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生活智人109】 光影藝術家 文森.巴爾 發揮想像 自娛娛人

文/楊慧莉 忙碌的生活常讓人專注於眼前事,對周遭事物視若無睹。不過,有人卻因定睛於桌上一角,而「發現」另一片天空。他是比利時電影製作人文森‧巴爾…… 人生 插曲 茶杯旁有隻大象 文森‧巴爾(Vincent Bal, 1971-)今日以「光影藝術家」打開全球知名度。不過,這並非他當初的本業。原來,他本是一名電影製作人,走上「視覺藝術」,純粹是無心插柳。 一切純屬意外 兒時,巴爾就會畫些小漫畫。他來自比利時,那是《丁丁歷險記》、《藍色小精靈》等漫畫作品的原鄉。由於風氣影響,許多人成長過程,都會塗塗畫畫。因此,巴爾對自己這項技能並不以為意。高中畢業後,他決定學編導,於是走上編劇和導演一途。他對畫畫的愛好只會在製作劇本分鏡時派上用場,卻從來沒想過有朝一日會成為藝術家。 一如生命中許多「好事」的發生往往都在不經意之中,巴爾在二○一六年某個春日碰上這等好事。當時,他正埋頭寫劇本,突然留意到桌上的茶杯投射出的影子,神似一隻大象。他心生玩興,給「影子大象」加上圓圓的眼睛、垂落的大耳、粗壯的象腿,接著拍照上傳到社群媒體。結果,佳評如潮,讓他喜出望外,於是就想,「給自己一個挑戰試試看,每天都弄出一件影子作品,看能否達到一百件?」自此,他就沒停過。幾年下來,作品已超過一千多件。直至今天,他的創意仍源源不絕,IG追蹤人數破百萬。 光影創作之路 巴爾的創作過程常藉助日常用品的影子,然後在上頭加上幾筆變出有趣的事物。他賦予這種技藝一個科學性的名詞:影子學。而今,回頭再看當初的一些塗鴉作品,他沒有「今是昨非」之感,依然很喜歡,而那些作品都是陽光的傑作。 「陽光投射出好看又清晰的陰影,我好喜歡啊!不過由於光線會移動,你必須畫得很快。五分鐘後,陰影就移動了。因此,根本沒時間畫細節。那些初稿有點簡單,卻也給人一種率真感。」巴爾說,「而當夏天過去後,天空開始烏雲密布,遮蔽了自然光,我只好尋找人造光源,現在我常用 LED燈。」 作為光影藝術家,巴爾也非僅靠從小練就的漫畫基本功「誤入歧途」。想創作,藝術底蘊是關鍵。除了漫畫,他也很愛看畫,那是從小養成的習慣。當時,他的父母常帶他和手足去逛博物館,然後要他們選出每間展覽室最喜歡的畫作,讓他覺得「那是欣賞藝術作品一個很棒的方式」。 由於與梵谷同名,都叫「文森」,巴爾覺得跟荷蘭大畫家很親近。從小,他就喜歡梵谷用色明亮和筆觸強勁的畫作。直到今天,他還是喜歡上博物館,欣賞一幅畫作能讓他起雞皮疙瘩,而看到特別感動之作,就想提筆創作,並充滿能量。 一場發現之旅 除了藝術底蘊,巴爾創作,還需靈感,而他的靈感來自四面八方,「走在城市,你可以看到很瘋狂的事。如果看到什麼具啟發性的事物,就用手機拍下。」 以前,巴爾在學拍影片時,讀到知名畫家畢卡索的一句話,「我不尋找,我發現。」後來,他在埋頭寫劇本時,覺得畢卡索有些自命不凡,而今從事藝術創作,他可以了解畢卡索在說什麼了。靈感,難以尋找,只能發現。 起初,巴爾的作品是透過螢幕被觀賞。後來,有出版商將他的作品印成書本《影子世界》(Shadow World),裡頭有一百四十四件他最喜歡的畫作。不過,他坦言,在社群媒體分享作品的好處是可以跟觀賞者直接互動,彼此間無距離,來自各地的人都可以回應和發送訊息給他,深感「視覺藝術有普世性,人人都看得懂」。 另外,巴爾也跟非營利組織「喜願基金會」合作,共襄盛舉一個有意義的許願活動,方法是用重症病童熟悉的醫療物品創作出他們所許願的人事物。為此,他情商自己的醫師朋友,借給他一些醫療器材;自己也跑去藥局找合適物品。最後,有五個提案被選上,他還在家中的小工作室做音效,透過正確的聲音將生命注入作品,讓他自己都覺得好神奇。 「每次運用影子創作就好比進入一場發現之旅。」巴爾說,「我永遠也不知道會出現什麼,就是這樣才刺激。」 成功 之道 放鬆心情過日子 巴爾的影子作品,充滿想像,趣味橫生。他可以用一把剪刀變出一位準備槍戰決鬥的牛仔,或是藉助一只翡翠雞尾酒杯變出聚光燈照到逃犯的情境。觀眾不僅可在網路和出版物欣賞到他的作品,有機會也可在紐約、倫敦、巴黎、台南等地的展場上親眼感受其作品的魅力。 與日用品相遇 前年,韓國首爾的「MUSEUM 209」首次舉辦巴爾的個人作品展:《影子藝術》(The Art of Shadow)。展覽期間,他接受《韓國時報》專訪時說明自己的創作理念,「有時候,僅是一只玻璃杯,就變成了一片海,或是一個開瓶器就變成品酒的人,這便是簡單的力量。我總在尋找可以投射出特殊影子的物品──那種有些小小突起物或洞洞之類的影子。」 巴爾認為,投入「影子學」滿足了他長久以來只當製片時部分被壓抑的創意,因為電影是合作案,需要時間、預算和一群在行政上把關的人,如此一來常常會把起初的創意給稀釋掉。但是,影子創作就不同了,「只有我、紙張、筆和燈就可搞定。」 換句話說,在影子創作裡,巴爾能完全自主,有機會跟那些隱身在抽屜裡、商品架上、甚至路肩上的物品相遇,在邂逅中有時用不到十分鐘就能產出一件塗鴉作品,但有時看了好久仍毫無頭緒。 藝術提供慰藉 許多人逛美術館或博物館,會糾結於所見作品的意義,想了解創作者是否意有所指。對此,巴爾表示,「我的作品並非起於想傳達什麼訊息,重點應該就是想像力的運用吧,讓大家看看想像力如何賦予我們新的眼界。除此以外,幽默在我的作品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只要有人跟我說,我的作品讓他們天天都能會心一笑,我就覺得用這種方式對這個世界有所貢獻,挺好的。」 當今,世界充滿各種隱憂,不免讓人悲觀。巴爾也心有同感,「我本身算是樂觀的人,但這個世界的問題也會讓我憂心。我並不擅長處理壓力,只能盡可能讓我的生活過得愉悅,也盡量遠離一些無法提振我精神的活動和處所。每個人的生活其實都不好過,我想明白這點大家會好過點,還有,藝術可以讓人紓壓,提供很好的慰藉。好的藝術作品,可以讓人看見人生百態,並了解那都是藉助這個所謂的『人生』即興演出的結果。」 樂趣大於一切 不管是電影製作或影子塗鴉,巴爾都得靠源源不斷的點子。萬一腸枯思竭怎麼辦?這點,他倒不擔心。他曾讀過一本關於創作動畫腳本的書,作者是動畫編劇大師史考特(Jeffrey Scott)。史考特在書中說,「你的腦袋裡有源源不絕很棒的點子。」這讓巴爾備感力量,決定不再尋求一個最棒的點子,而是就眼前的點子做發揮,行不通,再另起爐灶,點子永遠都有,只要持續發現新的點子就好。」 此外,美國劇作家馬梅(David Mamet)在一本關於創作劇本的書中提出的建言,也讓巴爾很受益。馬梅說,「忘記所有的編劇規則,因為只有一個規則,那就是別表現得無趣。」巴爾覺得這個規則適用於所有藝術,「不管你做什麼,都別以無趣的方式呈現。」 如果有年輕人也想用藝術表達自我,巴爾的建議是:好好玩吧,並做自己所愛,有時候一些你覺得簡單的東西,別人可能覺得很難。所以,要去探索。然後試試不同的東西,實驗後如果失敗,就再試一下。最糟糕的事是你把所有的事情都看得太嚴重了。你的腦袋中會有很多點子,所以就繼續玩下去。 巴爾給後生晚輩的另一個建議是,當個文化雜食者:各種類型和年齡層的電影,都要看;書本、雜誌,要廣泛閱讀;四處旅遊,到處走走;靈感會來自四面八方。 巴爾也閱讀很多書,從中受益良多。他在讀英國畫家霍克尼(David Hockney)的書時看到一句話,「成功是附屬品,不是目標」,頗有共鳴。他認為,做任何事不該只是為了成功,「如果你能專注於工作本身,並樂在其中,就已獲得最大回報,這樣就算成功了;如果其他人剛好也喜歡你的工作成果,那倒是一個很不錯的附屬品,但不是主要目標。」 在這個凡事都以銷售量、按讚和給星星來評估事物好壞的社會,巴爾希望世人都能對此謹記在心。

MORE

【院線片】《BIG》 活著 就是給自己最棒的禮物

文/簡妙容(中華世界影像教育推廣協會講師) 魏德聖導演在電影中,鋪陳了六個家庭的故事,還巧妙以動畫詮釋抗癌小鬥士與病魔纏鬥的過程,這橋段與宮崎駿的《魔法公主》,有著莫名的熟悉感與感動,小鬥士的裝扮也讓人聯想到他的作品《賽德克巴萊》。 《BIG》是魏德聖導演的作品,不同於以往,這次是以癌童和陪病家屬為主題的電影。描述來自不同社會階層、不同面向的六組家庭,因同住八一六病房,過程中孩子面對疾病的童言童語、為彼此加油打氣,陪病家屬的心酸不捨、面對病況的起伏,努力在孩子面前堅強、強顏歡笑。這群人彼此從陌生衝突到相互關懷、相互支持,交織出有笑有淚的故事。 生命誕生見證感動 六個家庭有各自的狀況與相處方式,其中想特別提到的是由鄭又菲飾演的源源一家、曾珮瑜與黃鐙輝飾演的是延一家,以及范逸臣與田中千繪飾演的大杉一家。 源源是個懂事的孩子,總是用笑容來面對每段療程。當源源跟媽媽(曾佩慈飾演)在醫院長廊中彼此約定痛要說出來、難過要哭出來時,母女間情感流動、孩子的貼心著實讓人心疼,看到如此懂事的孩子,同樣身為母親的我,心中充滿同理與不捨。 是延的爸媽是一對吵鬧不休的離婚夫妻,兩人都用自己的方式來愛孩子,常忍不住翻舊帳指責對方,當孩子的病情加重需要再接受手術時那種擔心與內心掙扎;當失去是延後,半夜悄悄回病房收拾,見到同房病友忍不住失聲嚎哭,當下的懊悔不捨與自責,每一幕都牽動人心,讓我眼淚流不停,浸溼了整條手帕。 范逸臣與田中千繪繼《海角七號》後,這次飾演罹癌十四歲少年大杉的父母。面對孩子的癌細胞一再轉移,夫妻間感情也愈來愈疏遠,衝突與無力感隨之而來。不知道是不是導演巧思,十五年前的《海角七號》,十五年後的《BIG》,彷彿另類的延伸。 很喜歡導演安排的巧思橋段,彷彿能透過電影穿透人心,凝聚成一股暖流並湧入心底。當信仰地藏王的羅恆爸爸與信奉耶穌基督的努拉家在手術室外一起為羅恆祈禱時,對照害怕手術失敗的恐懼,此時信仰彷彿成為一股安定的力量,支持著焦急等待的父母。羅恆手術成功伴隨著新生命誕生時的喜悅,讓病房中原本低迷的氣氛為之一振,如同雲霧中透出的光束般,希望也重新充盈八一六病房。 冒著風險前往動物園看猩猩帥妞生產的過程,是一段冒險旅程、一趟心靈療癒之旅,見證生命誕生的感動,也修補了原本不睦的夫妻裂痕。 勇敢面對未來未知 劇中專科護理師馬馬如同諧音「媽媽」,是兒癌病房的定心丸,照顧與陪伴著每個病童,適時安撫病童家屬的情緒。馬志翔演的醫生名叫「溫暖」,臉上卻總是繃著冷酷的表情,他會為了無法挽回是延而躲在天台難過;為了不想失去羅恆堅持要進到手術室幫忙;面對夜訪動物園歸來的病童父母時滿腔怒火,卻因孩子的童言童語頓時熄火;或是用自己的經驗來鼓勵面對病魔的孩子,這樣的溫醫師是可愛的、是暖心的。 電影中,除了鋪陳六個家庭故事,還巧妙以動畫詮釋抗癌小鬥士與病魔纏鬥的過程,看著小鬥士一次次勇敢地面對魔王大軍,或許有人傷痕累累、不支倒地;或許魔軍節節敗退,暫時凱旋,但只要魔軍再襲,小鬥士就會堅強站起來對抗,一次又一次努力下去。看到動畫的部分,腦海中浮現宮崎駿的《魔法公主》,有莫名的熟悉感與感動,小鬥士的裝扮也讓人聯想到魏導的作品《賽德克巴萊》,很喜歡這樣穿插動畫的方式,比起一次次真實地看著孩子在生死關頭奮鬥,這樣的呈現讓我在觀影上得到適時的喘息。 看完這部電影,讓我懂得活著就是給自己最棒的禮物,身為癌友的自己也要更珍惜生命,要照顧好自己,勇敢面對未來未知的難關,更要好好去陪伴家人,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光。

MORE

【分享時刻】 巧遇蟻王

文/何時 若非刻意避開PU跑道上明顯的小水流,也不會大開眼界見識到蟻王過街。 司令台旁那片草皮已連續數天澆水,每晨繞著操場走,遠遠就見到那處跑道上汪著一帶水漬,自動噴水器猶自搖頭晃腦「嗤嗤嗤」的一圈圈轉著,某天還卡了榫,諾大的水柱直接洗著司令台。由於沒見到開關,只好預備冒著一身溼的險,跑去將噴頭扭正,讓它繼續旋轉任務。 或許溼度實在飽合了,這窩螞蟻受不住,只好舉家遷移。原以為螞蟻扛著比蟻身大上二十倍有餘的糧食,好奇蹲下想瞧瞧是何戰利品,這才發現原來龐然大物非它,也是螞蟻。 整列小螞蟻腳程甚快,急匆匆地趕路,而身軀大上常蟻二十倍有餘的蟻王,不知是體積龐大或是年老力衰,如同老奶奶般一搖一擺蹣跚走著,或許真的是護衛國王出巡,旁邊一二十隻螞蟻隨身保持相當一致的速度,任憑其他同伴超車。晨靜無事,不妨也來個浮生一趣,在想像力的加持下,衛兵蟻個個精神抖擻,實在有趣。 小蟻從西邊草皮搬到東邊,前進路線彎彎曲曲跨過八個跑道,後魚貫鑽過與草皮間的橡膠隔條小縫。實在好奇國王儀隊如何過洞?沒想到原以為會卡住,竟然毫無問題,三秒鐘後看到在蟻兵維持戍衛隊伍的陪伴下,蟻王順利出關沒入草後,安全達陣。 吁了口氣直起身來,撫撫久蹲而有些痠麻的膝蓋,揉揉久瞪而不免乾澀的雙眼,一邊懊惱沒帶手機出門,好拍下奇景存證。在證據不足下若述及一早的見識,難保聽者不質疑:莫非汝在大清早巧遇南柯太守?

MORE

【春暖花開】 櫻花舞春風

文/舒眉 被粉櫻包圍,無疑是一種幸福。何須殷勤打探?不勞舟車長途跋涉,整個春天,多次閃現在不經意的生活周遭,宛如瑰麗甜夢,為平淡日常糝上奇幻色彩,帶來難以言狀的喜悅。 慣常行走的郊山,幾株山櫻搶先報春信,一小球一小球殷紅妝點枝枒,冬之蕭索一掃殆盡,走山人瞬即精神抖擻、心情振奮了起來。 車過關西鄉間,路旁有老農賣橘。「自己種的沒灑農藥,外皮醜但味道還不錯。」果然酸甜多汁,隨手挑了一大袋。「妳是來看櫻花的吧?附近有一處櫻花祕境。」真是划算,買橘附贈一座櫻花林,外加成畦的金黃油菜花田。 午後天氣和煦,騎單車兜兜繞繞踅到麗池公園。哇!百餘株河津櫻漸次綻放、粉嫩一片,花叢間忙碌蜜蜂嗡嗡嗡;花樹下歡聚野餐多愜意,草地上可親稚子、頑皮毛孩追逐嬉戲,全成了我眼底心裡的和諧與美好。 一日,社區巷弄散步,突然瞥見芳鄰院牆邊那毫不起眼鐵鏽般的禿枝,彷彿被施了什麼魔法,紅麗絢爛的八重櫻一夕爆開,著實令人驚豔不已!原來長久沉潛,只為在最佳時機華麗登場。 又一日,驅車行經頭前溪左岸,意外撞見溫婉多嬌的「紅粉佳人」。綿延數百公尺粉櫻,恰似一條旖旎的紅絲帶,與「東西快速路」形成上下兩道平行線,四周車水馬龍、嘈雜不堪,這裡卻自成一方閒適天地。 台灣櫻花品類繁盛,從平地到中海拔山區,都可輕易覓得芳蹤,像約好接力綻放似的:河津櫻、枝垂櫻、昭和櫻、富士櫻、吉野櫻、八重櫻、大島櫻……多到看不完。 櫻花之美,古詩詞中有不少吟詠。「山深未必得春遲,處處山櫻花壓枝」……;而「紅飄雨」、「籠香霧」、「雪吹香」更描繪櫻花繁茂後的凋零...... 春天已是尾聲了,心下早已悄悄期待來春「百千萬樹櫻花紅」的盛景。

MORE

【城市浮光】 海邊的西九

文/楊錦郁 臨時起意去香港,多年未去,當地的時空變化人事已非,思索此行的目地,一時竟無著落。 行前正巧看到一本旅遊雜誌當期的專題,介紹位於香港西九文化區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凝視三星堆」展,引起了我的注意。問了嫻熟香港文學的先生,知不知道西九文化區,答覆是幾年前曾討論要將香港文學館設在該處,後來卻不了了之,除此並無太多相關的訊息。 早期到香港,總愛出入尖沙咀的海運商城,在這座面對維多利亞港的精品集中地,感受香港因免稅制成為購物天堂的繁榮。有時逛完商店,會轉進商城區內的馬可孛羅酒店喝咖啡,一面欣賞這間擁有海景視野的摩登酒店。 尖沙咀附近面臨維港的,還有幾家著名的飯店,我慣常出了海港商城後,循著海灣的泛太平洋飯店、半島酒店走一圈,再繞回去彌敦道上的住宿點。邊走邊想,什麼時候有機會到半島酒店的大堂,體會英式下午茶的滋味。 在彌敦道的尖沙咀走踏多年,如今卻全不知鄰近的西九文化區在哪個方向,我有點迷惑,行前不斷查地圖,到底搭地鐵該在九龍站或柯士甸站下,下車後要走天橋還是沿著馬路旁行進,不太有把握。 無論如何,當別人問起我要去香港哪裡時,我已有肯定的目的地「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到香港,靠著香港小友的帶領,前往西九區,長年在台灣生活的小友,正好回港過年,她說自己也未曾去過二○二二年七月甫開幕的香港故宮,可以趁機一起前往。她領著我在九龍站下車,下了地鐵站往E5出口「香港故宮博物館」的方向出站,沿雅翔道步行至行人天橋,朝向遠遠矗立的香港故宮地標步去。這一條路看似不遠,但行進卻不快,因為它是西九龍公路的支線,又是轉往尖沙咀的幹道,另一端則連結西區海底隧道,車流量不但大,速度也很快,直到橫過天橋後,進入西九文化園區才得以放鬆腳步。 或許非假日,園區的周遭不見多少人蹤,我們走在這一片延伸四十公頃的填海新生地上,放眼過去,空地遼闊,偶爾才見故宮特展的零星招牌。經過了嶄新的當代視覺博物館M+,沒多停留,我們按照原先的規畫,先去香港故宮之後,再回來看M+。 登扶梯上平台售票處,一眼看到如巨鼎般造型、樓高七層的香港故宮,正門及仿紫禁城門的展廳入口,採用大牆面貴氣的朱紅色,正好呼應一邊「從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整牆海報上,名作〈紅衣男孩〉身上紅天鵝絨的顏色,甚為壯觀。 我晚到幾天,「凝視三星堆」特展剛下檔,於是直接往「從波提切利到梵高」展廳去,進入展廳,第一幅迎客的即是湯瑪斯.羅蘭士爵士的名作〈查理斯.威廉.蘭姆頓肖像〉,這幅畫作又被稱為〈紅衣男孩〉。名作果然吸引許多的圍觀者,而近距離細看,更能觀賞到時為六、七歲紅衣男孩眼神流出的聰慧早熟,以及出身富貴的衣著,讓人一看再看,不捨離開。 在「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的展場裡,除主標題的波提切利、梵高(梵谷)的作品,還有高更、莫內、林布蘭、提香、拉斐爾等共五十位大師的五十二件作品,內容橫跨四百多年來,西方藝術的發展與變化。 因為內容十分豐富,我們走出展間後,發覺最多也只能再看二、三個展覽,這好像也是每次逛博物館的相同狀況,心有餘,力不足,時間更不夠。香港故宮的樓層之間,除了旁側有電扶梯上下,還可走中央的階梯,階梯設計如劇場的開放席位,坐下來正好面對挑高的整面巨幅落地窗,可以遠眺維多利亞美麗的海景,以及日落時分輝映在海面上的閃閃金光。 我們趕進度的又逛了幾個展間,然後離開。走過植株猶年輕的園區,我順手拍了幾株洋紫荊,遠看一眼戲曲中心的建物,快步來到M+時,已經下午四點多,顯然沒有充分的時間觀看這個擁有三十三間展覽館廳以及三家電影院的視覺文化博物館。 「好像只能留待下次再來」,小友聽完我的決定,提議不妨到旁邊的藝術公園走走。藝術公園正是欣賞維港日落的絕佳地點,黃昏時分,有人沿著濱海長廊慢跑,三三兩兩的年輕人在布滿消波塊的堤岸邊遊玩拍照;更多的是被帶出門放風的不同家族的狗兒們,開心的在空地上奔跑。 逛過美食車,我們在各有特色的幾家小店,選了一家小歇,店家的風格宜喝咖啡又適合夜間來杯調酒,吹吹海風。送上桌的日本抹茶喉韻有味,讓人心情舒緩愉快。片刻,起身離去,緩緩走在濱海大道時,望向遠方上環地帶一棟棟亮起燈的大樓,過往繁華盛世的熟悉感湧起,繼而又浮想起先前看過一則報導,人們不斷的填海造地,有一天,九龍和香港之間或許將連接起來。 天色慢慢暗下來,我們離開人煙稀少的西九文化區,往九龍站走去,九龍站旁有一棟顯著的地標,那是全世界最高的酒店──麗池卡爾頓,酒店房間從一○二樓直到一一八樓。猶記幾年前,和兄姊一起來香港探望外甥,行程結束最後一天,到九龍站等候轉搭快捷去機場時,時候尚早,於是我提議就近到麗池酒店去喝咖啡,因為兄妹三人雖算見過世面,卻沒人曾去過麗池酒店。在沒有預約下,三人轉搭高樓電梯直上位在一百多層樓上的天際咖啡廳,且幸運的被帶入臨窗的舒適位子。 咖啡廳的裝潢氣派典雅,不愧是名聞遐邇的好飯店,從一百多層樓高的大片落地窗往外眺,天空浮雲在眼前飄過,腳下維多利亞港及遠處海上,點點大小蟻般的船隻分布,這樣的經驗獨特,感覺不虛此刻,心情跟著雀躍。兄妹三人在座位上拍照閒聊,直到時間逼近,才從百層樓高的天際回到地底,搭乘快捷去機場。 憶及當時在麗池酒店愉快的下午茶,我不禁興起到尖沙咀半島酒店附近看看,問小友從九龍站到尖沙咀走得到嗎?「滿遠的」,她淺笑著回說。天色已完全暗下來,馬路上疾速的車流變得更多。考慮還要回港島晚餐,我輕聲的,似是說給自己聽「只好留待下次再去」。 在常去香港的那些年,我後來有機會到半島酒店的寬闊大堂,嘗試傳統的英式下午茶,滿足年輕時的虛榮;更曾一次在酒店釋出折扣時,偕兩位好友專程前往入住。我們入住的是舊樓的房間,室內空間寬敞,有兩個舊式大衣櫥、一張大床,三人雖只能橫著睡,卻無減興奮之情,不浪費時間地在酒店裡四處打轉,如入迷宮探險。日後隨著生活的變化,當年同榻的好友,一個在離開我們共同的公司後,回到東南亞的故鄉創業,過程起起落落的,終至失聯;另一個年紀漸長,已甚少來往。 行到九龍站外,我仰起頭望了望眼前的高樓,關於麗池卡爾頓天際咖啡廳的氣派,如今已印象模糊,但我猶記兄妹三人一起直上高樓,共同試探未曾經驗過空間的驚喜;而當年和好友入住半島酒店的情形亦然,迷宮不再,歡笑猶存。 有一天,或許我也記不起曾在香港故宮看過什麼,但我想我不會忘掉曾經和可人的小友,一起緩緩的,走在西九文化區的海邊。

MORE

【詩】 路星

文/李展平 回家的路逐漸視茫 承認自己有些恐懼 夜釣者的光或漁火閃耀 終於撿取一雙布滿泥砂底鞋 回家的路變得遙遠 深植一排路星亮起 仰望上岸的歧路 每一顆路星都是小小燈塔 於陰性空間奔向聚落 日暮時懸掛白色燈光 給夜晚歸來蚵民溫暖 如回到母親安謐子宮 被大海遺忘角落頓成 一艘怒海孤舟擱淺 竹竿上路星彷彿是老天照明 注:芳苑鄉公所每年在插蚵、養蚵的海路上,在水位高時,用幫浦水壓栽入土石中,材料係長竹竿,隨水位降低每年一換,人稱「插路星」,提高漁民回程安全。

MORE

【時光走廊】 民俗台灣(20-10) 清代建築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古意盎然的恆春城西門 1900年,恆春城西門內側、古意盎然。恆春舊稱琅,原屬鳳山縣管轄。羅發號事件與牡丹社事件後,1874年,沈葆楨來台處理海防與善後事宜,隨後台灣道夏獻綸、浙江候補道劉璈前往琅探查。後來沈葆楨上奏,認為可選定「車城南十五里之猴洞」為縣治,並交由劉璈處理築城事宜,又謹擬縣名為「恆春」。1875年恆春城動工,1879年建成。 恆春城內清代原貌 1908年,恆春城,城內民居建築仍是清代的原貌。恆春舊名琅,位於台灣的最南端,原來是排灣族琅十八社所在。1874年牡丹社事件後,清朝欽差大臣沈葆楨在此築城。由於此地四季長春,改名恆春。日本殖民統治的前十年,城內只有少數新式建築如郵便局、測候所、廳舍等,其他仍是清代原貌。 台北城所見考棚與明道書院 1900年,由台北城牆上向城內望去,右邊的建築群為考棚和明道書院。這張照片是站在台北城牆東北方往東南邊看過去,遠方是東門城樓。 考棚是科舉考場,考棚行署包括公署以及一間間連在一起的考棚,建築格式一如貢院,考生必須在棚裡考上幾天,十分辛苦。明道書院則相當於高等學校,與登瀛書院同為台北城內的兩所書院。 鳳山舊城鳳儀門 1930年,鳳山舊城鳳儀門(東門)。早在明鄭時期即對鳳山縣進行開發,大清初期建竹城,朱一貴事件後改建土城。道光年間,經過近百年的周折,又改建為磚石城,是繼彰化縣城之後台灣第二座磚石城。共有四座門:拱辰門(北門)、啟文門(南門)、鳳儀門(東門)與奠海門(西門)。 台南大南門內乾隆平台功碑 1930年,放置於台南大南門內的九座福康安紀功碑,使用滿漢兩種文字,基座為贔屭,又稱贔屭碑,為乾隆皇帝之賜碑,不僅是珍貴的歷史文物,也承載深刻的歷史記憶。 大清乾隆中期,台灣爆發林爽文民變,乾隆派欽差大臣陝甘總督福康安率軍來台平亂。結束為期一年三個月的民變後,乾隆皇帝撰寫五篇碑文,下令刻石立碑於台灣。乾隆御賜的十座石碑及基座,是以花崗岩在廈門雕製,再裝船運往台灣。五篇碑文中,前四篇以漢文及滿文各刻一碑,最後一篇將滿文與漢文合刻於一碑,一式兩座,共御製十座花崗岩石碑,以贔屭為座,乘船渡海運抵府城。上岸時,其中一座贔屭落海失蹤,主事官員仿製一座贔屭後,與御碑送到嘉義,其他九座贔屭碑則保存在府城。 此外,林爽文圍攻諸羅城,戰事慘烈。諸羅官兵因死守城門,獲皇帝賜改名為「嘉義」,因此,嘉義的地名具有濃厚的大清帝國的歷史意涵。 鳳山舊城拱辰門 1931年,鳳山舊城拱辰門(北門),鳳山縣舊城又稱左營舊城,原先是清代鳳山縣的縣治所在地,故稱為鳳山縣城。乾隆年間發生林爽文事件,南部首領莊大田攻破了鳳山城,後來官署移往埤頭街,並新蓋了一座城池。因此相對於「新城」,原本的縣城就被稱為「舊城」。道光年間,舊城由土城改為石城,成為彰化城之後,台灣第二座石城,共有四座城門。 《民俗台灣1895-1945》 定價3800元,讀友優惠價2500元 有興趣的讀者請洽購新世語文化02-23684364 shu4364@ms62.hinet.net

MORE

【走出孤寂】開另一扇窗

文/陳文榮 國小初中九年同窗的一位同學,耳聾失去聽覺後,他的太太成為他的傳聲筒,負責幫忙接聽親友電話接收訊息,再將他的意見轉達給對方。 他太太去年往生後,他便無法接聽電話。年前寄給我一封信,要我把五位仍健在同學的情況告訴他,我回信說,其中一位同學已因病往生,也告知其餘四人的現況。我們的小學老師莊老師今年九十五高齡,他非常關心老師卻沒辦法打電話請安。 自太太離世後,他的生活失去了重心,幸好兒子住處就在附近,兒子下班後一定會回去看他,白天則無人陪伴,寂寞孤寂可想而知。 過完年後,又收到他的信,把他兒子的手機號碼告訴我,告知若有事情可請他兒子轉達。我打電話跟他兒子聯絡,得到同學手機號碼後,立刻邀他加入Line群組,可即時以文字互通信息。之後,每天我都會傳送文字或者影片跟他分享。 他們夫妻伉儷情深,他目前還未走出喪妻的悲痛,我就盡量傳送精采且具正能量的內容,與他分享,為他開啟另一扇窗,助他早日遠離傷痛,恢復正常快樂的生活。

MORE

【生活快門】教室植栽

文/楊雯茜 我生長在中部鄉間,對植物莫名情有獨鍾,除了自家擺放親手栽種的盆栽外,也和學生分享植株在教室靠窗一角。近日擺放的分別是愈長愈茂盛的山蘇、舍妹提供粉嫩嫣紅的胭脂雲、好照顧學生愛玩的蘆薈,有了這些植物,教室瞬間充滿療癒氣息且生機盎然。 重要的是,朝夕相處下,無形中孩子也關照起這些綠色朋友,無異是另一種寶貴的生命教育課程。甚至有孩子自願擔負起澆水、照顧的工作,這又是一種主動積極的負責表現,真好!

MORE

【幸福滋味】飽含母愛的水煮蛋

文/李基福 深夜,躺在床上將睡未睡之際,突然想起廚房流理台上的那幾顆水煮蛋,似乎尚未收入冰箱冷藏,便起身往廚房查看。水煮蛋是老婆料理晚餐時,另外準備的,通常起鍋後就靜置在流理台上,待其冷卻後,睡前再收入冰箱,當成兩個孩子早餐的蛋白質來源。 隔日,天還矇矇亮,兩個孩子也尚未起床,我會將蛋自冰箱裡取出,倒上一小盤熱水將蛋放入,再準備其他的餐點及飲品。十餘分鐘後,待一切妥當,喚孩子起床時,水煮蛋也已經變得溫熱,蛋殼剝起來便不會太費力,入口時也不會覺得冰冷或燙嘴。 前一晚事先備妥水煮蛋,是因為我及老婆工作都得極早出門;而一定要準備水煮蛋,則是老婆對兩個還在成長中孩子的「愛的堅持」。雖然,兩個孩子偶爾會抱怨水煮蛋吃起來沒有味道,但口頭抗議之餘,仍會默默吃完。 這一晚,讓我掛心,起身查看的水煮蛋;相信,十數年後孩子離家了,也將成為他們心裡的一部分。到時,那記憶裡的水煮蛋,或許就會變得有滋有味了,因為那時的他們應該懂得,水煮蛋裡頭,飽含著母親滿滿的愛!

MORE
/489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