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公益 | 人間福報

生活

90歲老兵打工維生 群眾募資715萬助退休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美國一名退伍軍人麥考密克(Dillon McCormick)因社會安全金不足以支付日常開銷,高齡九十歲仍在大賣場工作,一名前電視主播史文森(Karen Swensen)發現後,在募資平台號召捐款,僅二十四小時就募得超過二十二萬美元(約新台幣七百一十五萬元),幫助麥考密克退休享福。 《紐約郵報》報導,史文森日前在陣亡將士紀念日到紐奧良一家賣場購物時,看到頂著烈日整理推車的員工是名老人,她詢問後得知,對方已經九十歲了,是從美國空軍退伍的老兵,由於每個月得到的社會安全金只有一千一百美元(約新台幣三點六萬元),但維持生活開銷卻要大約二千五百美元(約新台幣八點一萬元),所以只好到賣場打工。 史文森估算,必須募款至少二十萬美元,才能夠讓麥考密克安心退休,於是她拍攝訪談麥考密克的影片,並在GoFundMe建立募款頁面;史文森表示,麥考密克出生於一九三三年,是屬於「沉默的一代」,現在「讓我們為他發聲,至少我們可以做到這一點」,募款獲得熱烈回響,在二十四小時內就超過二十二萬美元,捐款者超過三千人,而且還在增加中。 史文森也去拜訪老兵,並告訴他募捐的好消息,麥考密克不用再於高溫下推推車求溫飽,也不用再走一英里路上班,麥考密克顯得難以置信,他也想對所有捐款的好心人說,祝他們好運,「希望他們所獲得的,能比我一生還多。」

MORE

102歲人瑞 包粽贈弱勢

【本報嘉義訊】「粽情粽藝祖孫包粽樂」活動昨日在鹿草鄉舉辦,一百零二歲人瑞黃王嫌示範、傳承包粽技巧,只見她手腳俐落兩、三下就綁好粽子,引起一陣歡呼,粽子將送給獨居老人及弱勢家庭。 台灣活力老化推展協會昨邀鹿草鄉的長輩與小朋友一同綁粽子送給鄉內的弱勢家庭,並傳承傳統技巧,請到三角村一百零二歲人瑞夫妻黃水船與黃王嫌出席。 黃王嫌露一手「陳年」手藝,兩、三下就包好一顆。 台灣活力老化推展協會理事長吳玉琴表示,活動緣起於去年成立共享食物銀行,有服務使用者收到月餅時說,已三、四年沒有吃到月餅了;還有長輩日常以白飯拌醬油裹腹,飯菜來源是殯葬業為他送來祭拜往生者後的拜飯。 因此,今年集結在地及各界的力量,由協會服務的關懷據點及活力站的長輩加入關懷行動,騎機車將親手包的粽子送到社區裡獨居及弱勢長輩手中,共送了一百零四戶。

MORE

蔬食歌手「唱」議永續 用歌聲做公益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位於松山車站旁的「植境複合式概念館」開幕滿周年,6月周末活動不間斷,今(2)日植境於永續唱議會中,首度公開蔬食創作歌手吳汶芳,為植境打造歌曲「找到直徑」,同時結合公益活動,為0403花蓮大地震募款,用歌聲與公益為開幕月揭開序幕。 環境議題刻不容緩,企業、學校、個人皆在用不同方式落實永續生活,身為公眾人物的吳汶芳也透過自身行動,為環境盡一份心力;本次歌曲「找到直徑」,便是她為推廣永續的品牌「植境」量身製作,用歌詞傳遞植境是通往「永續」的捷徑。 淺談與植境合作的原因,吳汶芳表示:「這是一個適合帶著所有飲食者都來體驗的場域,除了有健康美味的VEGANala餐廳,自備容器購買食材的未來超市,還有能待一整天閱讀、喝咖啡的靜思書軒;最棒的是不定期的展覽和市集,能夠吸引更多人認識永續,並且親身實踐。」 植境作為載體傳播永續認知,與吳汶芳透過音樂散播影響力的理念「一拍即合」,因此於周年慶首度為植境獻上新歌「找到直徑」,讓影響力達加乘效果。活動中,吳汶芳不僅演唱植境新歌,同時也帶來三首暖心歌曲,與歌迷互動。 本身為蔬食者的她,也在與粉絲的互動中,大方承認另一半也吃蔬食會很加分,因海洋汙染議題而改變飲食習慣的她,正透過能力可及的方式去愛護環境,像是自備餐具、吃蔬食,已成吳汶芳的日常標配。 永續唱議會也透過公益行動援助0403花蓮強震,號召現場民眾共同為花蓮募款,讓「善循環」持續在社會流動。圖/植境提供

MORE

黃柏鈞 流域收復催生友善茶米

文/胡雪綾 最初只想說動坪林茶農放棄慣行農法,保護翡翠水庫集水區生態,一個失誤下不得不成立社會企業,相繼推出友善農法作物「台灣藍鵲茶」,及苗栗保護石虎棲地的「石虎米」、屏東霧台鄉魯凱族原鄉的「山麻雀小米」,逐步實現當初「流域收復」的理想…… 國高中是小混混、重考生、退學生、補校生,大學曾被1/2退學的黃柏鈞,人生轉捩點始自做「黑手」修車過日子時,被朋友帶進教會開始有了基督信仰,重考上大學時在山裡找到自己,瘋狂愛上台灣的高山生態,也決定日後要從事和環境保護相關的工作。 「大學時一年大概有1/3的時間待在山裡,光是玉山就爬了24次……」找到志趣與方向,黃柏鈞先攻讀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畢業後從事環境教育相關工作,擔任過荒野保護協會保育部主任、中華鳥會祕書長,工作之餘再考進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班。 棄慣行農法友善環境 擔任中華鳥會祕書長一職時,由於雪隧開通後,坪林製茶產業一落千丈,勞委會多元就業方案委託鳥會,輔導新北市坪林區弱勢、失業茶農,改當賞鳥解說員。 「老實說,這個想法很天龍國!」面對這個燙手卻必須執行的專案,黃柏鈞個人認為「完全行不通」,也擔心在坪林種茶已傳承6、7代的茶農,會因忙於旁務或因買茶客不上門而不再種茶,讓技藝漸漸失傳。 黃柏鈞決定善用所學,將生態和茶葉結合,推動環境友善、不灑農藥的種植方式,展開「流域收復」計畫。「坪林位於北勢溪流域,正好是翡翠水庫重要的集水區,為了台北地區500萬人的飲水安全,坪林茶鄉最好能避免採用慣行農法(定期以農藥殺蟲)。」 讓台灣藍鵲為你選茶 而所謂「流域收復」的概念,黃柏鈞的計畫是:指透過集水區的茶園整合,打造出一個生態品牌,由在地農家一起維護當地環境,讓整個山谷都沒有農藥,所有生物都能在此安居,也藉此吸引更多人來坪林休憩旅遊。 「當時提出這個概念時,農家完全聽不懂,將品牌取名『台灣藍鵲茶』,也是玩笑下命名的!」黃柏鈞說,坪林特有生物很多,但取名「翡翠樹蛙」不如取名當地常見的台灣藍鵲作為品牌名,還喊出「台灣藍鵲,為你選茶」的口號,「台灣藍鵲象徵萬物,意指大自然享用之後再給人類」。 一時失誤只好全收購 一頭熱的黃柏鈞,好不容易說服數位茶農加入,但行銷方式卻很佛系,相信只要茶好,知音就會上門,既沒有成立公司,也沒有行銷、法律、營運等各項專業人才。結果第一批茶業產出前,原本口頭說好要收購800斤的買家,在茶葉產出後卻人間蒸發,黃柏鈞只好自行貸款買下茶葉。 「成立的社會企業命名為『八百金』,目的就是為了警惕自己簽約的重要性。」黃柏鈞後來打聽買家失聯的原因,在於嫌茶葉售價太高,但黃柏鈞卻不願壓迫茶農「降價求售」。「唯有『盤商讓利,茶農讓地』,才能讓茶農樂意把土地還給大自然,形成環境友善的良善循環。」 堅持理念的過程,黃柏鈞一度付不出員工薪水,透過私人借貸才發得出資遣費,解散整個團隊。所幸後來找到新資金,才有辦法再營運下去,樂觀等待知音上門。 企業契作農友增信心 就在一次市集擺攤,有位客人駐足詢問「企業合作」方式,即便當時毫無相關規畫,黃柏鈞還是硬掰出3項內容:企業契作、工作假期,及將契作茶葉製成企業伴手禮。 孰料對方竟是家樂福基金會執行長,雙方立刻展開密切合作,後續更有智邦科技引入上下游產業供應鏈,如今八百金先後和64家企業合作過,其中有8家採長期支持,包括:全球人壽、中外製藥、星展銀行、寒舍餐旅、信邦電子…… 「隨著企業追求ESG永續發展的需求,我們也複製台灣藍鵲茶的發展模式,進一步和苗栗石虎棲地、屏東好茶部落山麻雀棲地合作……」目標全部瞄準台灣的山地,因為黃柏鈞知道,山地不但是水庫的集水區,也是各種生物的家。 半農半X生態小旅行 黃柏鈞經常帶著報名參加「生態小旅行」的民眾,及企業夥伴和員工,在假日開車上山,穿上採茶衣、背起竹簍體驗採茶或種稻、種小米生活,吃農家餐,了解農作物生產過程,也幫助當地茶農、稻農改善生活。 除此之外,黃柏鈞還在坪林推動「生態茶學小旅行」,固定帶團到坪林讓消費者有「採茶初體驗」。近年,八百金加碼推動「半農半X」的生活型態,訓練茶農解說自己的茶葉和家鄉。「當年我認為不太可能培養茶農當解說導覽員,但如今看著許多茶農自信滿滿、信手拈來說著自己家鄉的故事,心中只有滿滿的感動。」黃柏鈞說。 課業輔導 足感心吔 黃柏鈞除了「流域收復」的土地復甦計畫,還有一個看似和生態無關,卻能向下扎根的百年大計,就是「課業輔導」,多年努力下,不少坪林孩子考上國立大學,人生有了更多可能性。 「茶農在採茶季搶摘茶葉可說是分秒必爭,根本無力顧及孩子的課業,所以我就想:似乎可以從這裡切入幫忙。」黃柏鈞的直覺事後獲得證實,茶農們都很感心他的課輔計畫。 曾有許多年,黃柏鈞每周五傍晚,先召集台大、政大、東吳等校的大學生,從公館出發前往坪林,到了坪林先爬一段山路丟包一兩個大學生,接著下山再爬上另一個山頭,又丟下一兩個學生,等全部大學生送達茶農家後,再回頭去第一家接學生,這時候,大學生早已進行2個多小時的課業輔導了。 「我們並不是只服務加入的茶農。」黃柏鈞曾接受新北市家扶基金會轉介一個茶農的孩子,黃柏鈞先找了一位台大物理系高材生教孩子,下個月孩子立刻從49名進步到16名,結果愈教愈熟,茶農竟然主動加入有機茶種植。 黃柏鈞還在坪林開設當地百年來第一間獨立書店「流域書店」,販售環境保育、生態相關書籍、茶葉。黃柏鈞說:「有機是讓生態回來,把農產品變文化財!」 雖然「課業輔導」已暫停一段時間,但最近又有一家企業希望和黃柏鈞合作,繼續能為友善農作的農友子弟進行課業輔導。「現在我們又開始在召集課輔老師啦,呼籲大學生一起到坪林教課!」

MORE

全民捐粽送愛心 低碳蔬食護地球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端午佳節將至,長期支持環境永續與社會關懷的里仁社會企業與社團法人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合作舉辦「全民捐粽送愛心」活動,於今年4月至5月邀請消費者一同響應認購,募得60870顆使用在地友善耕作食材的端午愛心粽,捐贈給社福團體。讓偏鄉家庭與弱勢朋友在端午節時,也享用的到里仁蔬食粽真實的好味道。 香菇栗子粽、經典北綜、椰香紫米芋泥粽、粽香糯米等四種口味的蔬食粽,皆已發送至台灣全民食物銀行桃園、台中、高屏、花蓮及台東等5個區域發放站和超過185個在地社福團體。里仁感恩消費者支持捐粽送愛心,讓偏鄉家庭與弱勢朋友在端午節時,也享用的到里仁蔬食粽真實的好味道。 里仁蔬食粽採用在地友善耕作的米與食材,對身體負擔少,也蘊含著支持農友守護土地的用心,十分受到消費者喜愛。里仁對食材把關嚴謹,因此請蔬食粽的合作廠商選用無農藥化肥栽種的米,所有內餡食材也都通過評鑑:花生須通過經黃麴毒素檢測、蘿蔔乾不使用漂白劑、醬油不使用甜味劑和人工香料等。連包粽的粽葉和粽繩,里仁也嚴格要求:粽葉不可使用二氧化硫及防腐劑、粽繩不使用漂白劑,就是為了讓消費者「吃得安心」。 里仁自2018年起與多家食物銀行合作發起愛心捐粽的活動,號召消費者捐粽,送愛心給弱勢朋友與偏鄉家庭,6年來已累計捐出逾24萬顆鹹甜的蔬食粽。

MORE

連續5年捐善款 幫助中彰投弱勢繳健保欠費

【中央社台中訊】快樂天堂基金會今(29日)宣布啟動捐助健保愛心專戶深耕行動,自民國113年起每年捐助新台幣100萬、連續5年共捐500萬元,以協助中彰投地區遭逢急難弱勢民眾繳納健保欠費。 中央健康保險署中區業務組今天與快樂天堂基金會召開「愛在健保流轉 遇見快樂天堂」捐款記者會,由健保局中區業務組長丁增輝與快樂天堂基金會董事長張雪如,一起啟動捐助健保愛心專戶深耕行動,快樂天堂基金會將連續5年共捐出500萬元挹注健保愛心專戶。 丁增輝表示,健保署於民國91年設立全國性「健保愛心專戶」,匯集大眾愛心,協助弱勢繳交健保費,20多年來,湧自各界各角落愛心不曾間斷,中區在地的捐款達6255萬元,包括義工、小機車行、善心家族、寺廟及基層診所聯誼會等,約近6成來自醫界,截至112年底,已累積協助5756人。 圖/記者張睿杰 丁增輝說,健保署中區業務組在921震災時即率先於中彰投地區建立愛心協助機制,接受外界愛心捐助弱勢繳清健保欠費;尤其疫情期間,中區業務組也成立專案,匯集愛心救助失業又遭逢急難傷病的特殊境遇家庭或個案共1094人,繳清健保欠費1546萬元。 張雪如表示,健保制度可說是世界奇蹟,但有不少弱勢者繳不起健保費,健保愛心專戶是很好的活動,快樂天堂基金會長期從事收容受虐婦女及兒童;也協助弱勢民眾善終,例如協助因家貧赴日打工卻猝死的廖姓男子骨灰返台魂歸故土,廖爸爸今天也出席記者會,感謝快樂天堂基金會善舉,他會好好撫養孫子長大。 健保署呼籲,社會各界如發現經濟困難無力繳納健保費的弱勢民眾,可到健保署官網搜尋「弱勢民眾通報平台」或透過健保LINE官方帳號「健保弱勢協助」服務選單通報,以分期繳納、無息紓困基金貸款或愛心轉介公益團體等措施,協助繳納健保欠費。 圖/unsplash

MORE

高雄麥當勞叔叔之家 供遠距就醫兒童家庭入住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明亮、潔淨還有閱讀及遊戲空間的「高雄麥當勞叔叔之家」今(5/28)日啟用,將讓遠距到高雄就醫兒童家庭免費入住,還提供早餐、交通服務,還有小朋友心喜愛的「麥當勞叔叔」陪伴病童早日康復。 高雄麥當勞叔叔之家位在河北一路,是一棟5層樓的建築,由麥當勞叔叔之家慈善基金會以租用整建方式設立,即日起接受醫院社工協助轉介。 「高雄麥當勞叔叔之家」20間套房,有2人、3人及4人式的房型,基金會估計,每年可提供7300個房間數服務能量。 曾入住高雄麥當勞叔叔之家的滐寶家受邀出席啟用儀式。新生兒滐寶出生後被診斷為「肺動脈瓣閉鎖」心臟病,醫院建議轉診高雄,於是他的父母帶著孩子南下,經歷3次心導管手術,孩子已經健康出院,未來還要每半年定期回診追蹤。 圖/麥當勞基金會提供 滐寶的爸爸分享,在未入住前,每次都從雲林往返高雄看望在加護病房的孩子,周末更是帶著滐寶的兄姐展開艱辛的旅程,耗費6個小時。後來在醫院社工轉介下,入住麥當勞叔叔之家,有一種「安頓」下來的感覺,減輕了孩子及家長的身心壓力。 高雄市長陳其邁出席活動,感謝基金會提供優質的空間安頓就醫孩子及家庭,還提供早餐及休憩空間,還能緩解孩子就醫的緊張情緒。 圖/麥當勞基金會提供 台灣麥當勞叔叔之家慈善基金會董事長李昌霖表示,基金會看到南台灣跨區就醫者的需求,於是擴大服務量能,希望陪伴更多孩子和家庭在就醫的路上多一份支持,少一分負擔。 基金會也為入住家庭舉辦「溫暖抵家音樂沙龍」,盼以悠揚的音樂,為家庭帶來溫暖的力量。

MORE

團購主送愛北家扶連7年 逾1萬6千顆愛心粽

【本報台南訊】住嘉義縣太保市尤正吉多年來揪團關懷弱勢,端午節日近,近日送3000顆粽子到北台南家扶中心,累計七年攜手團友送來出愛心粽逾1萬6000顆,滿滿愛心讓人感動不已。 尤正吉平常在科技公司上班,下班後搖身一變網購的團購主,多年來默默揪團友們行善,今年持續號召團購社員們關懷家扶弱勢家庭的兒童,募集經費購買端午節應景粽子,送愛到家扶。 尤正吉日前親自將3000顆粽子送到北台南家扶中心,這是今年北台南家扶中心首次獲大批獲贈愛心粽子,趁家扶發放兒童生活補助金時,將這3000顆愛心粽,送給受扶助家庭享用。 北台南家扶中心主任李桂平說,尤正吉在每年年底家扶寒冬送暖活動設攤位,嘉惠家扶兒童,2018年起,每年端午佳節前夕,為家扶中心弱勢家庭送來粽子,已連續7年不曾中斷過,累計贈送家扶1萬6402顆粽子,每顆粽子都有尤正吉及他的團購社員們的愛心,讓家扶和受助家庭感受有力關懷。 尤正吉表示,深知北家扶扶助弱勢用心,因此透過募集經費購粽送愛心到家扶,自己和參與愛心粽募集行動的團員,都是社會上一顆顆小小螺絲釘,希望發揮各自小小力量,讓弱勢者感受社會溫暖。 嘉義縣太保市尤正吉(右二)揪團關懷北台南家扶中心受扶助家庭,7年來已送出逾1萬6千顆愛心粽,中心主任李桂平(左一)代表收下愛心粽。圖/北台南家扶中心提供

MORE

張健芳 樂在推廣可可文化

文/黃作炎 可可豆的拉丁學名,意指「神明的飲料」。台灣女孩張健芳,因緣際會在中南美洲鑽研並愛上可可文化,沒想到多年後,竟在台灣接續上這段可可夢想種子,致力以古法烘焙、翻炒可可豆,研磨、沖泡出絕美飲品,並將台灣種植的本土可可豆,化身為各種可能的食物…… 張健芳政大新聞系畢業後,誤打誤撞成為「美食旅行家」。喜歡旅行的她,寫的不是美食的體驗,而是食物的故事,更希望透過食物媒介,導引讀者進入異國餐桌上有趣的故事中。 2011年,專注於農業、食物、環境等公共議題,強調關心農業、友善土地的網路獨立媒體「上下游新聞市集」創立了,張健芳獲邀擔任義務撰稿,因而接觸到國內許多食物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且觸角還放眼關注全球各國關於食物的故事。 有食物和故事的旅記 藉由旅行採訪的過程,張健芳逐漸書寫出特有的旅行見聞風格,她用「青木瓜沙拉」描寫泰國紅燈區,用「茶」側寫伊拉克戰爭……「旅行」+「食物」+「故事」的內容頗受好評,2012年,文章集結成為她的第一本書《 一個旅人,16張餐桌:沒和當地人吃頓飯,就不算去過那裡》,一推出就入選誠品書店的當月選書。 「我每到一個地方,至少會與當地人吃一頓飯,藉以了解當地的文化。」曾在日本當交換生的張健芳,因緣際會學習了西班牙文,沒想到後來去拉丁美洲旅行採訪,全都派上了用場。 可可原鄉的驚喜驚豔 「西文圈完全是另一個世界,到處都是色彩和音樂,舌頭可以品嘗到顏色,手指可以捕捉到音樂,拉丁美洲不是寫小說的地方,而是小說發生的地方,太精采了!」張健芳眼中的拉美世界,天天上演著驚喜和驚豔。 第一次去逛墨西哥小鎮的市場,張健芳吃到現磨微溫的巧克力,風味粗獷又強烈,大感震驚後覺得餘韻繚繞不散。隨後又到瓜地馬拉參訪可可園,發現置身可可原鄉的拉丁美洲,是如此幸福的一件事。 千年不變的時空定格 「巧克力竟然長在樹上,不是從超市買的。鄉下老屋的後院種著可可樹,這裡的阿嬤晒可可豆,就像台灣阿嬤晒龍眼乾,炒可可豆像在炒瓜子,剝可可豆像在剝花生,既新鮮又熟悉,既古老又日常,而她們這樣做,已經幾千年了。」 張健芳跟著拉美阿嬤們在廚房瞎忙,看著她們滿頭汗水,柴火映著臉頰,可可豆在鍋子上微微跳動,嗶啵作響,巧克力香氣濃郁得彷彿可以咀嚼,張健芳目眩神迷,這一刻,時空彷彿停住了腳步。 土法煉鋼成就可可飲 她看到阿嬤搬出一個研磨可可膏的巨大石磨,興奮激動得無與倫比,可可豆在石杵前後推擠下低聲碎裂、咿啞作響,顆粒愈磨愈細,最後用開水沖泡可可,再加點辣椒粉,就成了一杯芳香滿室,還有保健祛痰及預防感冒作用,足以抵擋夜晚寒氣的可可熱飲。 張健芳發現,飲食與家庭始終接連著有趣的故事,在異國餐桌聆聽到的家庭故事,讓她感悟深切。「最大的感悟就是:從產地到餐桌,食物里程愈短,離產地愈近,人跟人的連結就愈密切,因為你清楚知道:吃進口中的食物是哪個鄰人種的。」 夢想種子在台東發芽 回到台灣後,張健芳起初完全沒有想到:曾經的可可夢想種子,多年以後會在台東發芽,開啟她創業的契機。 其實早在2003年,屏東縣內埔鄉的農民,就種下台灣第一批可可樹。張健芳回台灣後獲知,不計成敗一頭栽進可可的世界裡,直接找農夫買新鮮可可豆來發酵、乾燥、烘烤、脫殼,不斷碰壁試錯,做出市場願意買單的產品。 匆匆10年過去,對台灣人來說,可可這項農產品的內涵及應用,仍然很陌生,但張健芳樂此不疲,並於去年把多年累積的可可文化養分,創立本土品牌「美麗東可可」,希望日後國人也能愛上可可產品,尊重可可文化。 神明飲料 溝通天地 張健芳在瓜地馬拉,認識一位考古學家安娜,曾從瑪雅遺跡出土的精美玉杯裡,發現殘留的可可,以及四周描繪著王室貴族用可可大宴賓客的壁畫,顯見瑪雅人早在2000多年前,生活中就和可可密不可分。 儘管瑪雅人曾在茂密雨林建立顯赫一時的宮殿和寺廟、天文及曆法也超乎想像的進步,瑪雅文明最終還是消失於人世,但「喝可可」的美好日常,卻和傾頹的宮殿、廟宇一樣保留至今,瑪雅人的後代繼續喝著香醇的可可…… 考古學家安娜還告訴張健芳:「可可豆能溝通天地神靈。」可可豆也曾被古時候的人當成貨幣,至今在當地某些本土宗教儀式中,仍然不可或缺……諸此種種可可傳說,都讓張健芳深深著迷。 可愛酥的瘋狂旅程 張健芳曾參與中美洲「亡靈節」(類似亞洲的清明節和中元節)儀式,期間家家戶戶在供桌上擺上祖先的相片、鮮花和亡者生前喜歡的食物,迎接死去的親人回來團聚。 所準備的食物通常愈香愈好,據說香味能穿透幽冥,召喚親人來相會。而家人會在此時團聚,慢慢啜飲一杯又一杯的熱可可,分享故人行誼,說說唱唱,哭哭笑笑,連接生死陰陽。 「還有什麼香得過現磨的熱可可呢?所以必備供品就是現磨熱可可。」張健芳說,加工可可是一門繁瑣的工藝,在原產地,婆婆媽媽會趁假日一起合作,處理大量的可可豆,以備平日食用。 張健芳在台東燃燒著熊熊maker魂,靠單兵作戰用撿來的棉被和保麗龍做發酵箱,再利用太平洋的海風乾燥發酵完畢的可可豆,晚上掛在youtube上面研究國外專家如何加工,周末還擺攤試吃做市調。 說是浪漫也好,異想天開也行,張健芳屢敗屢戰,內心非常強悍,始終相信自己「可以」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 沒想到在試作可可香蕉乳酪三明治早餐時,一個忘神竟把糖和蜂蜜燒焦了,恍惚聞到焦香味,隨手淋在爐旁一盤可可粒上。等冷卻後,回頭好奇一嘗,驚呆了──這是什麼?又香又脆又夠味! 意外的,原本當三明治配菜的「可愛酥」小兵立大功,竟成為廣受歡迎的小零嘴。此外,不斷摸索嘗試研製而成的「可豆茶」等產品,則打包成受歡迎的沖泡包。 2023年,張健芳在美麗的東台灣正式打出品牌,吸引不少鐵粉入群,憑著一股傻氣,走完最辛苦的草創期。「地球上食物豐富多采,只要好好生活,食物就是我們親手創造的最重要的作品。」 小 啟 台東縣政府「島東風味探索」有機友善農產品展,5月25、26日,在SOGO忠孝館12樓展出。  

MORE

法國格朗尚鎮跨世代村 打造銀髮族「小天堂」

【中央社/ 格朗尚24日專電】「我們不孤單,這裡從不讓人感到孤立」。法國格朗尚鎮高齡人口比例高,政府啟動跨世代村,打破銀髮族心理和資源上的孤立無援。村內有青銀共居住所,也有單一窗口提供全方位長照,如同住民所說,「在這裡從不感到孤獨」。 除了獨立空間外,跨世代村最重要的是「打破銀髮族心理上和資源上的孤立無援」。68歲、已入住跨世代村3年的胡維(Nicole Rouvet)強調,「我們不孤單,這裡從不讓人感到孤立,很多人都為孤獨所苦。這裡辦得很棒,把我們照顧得很好。」 2014年起主持跨世代村計畫的副鎮長布雪-皮雍(Françoise Bouché-Pillon)告訴記者,對入住長者而言,「村莊不是宿舍,而是已經有了感情和連結的家」。據她所知,還有居民稱這裡為他們的「小天堂」。 服務組負責茶水甜點的阿姨們告訴記者,他們有時組織打牌,有時出門踏青,「變老」這件事情並不會讓他們停下享受人生的腳步。 法國北部布列塔尼大區格朗尚鎮(Grand-Champ)是典型的法國小市鎮,45%的人口都住在鄉村。面臨孤獨終老的問題,當地政府2021年和社會住宅機構合作,打造令人耳目一新、長者能安全地在「自家」終老的跨世代村。時任地區發展部長古洛(JacquelineGourault)親自出席落成典禮。 由舊養老院遷移後改造的村莊主要兩大結構:一邊是「社會行動社區中心」(CCAS),也就是集結近10個社會、醫療與弱勢協助機構組成的單一服務中心;另一邊則是專為長者、年輕人和遊客修建的住宅區。   跨世代村除了長者、青年與遊客住房外,還有集結長照與社會協助的「社會行動社區中心」。中心除了長照服務外,也有多個協助弱勢的非政府組織,包括愛心食物補給站。圖/中央社 ● 完整服務和陪伴 打破長者內心孤獨 跨世代村的住房部分統一由居住服務協會Agora管理,工作人員伊莎貝(Isabelle)帶著中央社記者拜訪25間長者平房的其中一間,這裡住著受人歡迎的席蒙(Simone),一位可愛的老奶奶。 她親切地解釋跨世代村如何為了高齡人口而量身打造平房,從自動門、智慧開關,到走道照明、床頂電動移位吊帶等,非常受用。如果有任何行政、照護、飲食、居家協助的需求,只要一通電話給CCAS內的不同單位,他們都能很快派人前來。 伊莎貝告訴記者,席蒙常會透過屋內的落地窗對著中庭往來的人們打招呼,是村裡的暖心大姐。 「哇,這是您兒子嗎?」記者拋出開場白,指著桌上10多歲少年的黑白照片,試圖拉近和席蒙的距離。 然而這時一旁的伊莎貝冷不防說了句:「敏感話題」。記者後來才知道,開朗的席蒙每到12月總是特別低落,常一個人對著窗外發呆。那是她兒子英年早逝的時間。 因此,每到12月,村莊成員都會心照不宣地多給席蒙一些關懷,盡量不讓她幾日不見人影。 村莊的精神,就是在提供獨立居住空間的同時,以完整的服務和陪伴來打破長者深層的孤獨。 ● 享受獨立生活又能彼此依靠 因糖尿病而截去雙腿的77歲住民米歇爾(Michel)3年與妻子一同入住。曾為海員的他告訴記者,沒想過有天會失去雙腿。米歇爾被截肢後,沒有機構告訴他該怎麼辦,大家都一問三不知,直到找上CCAS,也才有機會住進這個更適合他終老的家。 米歇爾夫妻邀請記者到家裡參觀,這時家中的自動大門和寬敞走道就顯現出其價值。米歇爾說,「我們有一棟為行動不便者設計的房屋,我們很喜歡,進出很方便,房間衛浴也都很方便。我雙腿被截肢,沒有其他辦法」。 他們很享受獨居生活,幾乎每週都有晚輩來拜訪,夫妻倆從未想過要和兒女同住。米歇爾說,父母年老後不在兒女家養老是法國文化,「法國就是這樣,他們(兒女)有自己的事業、到處跑,有時來看看爸媽,這沒什麼,沒人會說話」。 提到法國的長照政策,跨世代村入住者胡維認為還有改善空間,特別是照護人力嚴重缺乏,導致照護品質下降,「長者有點被忽視」。 她向記者坦言,不喜歡長者同住、統一照護的養老院,「在跨世代村,我們很自由,想做什麼都可以,有很大的自主性」。 除了獨立空間外,跨世代村最重要的是「打破銀髮族心理上和資源上的孤立無援」。胡維強調,「我們不孤單,這裡從不讓人感到孤立,很多人都為孤獨所苦。這裡辦得很棒,把我們照顧得很好」。 「有時自己在家會很孤單,但在這,我們不孤獨,需要什麼就去找鄰居或伊莎貝,沒有孤獨感,這很重要」。 她補充,只要有需要就提出,居家協助或復健師都可以過來。獨立自主,又能彼此依靠,這就是法國長者最大的願望。胡維激動地說,「應該有更多這樣的村莊」。 ● 跨世代村成典範 不因「變老」停止享受人生 記者採訪這天是耶誕節,鎮上幼兒園小朋友來到跨世代村為長者帶來表演並共進午餐,老人家們各個開心不已。跨世代村顧名思義,就是會定期舉辦與不同世代族群的交流和聚會,活化長者心緒與人際網絡。 跨世代村的設立成了該區的先鋒,負責社會醫療事務的副鎮長布雪-皮雍在接受中央社訪問時指出,常有人要求參觀村莊,他們試著把它成為範例,「模式將被複製,其實已有小型村莊陸續落成。這確實很吸引人,因為從政策上來說,養老院是不夠的」。 她認為,跨世代村還有另一項功能,就是透過聚集長者,舉辦各種活動,扮演長者老化不同階段的過渡承接。 「很多長者彼此間都曾是同學。有的人可能去了醫療機構,有的還在家裡,這裡能創造連結,也讓外界可以到養老院參加活動,認識機構」。如此一來,倘若長者有一天進入療養院,也不會覺得完全無所適從。 布雪-皮雍告訴記者,對入住長者而言,「村莊不是宿舍,而是已經有了感情和連結的家」。據她所知,還有居民稱這裡為他們的「小天堂」。 下午3時,一群長者還不願離開聚會廳,開始桌遊、撲克牌局和日常鬥嘴。照伊莎貝的說法,他們會待上好一陣子。 這時記者注意到窗外又來了一大批年長者,魚貫走進整棟建築體的最邊間,還有幾位透過玻璃落地窗跟正在玩桌遊的老朋友打招呼。 原來是隔壁為退休人士設立的俱樂部正在舉行撲克牌大賽。走進俱樂部比賽會場,兩張大長桌近百人競賽的場面可不得了。除了玩家外,還有行政組、服務組、和攝影組,老人家們有效率地籌辦活動,陪伴彼此。 服務組負責茶水甜點的阿姨們告訴記者,他們有時組織打牌,有時出門踏青,「變老」這件事情並不會讓他們停下享受人生的腳步。 走出俱樂部,暮景桑榆。回頭看,建物上寫著:「荊豆花俱樂部」(Club des Ajonc)。 查詢谷歌,荊豆花受選為布列塔尼象徵之花,莖短硬刺,不畏寒風,一年四季生長,因金黃色外表被人譽為「布列塔尼之陽」。荊豆花如同這裡的長者,即使暮日,也要迸發驕陽般的金黃。

MORE
/15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