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佛法真義2佛學思想 (80)】殺生與殺心 | 人間福報

【佛法真義2佛學思想 (80)】殺生與殺心

THE MERIT TIMES
文/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31觀看次
佛教從戒殺生到戒除殺心,是提醒我們慈悲為修行根本,把慈愛的護念遍及一切眾生。圖/Pexels
佛教從戒殺生到戒除殺心,是提醒我們慈悲為修行根本,把慈愛的護念遍及一切眾生。圖/Pexels
文/星雲大師

佛門以慈悲為本,主張對任何微弱細小的生命都要給予尊重;五戒的「不殺生戒」,就是對眾生的生命不侵犯、不殺害,且心存仁慈。

依戒律的根本精神而言,五戒裡的不殺生戒,主要還是以「人」為主,所以不殺生是指不殺人。殺人在佛教戒律稱作犯「波羅夷」(極重罪),是不容許懺悔的根本大戒;打死蚊蟲、蟑螂等,是犯「突吉羅」(輕垢罪),屬行為上的錯誤,罪過較輕微,透過懺悔可以消除罪業,透過行善也能將功折罪。

不過,佛教更重視心意犯罪的輕重,每一條戒相之中都有開、遮、持、犯的分別,犯同一條戒,會因為動機、方法、結果等不同,使得罪業的輕重與懺悔方式也有所不同。

記得國際佛光會在台灣小琉球成立分會之初,有一次我應邀前去為他們舉行三皈五戒,當時的會長問我:「我們島上的居民,大部分是捕魚為業,這與佛教的『不殺生』相牴觸,但是要大家不殺生,生活就會有困難,所以這裡要推動佛教很難。」我說:「佛教雖然講不殺生,但還是有輕重之分;殺生有『殺行』與『殺心』的分別。捕魚是為了維持生活,並沒有殺的意念,就如同人死後舉行火葬,一把火不但把屍體上的寄生蟲燒死,甚至連木材裡的寄生蟲也無可倖免;此雖有殺生的行為,但是我們沒有殺的心。若能對不慎殺害的生命生起慚愧心,誠心懺悔,縱有罪業也能減輕。」

因此,我們平時不能長養「殺心」,例如摔碗筷、摔桌椅、用力關門、衝撞牆壁等毀滅性格,一旦養成以後,不是殺人就是殺自己;不管自殺、殺他,或是見殺隨喜,都會養成不好的習性。

廣義而言,宇宙萬有皆有生命,不論是肉體上的生命、思想上的生命、事業上的生命、道德上的生命、時間上的生命,其價值雖各自不同,但都應該珍惜。例如,一件衣服能穿三年,你不愛惜它,就只能穿三個月;花朵可以開放一個月,假如你強摘下來,幾天就枯萎了,這也是傷害生命;桌子、沙發、電視……你愛惜它,就能多用幾十年。而殺生更不僅止於用刀杖加害;日常生活中,惡言厲色、說話斷人希望,或是造謠生事,使他人無以立足,也能傷人於無形,也算殺生。

對於殺生,可殺、不可殺是很複雜的問題。在正常情況下,每個生命都很可貴,不容許受到傷害;但是站在人道的立場,有時候殺生是否得當,也取決於生命所處的時間、空間。瞋恨的殺固然不好,有時為了慈悲、正義而終止其生命,也是被允許的。

例如,佛陀在因地修行時,為了救五百個商人,曾殺一個盜賊;表面上看起來是犯下了殺業,但為救更多的人,其實是在行大慈悲。這也說明佛教戒律不只是消極的行善而已,更重視積極的救人。

殺生固然是犯戒,但心無殺心、殺念更為重要。佛教從戒殺生到戒除殺心,是提醒我們慈悲為修行根本,從愛己到愛人,把慈愛的護念遍及一切眾生,當我們慈愛有情眾生,這世界必然消弭戰爭,趨向安樂與和平。

放生與放死

我們常見一些佛教徒喜歡在法會中「放生」,藉此功德祈福消災,但往往因為「放生」不當,反而造成「放死」。例如有人說:「捕魚的,明天我八十歲大壽要放生,你幫我抓點魚來放生!」「捕鳥的,我明天七十歲生日,你幫我捕些鳥來放生。」這些等待放生的魚在水桶裡,由於空間太擁擠,還沒放生就死了一大半;關在籠子裡的鳥,也沒有給予餵食,在沒來得及放生之前,也大都一命歸西了。

即使能被順利放生的魚兒、鳥兒,牠們在這一捉一放之間,不但因此感到恐懼,也難免傷到皮肉,甚至危及性命。尤其把原本遨翔在山林裡的小鳥,捕捉到都市來,無異是促使牠早亡;把原本生活在海裡的魚,放生到淡水湖裡,也是難以存活。因此,放生本來是慈悲的善行,但是放生不當反而成為殺生的愚行,可見沒有智慧的放生,反而會害死更多的生命。

早期佛光山不二門前的放生池養了一些魚,很多人拿烏龜來放生,把裡面的魚都吃光了;佛光山上也常發現有人抓毒蛇來放生,還有流浪狗、流浪貓,甚至一些保育類的動物,全部拿到山上來放生。這種不當的放生行為,不但破壞生態,同時也危及到全山住眾的性命安全。

過去大陸叢林也有放生園、放生池的設施,那時候的放生觀念跟現在不一樣。比方:我的牛對家裡有功勞、我的狗替我看家守門,牠們現在老了,我把牠帶到寺廟安養;我的公雞救過我的小孩,我捨不得殺牠,我帶牠到寺廟放生。他們把這些動物帶來放生的同時,也會給寺廟放生園一些錢,讓寺廟照顧、餵養牠們。反觀現在的人,隨意把小動物丟棄在寺廟,不管牠們的死活,這不叫放生,當然也不會有功德的。就像現在很多人募款放生,卻從中牟利,那是招搖撞騙,不是真的放生。許多人更是不了解生態環境與物種平衡,到處放生反而是破壞大自然生態平衡,遭來各界對佛教強烈的批評。

其實,我們與其做些不當的「放生」,不如更積極的「護生」。比如:不鞭笞牛馬、不彈射鳥雀、不垂釣魚蝦等;但是現在的社會,釣魚、釣蝦場到處林立,有的人雖然醉翁之意不在酒,純粹以垂釣為樂,儘管釣上來之後又再放回去,可是當下卻已經對這些魚蝦造成了傷害。

有的人家裡養了一些寵物,愛護小動物固然很好,不過我們必須思考:因為你喜歡動物,所以在家裡飼養貓、狗、小鳥等,然而這些寵物是否都能夠得到良好的照顧與平等的尊重對待呢?有的人因為一時興起,養了一段時間後就心生厭倦而棄養,導致貓狗四處流浪,這不但是對貓狗殘忍不公的待遇,也會造成社會的環保問題叢生。

總之,放生要隨緣行之,不要刻意放生。比放生更重要的,是要能護生;而護生最大的意義是「放人」一條生路。這個世界到處充斥著人與人鬥爭、人與人彼此較量,因此真正的放生是:當一個人失意時,給予他正面的鼓勵、開導,給人方便、給人救濟、給人善因好緣、助成別人的好事等等。

如果我們能在一個人發生困難時,資助他一下,幫助他度過難關,或者說幾句好話鼓勵他、幫他一個忙,這就是「放人」;「放人」給予人重生的因緣,比「放生」的功德更高、更大。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