築師高第蜿蜒、繽粉建築汲取靈感。他相信,直線、直角、呆板的大面窗等元素都不符合人性、甚至會傷害建築。根據他的哲學觀,建築是人類的第三層肌膚,在表皮和衣服之後。因此,個人應有權利和能力在所居住的環境表現創意。 漢德瓦薩那些「不尋常」、繽紛之作都深受大自然啟發。事實上,他的整個中心思想以大自然為依歸,也以此影響他人。贊能卡(Thomas Zelenka)是一位養蜂人,每天清晨五點開始工作,照顧維也納的幾處蜂巢,兩處就位在百水博物館的屋頂花園。他表示,這花園就是維也納市中心的叢林,正是我的蜜蜂所需要的。 談起「百水先生」,贊能卡充滿景仰,「上個世紀五、六○年代,他就相信,人類唯有與大自然合而為一才有前途。他依此原則生活。今天,對反璞歸真、放慢腳步的希求更甚以往,漢德瓦薩早就為我們引路了。」 盡興自然過一生 終其一生,漢德瓦薩為生態風險、環境保護和人性建築而努力。他幫綠色和平和庫斯托協會設計很多海報,協助他們的工作。他雲遊四海、居無定所;在維也納、巴黎和威尼斯都有公寓,曾在改造的貨船上度過大好年,也在紐西蘭待過多時。西元兩千年,他在伊麗莎白女王號郵輪上辭世,享年七十二歲。 漢德瓦薩生前過得很簡單,奉行各種可讓地球永續的原則。他回收再利用物品、於旅途中種下十萬棵樹木、家中使用太陽能且安裝可自動分解排泄物的馬桶、自己調配顏料等,並竭力思索人類在自然界的位子。離世時,他葬在紐西蘭一棵樹下,一如其所願。

MORE

【隨順因緣】生命是暫時的任務

文/聖嚴法師 生命是一項暫時的任務:我們每個人來到世上,是有任務的,當任務結束之時,我們就必須要離開了。 有位太太的先生去世了,那位先生在早上準備上班時,下樓開車,結果還沒有走到車子那裡,就心臟病發而去世了。這位太太不能接受這個事實,就來問我說:「為什麼他沒有告訴我一聲就走了呢?為什麼他死得這麼早呢?」我說:「死亡什麼時候會來臨,連他自己也不知道,怎麼告訴妳呢?他已經完成了這一生的任務,自然就離開了!」就像我在軍中時,有位同袍經常被調動單位,他到任何單位都很傑出,離開時大家總會依依不捨,但他又不得不去接受下一個任務了。 珍惜此生相遇的緣分 這位太太再問我,她的先生到哪裡去了?我說:「我不知道他究竟到哪裡去了,這就好比說,你們兩人同搭了一輛巴士,可是妳的先生另外有任務,在中途就先下車了,現在他又搭了另外一輛巴士,開始下一階段的任務,但妳還在這輛巴士上,繼續現在的任務往前走!」 如果接受了這樣的觀念之後,我們會非常珍惜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因緣。因為什麼時候要下車,不知道;什麼時候是轉接點,也不知道,因此正在相聚的現在,就變得非常可貴了。 在諸位的家屬或親友之中,一定有比你們先下車的人吧!然於未來的生命長河之中,一定還會以不同的面貌相見。這是生命的事實,生命與生命之間的關係就是這個樣的。 (摘自《告別無憾》,法鼓文化出版)

MORE

【精選書摘】貓咪狗兒也會失智

文/徐莉寧(獸醫師阿默) 說到動物會在家裡「迷路」,不知有人是否會像我一樣想起家中的長輩?明明要吃飯了,她卻走到臥室裡;剛剛自己把眼鏡放在桌上,轉眼就忘了;筷子放在抽屜裡的固定位置十年不曾改變,她卻突然找不到。 每次遇到疑似動物認知障礙的個案時,無論是貓還是狗,我都會把我97歲高齡的親阿嬤尊請出來,例子說明給飼主聽。犬貓的認知障礙和人的阿茲海默症,無論是在病變機制、病程演進、症狀、診斷方式等各層面,都有驚人的相似處。如果你有跟患有阿茲海默症的長輩相處的經驗,就不難看懂認知障礙犬貓的種種行為。可以說,「認知障礙」就是貓狗版本的「阿茲海默症」。 第一症狀失眠嚎叫 我們來清點一下阿茲海默症和認知障礙的各項雷同處:這兩者都會讓特定腦區如海馬迴和前額葉產生明顯異狀──腦實質的萎縮、腦室擴大、神經細胞數量與突觸的流失、beta類澱粉蛋白(beta-amyloid)的斑塊出現等等。人和動物的機制病變既然如此類似,在功能上產生的障礙形式當然也會類似(當然有時也會有若干差異)。 當「睡眠失調」發生在動物身上的時候,飼主就算想忽略也忽略不了。「失眠」的老年動物,典型的是牠們會夜間在家中來回走動、焦躁不安,甚至嚎叫,連帶讓飼主也睡不好、崩潰。因此,睡眠失調往往是認知障礙的種種症狀中,第一個被發現的(或者說,第一個無法容忍的)。老年的人類,雖然不至於夜間像動物般「嚎叫」,但有些阿茲海默症的患者,也會在夜間精神亢奮、來回走動,並且絮絮多話,這點跟動物「失眠」時的症狀是很像的。 在看完老年人類與老年動物雷同的地方之後,讓我們回頭討論貓咪姍姍,姍姍的異常行為,發生在另一隻貓咪啾啾生病後的幾個月。當啾啾身體狀況出現變化,牠自身氣味也有可能因此改變。再加上牠頻繁進出醫院帶回來不同的氣味,都有可能干擾了姍姍原本的平靜生活。除此之外,啾啾和飼主的情緒品質、作息因醫療事件也大受影響,而啾啾與飼主對姍姍來說是重要的生活夥伴。這些林林總總的變化,對姍姍來說都是緊迫事件。生活中累積的壓力愈來愈龐大,導致姍姍的行為愈加有所改變,這點我想是可以理解的。 克服壓力回到常軌 有報告指出,難以克服的壓力、長期的高量皮質類固醇,確實可能加速神經細胞的凋亡、阻礙神經新生,這些都是能導致人類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壓力會使阿茲海默症在人類身上發生,就當然也有可能藉由相同的機制,使認知障礙在動物身上發生。因此無論確診與否,我們應該幫助姍姍克服壓力,盡快地回到生活的常軌,就像之前啾啾沒有離開的日子一樣。 幸好的是,飼主要幫助姍姍回歸正常生活並不困難;她只要帶姍姍回到舊家,姍姍就像是回到軌道的行星,自動運轉了。 回到舊家的姍姍,在生活範圍內表現正常,無論是使用貓砂、吃飯、休息與睡眠都進行得堪稱「精準」,而且也對固定的梳毛活動表現出期待且主動的態度。在我看來,這不像是一隻有認知障礙的貓咪會有的行為模式。假若你某天半夜被地震震醒後,接下來幾個晚上徹夜未眠,卻又在一周內恢復正常,相信你也不會因此就被醫生診斷為失眠。 (本文摘自大塊文化出版《帶牠回家的路上:行為獸醫師想告訴你的十一則故事》一書)

MORE
/7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